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匈被“刺死”,捷克诞生
特蕾津坐落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北面60公里处,城市符号是一颗六角星。看起来很美好,可那个符号的交叉线条,让人感到一股凛冽的寒光和锐气。
这座老城,也如同一大一小两颗美丽的星星,挂在易北河支流奥塞河的两岸,还没见过哪座城市有这么美的轮廓。不过,当初修建城堡,显然不是出于美学上的考虑,这是法国著名军事工程师沃邦的设计模式。
当今捷克地区,有大约400年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80年,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他同时也是德王、奥王、匈牙利王和波希米亚王,针对北面的普鲁士,扼守水陆,选择花费10年时间在这里修建要塞,并且用他母亲,有“欧洲丈母娘”之称的女王玛丽亚·特蕾莎的名字命名。
特蕾津堡垒建成后,没有派上大用场,就转作驻防城镇。一战结束时,这里有整整20年作为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使用,其中就包括在萨拉热窝刺杀费迪南大公夫妇的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的意外遇刺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费迪南大公的妻子是波希米亚人,他们夫妇的主要寓所在布拉格东南的王子猎宫,刺杀他们的激进分子也被关在波希米亚的监牢,直到1918年因肺结核病死狱中。那年,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诞生。
二战,特蕾津永远的伤痛
坟墓中的坟墓,谁能分辨,
时间久久扫过,逝者的脸。
证言,如此恐怖地,折磨心,
我们来到这里,朽蚀黑暗。
只有夜晚和风的嚎叫,
落在坟墓的一角,
只有那片草地,那苦涩的草,
五月前花开料峭。
这是捷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献给二战中特蕾津死者的纪念。
经过墓地,就是特蕾津纪念馆的入口。门洞漆成黑白相间的颜色,增加了几分沉重和肃穆,守门人发给我们参观门票,和一张指示图,我们一步步接近里面的故事。
经过冰冷的囚室区域,过桥,从一扇小鐵门拾级而下,走入一人高、一人宽的幽暗深长的地道里,曲曲折折地行进500米。入口处边上那个小房间,曾经用来停放被折磨致死的尸体,出口处就是死刑执行场,我们走在中间。
当年的死刑犯也是从这里到达刑场。1945年5月2日,纳粹末日来临前,在这里穷凶极恶地枪杀了52名希望就在眼前的囚犯。
这就是特蕾津“小堡垒”,地图上那颗“小星星”,从1940年6月起,成为布拉格盖世太保的政治犯监狱。1941年11月,“大星星”主城堡垒成为盖世太保的犹太人集散和中转营。1944年春,附近的利多梅日采还开设了地下囚犯工厂。
1940年到1945年之间,超过30个国家的20万人,分别关押在这三处地方。犯人中,每五人就有一个在这里惨遭迫害致死,还有9万多人在转到其他集中营、灭绝营后死亡。那些集中营、灭绝营的名称,镌刻在特蕾津的一座石碑上。
可是,战争结束并不就意味着死亡和痛苦的结束。1945年4月到5月上旬,纳粹撤退过程中,这里的混乱、拥挤、肮脏和暴行更加恐怖,恶劣的境况导致斑疹热和其他疾病蔓延,很多已经解放的囚犯、医务人员、救助志愿者和参与救助的红军都因病死亡。付出重大牺牲,传染才被控制住,最终挽救了2.5万个生命。
“小堡垒”于1947年开始,改建成纪念馆。据最新统计,特蕾津的年参观人数在23万左右,其中来自国外的参观者就有十七八万人。我们到的时候,看到一群德国学生正准备离开,停车场也经常停着来自德国的大巴。
《汉娜的手提箱》诞生于此
这里与两本著名的书有关。
《汉娜的手提箱》,获得多个世界性奖项,2002年至2006年间,仅英文版就印刷了17次。旅美著名作家林达夫妇将之译成中文发行,打动了无数中国读者。
故事是这样的:日本东京的浩劫博物馆向世界寻求可以用来展示的真实物品,奥斯威辛博物馆寄给他们汉娜的手提箱。为了搞清日本孩子对手提箱来历的追问,奥斯威辛的馆长坚持不懈地追索,发现特蕾津纪念馆保存的囚犯名单中有汉娜的名字,还说她被转往奥斯威辛遇害,她幸存的哥哥叫乔治·布兰迪。在工作人员和幸存者的热心帮助下,乔治·布兰迪老人终于肯打开记忆的闸门,翻出特蕾津的伤心往事。
这个故事中涉及到的每个活着的普通人,都是那么真诚,都毫不敷衍。和汉娜一样打动人们的二战故事很多,而这个幼小女孩的不幸、失去亲人痛苦的故事,由来自几个国家的真诚的普通人共同分担着、传递着,感动了更多当今时代的人。
另一本书,是布拉格犹太博物馆1993年编的诗画册,封面是红、黄、绿、蓝、黑色涂抹出来的太阳和地平线,和我们在幼儿园里看到的儿童画没有丝毫区别。扉页下面黑底白字写着书名——《我从没看过蝴蝶在这里飞》,里面收录了40多幅儿童画和近30首诗,选自1942年到1944年间被关押在特蕾津监狱的孩子们的创作,他们一共留存下来4000多幅画和上百首诗。书里有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特蕾津孩子们的狱中艺术生活。编者对每个留下名字的小作者,都作了简单的备注。书名选自23岁遇害的诗人巴维尔的诗《蝴蝶》。
林达夫妇也出版了一本介绍特蕾津孩子诗画的书,人们说,这是一次最残酷的赏析。这些稚嫩无暇、美好无比的画与诗,出自生存环境极为恶劣、随时被死亡笼罩的孩子,哪怕是最小心翼翼的珍藏,也无法令我们的心情感到平静和放松。
我觉得不应该说他们过着地狱般的生活,这反而是对他们的不敬。准确地说,他们在地狱里,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间生活的诉求和实践。
这儿有一首名叫《全在于你怎么看》的小诗,作者米罗斯拉夫,遇害的时候只有12岁。
特蕾津充满美丽,
在你眼中,这很清晰。
我听到行军的脚步声,
在街道中穿行。
特蕾津犹太区,(特指集中营,本文作者注)
对我而言,就是这样,
地球上一平方公里
从自由的世界割离。
这个小哲学家兼诗人还写道,死亡将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而整个世界的正义,也许能够帮助可怜的人们把疼痛和悲哀变甜。
鲜为人知的历史另一面
我问书店店员,有没有1945年到1948年之间历史的介绍,她摇摇头,因为我们查到这里有长期举办的小型展览,她抬手作了一个横扫的动作,“这里完全没有这段!”
她是捷克人。
我们有点担心,在纪念捷克苦难为主的特蕾津,不依不饶地向一个捷克人追问关押德裔的资料,也许会引起不满。
其实,我们在正前方的四号院看到一幅绿色的海报,上面写着“1945-1948德国战俘营历史长期展览”,但海报旁边却并没有能打开的门。我们特意拍下了海报照片,去大门那里问,怕说不清楚,还把照相机拍下来的图拿给她看,那上面有捷克语、德语和英语三种文字,那个接待员却摇摇头表示不知所云,然后给我们介绍另一处利多梅日采地下工厂的展览。
特蕾津纪念馆的网站上有一小段介绍,1945年到1948年,小堡垒作为俘虏收容所,收入了第一批德军战俘,还包括那些被驱逐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裔。这部分相关历史,曾被尘封,直到1989年民主革命以后,才对历史学家正常开放,随后,战后情况的图片也公之于众。
历史的另一面就是,1945年7月以后,特蕾津转由捷克斯洛伐克内政部管理。1946年起,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这里再次成为集散转运中心,转移犯人和被驱逐的德裔多达24万人。1948年2月29日,随着德裔人口被完全驱逐,特蕾津囚营才告关闭。
据说,当时有“超过15万人生活在拘留营,其中1.6万名15岁以下的儿童,只因为他们是德裔”。好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然,德裔和捷克斯拉夫人历史上的民族纠葛,说来话长。
而特蕾津是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最坏的拘留营之一,特别是拘押德裔人口初期,由于疾病、缺乏食物和非法的屠杀事件,关押犯人的死亡率极高。战争结束,并不意味死亡就结束了。
二战以后,有关各国虐待战俘的记载很多。谈到当年苏联的行为,英国军事历史学家马克思?阿瑟认为,“1945年,几乎所有的苏联人都认为那时应该是纳粹德国付出代价的时候了。”残暴和仇恨的惯性,其杀伤力也不容忽视。
残酷集中营里的美丽诗篇,与二战受难者对德裔人的复仇,都是历史中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而且是防止我们非此即彼地矫枉过正、肆意妄为的最珍贵的历史另一面。
特蕾津坐落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北面60公里处,城市符号是一颗六角星。看起来很美好,可那个符号的交叉线条,让人感到一股凛冽的寒光和锐气。
这座老城,也如同一大一小两颗美丽的星星,挂在易北河支流奥塞河的两岸,还没见过哪座城市有这么美的轮廓。不过,当初修建城堡,显然不是出于美学上的考虑,这是法国著名军事工程师沃邦的设计模式。
当今捷克地区,有大约400年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80年,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他同时也是德王、奥王、匈牙利王和波希米亚王,针对北面的普鲁士,扼守水陆,选择花费10年时间在这里修建要塞,并且用他母亲,有“欧洲丈母娘”之称的女王玛丽亚·特蕾莎的名字命名。
特蕾津堡垒建成后,没有派上大用场,就转作驻防城镇。一战结束时,这里有整整20年作为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使用,其中就包括在萨拉热窝刺杀费迪南大公夫妇的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的意外遇刺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费迪南大公的妻子是波希米亚人,他们夫妇的主要寓所在布拉格东南的王子猎宫,刺杀他们的激进分子也被关在波希米亚的监牢,直到1918年因肺结核病死狱中。那年,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诞生。
二战,特蕾津永远的伤痛
坟墓中的坟墓,谁能分辨,
时间久久扫过,逝者的脸。
证言,如此恐怖地,折磨心,
我们来到这里,朽蚀黑暗。
只有夜晚和风的嚎叫,
落在坟墓的一角,
只有那片草地,那苦涩的草,
五月前花开料峭。
这是捷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献给二战中特蕾津死者的纪念。
经过墓地,就是特蕾津纪念馆的入口。门洞漆成黑白相间的颜色,增加了几分沉重和肃穆,守门人发给我们参观门票,和一张指示图,我们一步步接近里面的故事。
经过冰冷的囚室区域,过桥,从一扇小鐵门拾级而下,走入一人高、一人宽的幽暗深长的地道里,曲曲折折地行进500米。入口处边上那个小房间,曾经用来停放被折磨致死的尸体,出口处就是死刑执行场,我们走在中间。
当年的死刑犯也是从这里到达刑场。1945年5月2日,纳粹末日来临前,在这里穷凶极恶地枪杀了52名希望就在眼前的囚犯。
这就是特蕾津“小堡垒”,地图上那颗“小星星”,从1940年6月起,成为布拉格盖世太保的政治犯监狱。1941年11月,“大星星”主城堡垒成为盖世太保的犹太人集散和中转营。1944年春,附近的利多梅日采还开设了地下囚犯工厂。
1940年到1945年之间,超过30个国家的20万人,分别关押在这三处地方。犯人中,每五人就有一个在这里惨遭迫害致死,还有9万多人在转到其他集中营、灭绝营后死亡。那些集中营、灭绝营的名称,镌刻在特蕾津的一座石碑上。
可是,战争结束并不就意味着死亡和痛苦的结束。1945年4月到5月上旬,纳粹撤退过程中,这里的混乱、拥挤、肮脏和暴行更加恐怖,恶劣的境况导致斑疹热和其他疾病蔓延,很多已经解放的囚犯、医务人员、救助志愿者和参与救助的红军都因病死亡。付出重大牺牲,传染才被控制住,最终挽救了2.5万个生命。
“小堡垒”于1947年开始,改建成纪念馆。据最新统计,特蕾津的年参观人数在23万左右,其中来自国外的参观者就有十七八万人。我们到的时候,看到一群德国学生正准备离开,停车场也经常停着来自德国的大巴。
《汉娜的手提箱》诞生于此
这里与两本著名的书有关。
《汉娜的手提箱》,获得多个世界性奖项,2002年至2006年间,仅英文版就印刷了17次。旅美著名作家林达夫妇将之译成中文发行,打动了无数中国读者。
故事是这样的:日本东京的浩劫博物馆向世界寻求可以用来展示的真实物品,奥斯威辛博物馆寄给他们汉娜的手提箱。为了搞清日本孩子对手提箱来历的追问,奥斯威辛的馆长坚持不懈地追索,发现特蕾津纪念馆保存的囚犯名单中有汉娜的名字,还说她被转往奥斯威辛遇害,她幸存的哥哥叫乔治·布兰迪。在工作人员和幸存者的热心帮助下,乔治·布兰迪老人终于肯打开记忆的闸门,翻出特蕾津的伤心往事。
这个故事中涉及到的每个活着的普通人,都是那么真诚,都毫不敷衍。和汉娜一样打动人们的二战故事很多,而这个幼小女孩的不幸、失去亲人痛苦的故事,由来自几个国家的真诚的普通人共同分担着、传递着,感动了更多当今时代的人。
另一本书,是布拉格犹太博物馆1993年编的诗画册,封面是红、黄、绿、蓝、黑色涂抹出来的太阳和地平线,和我们在幼儿园里看到的儿童画没有丝毫区别。扉页下面黑底白字写着书名——《我从没看过蝴蝶在这里飞》,里面收录了40多幅儿童画和近30首诗,选自1942年到1944年间被关押在特蕾津监狱的孩子们的创作,他们一共留存下来4000多幅画和上百首诗。书里有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特蕾津孩子们的狱中艺术生活。编者对每个留下名字的小作者,都作了简单的备注。书名选自23岁遇害的诗人巴维尔的诗《蝴蝶》。
林达夫妇也出版了一本介绍特蕾津孩子诗画的书,人们说,这是一次最残酷的赏析。这些稚嫩无暇、美好无比的画与诗,出自生存环境极为恶劣、随时被死亡笼罩的孩子,哪怕是最小心翼翼的珍藏,也无法令我们的心情感到平静和放松。
我觉得不应该说他们过着地狱般的生活,这反而是对他们的不敬。准确地说,他们在地狱里,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间生活的诉求和实践。
这儿有一首名叫《全在于你怎么看》的小诗,作者米罗斯拉夫,遇害的时候只有12岁。
特蕾津充满美丽,
在你眼中,这很清晰。
我听到行军的脚步声,
在街道中穿行。
特蕾津犹太区,(特指集中营,本文作者注)
对我而言,就是这样,
地球上一平方公里
从自由的世界割离。
这个小哲学家兼诗人还写道,死亡将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而整个世界的正义,也许能够帮助可怜的人们把疼痛和悲哀变甜。
鲜为人知的历史另一面
我问书店店员,有没有1945年到1948年之间历史的介绍,她摇摇头,因为我们查到这里有长期举办的小型展览,她抬手作了一个横扫的动作,“这里完全没有这段!”
她是捷克人。
我们有点担心,在纪念捷克苦难为主的特蕾津,不依不饶地向一个捷克人追问关押德裔的资料,也许会引起不满。
其实,我们在正前方的四号院看到一幅绿色的海报,上面写着“1945-1948德国战俘营历史长期展览”,但海报旁边却并没有能打开的门。我们特意拍下了海报照片,去大门那里问,怕说不清楚,还把照相机拍下来的图拿给她看,那上面有捷克语、德语和英语三种文字,那个接待员却摇摇头表示不知所云,然后给我们介绍另一处利多梅日采地下工厂的展览。
特蕾津纪念馆的网站上有一小段介绍,1945年到1948年,小堡垒作为俘虏收容所,收入了第一批德军战俘,还包括那些被驱逐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德裔。这部分相关历史,曾被尘封,直到1989年民主革命以后,才对历史学家正常开放,随后,战后情况的图片也公之于众。
历史的另一面就是,1945年7月以后,特蕾津转由捷克斯洛伐克内政部管理。1946年起,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这里再次成为集散转运中心,转移犯人和被驱逐的德裔多达24万人。1948年2月29日,随着德裔人口被完全驱逐,特蕾津囚营才告关闭。
据说,当时有“超过15万人生活在拘留营,其中1.6万名15岁以下的儿童,只因为他们是德裔”。好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然,德裔和捷克斯拉夫人历史上的民族纠葛,说来话长。
而特蕾津是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最坏的拘留营之一,特别是拘押德裔人口初期,由于疾病、缺乏食物和非法的屠杀事件,关押犯人的死亡率极高。战争结束,并不意味死亡就结束了。
二战以后,有关各国虐待战俘的记载很多。谈到当年苏联的行为,英国军事历史学家马克思?阿瑟认为,“1945年,几乎所有的苏联人都认为那时应该是纳粹德国付出代价的时候了。”残暴和仇恨的惯性,其杀伤力也不容忽视。
残酷集中营里的美丽诗篇,与二战受难者对德裔人的复仇,都是历史中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而且是防止我们非此即彼地矫枉过正、肆意妄为的最珍贵的历史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