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课本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生活;坡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挖掘教材内在的“兴趣点”,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创设宽松、和谐、充满兴趣的学习情境,用心去体验每一堂课给学生带来的所有感受。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这使得学生学习时缩手缩脚,进而望而生畏。新课改提出要“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那么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下面这道题目:
已知a,b,m=R+,a 在讲解此题教学中,我采用过多种方法,一种是让学生应用作差法比较大小。另一种创设这样的一种情境:有含有白糖a克的糖水b克,如果增加m克白糖,糖水是变甜了还是变淡了?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变甜了”,于是就应用浓度关系得到了不等式>。就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这个不等式,并可以得出<,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实验情境
数学实验指的是: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或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人人参与的以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新课程倡导“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应用意识”,那么开展数学实验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途径。例如,讲椭圆定义前,我让每个学生课前先准备好图钉、细线、铅笔等用具,按照书本要求画椭圆,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
(1)图形是满足什么关系的点的集合?怎样给椭圆下定义?
(2)图钉距离的远近变化,对椭圆的圆扁带来什么影响?
(3)定长与两点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可以得到结论: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若小于(或等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点的轨迹是线段或不存在。通过边实验边思考,学生就能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椭圆的定义。这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眼、手、脑并用,不仅容易获得知识,学会了探求性思维的方法,而且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的发生过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例如在复数的概念引入中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x+=1,求x2+的值。
学生很快计算出,式子如下:
x2+=(x+)2-2=1-2=-1
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创设坡度情境
现代教学的观点告诉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并使之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依据这一观点,坡度式情境就是由一些坡度较小,层次较多的问题组成,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例如,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引入。先由故事引入:泰姬陵座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帝国皇帝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它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寝室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由故事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这个故事引出问题:问题一: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1+2+3+……+100。问题二:图案中,第一层到第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l+2+3+……+n。问题三:如果数列{an}是等差数列,求a1+a2+……+an。通过创设坡度情境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近,层层深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问题的讨论和解答之中,问题又变得容易解决,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感,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着重要意义。
五、结语
总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受条件和自身的研究视野、理论知识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的限制,本文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对高中数学情境的分类不够科学全面、对问题的把握不够透彻等,这些问题是笔者今后继续探索与学习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中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生活;坡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挖掘教材内在的“兴趣点”,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创设宽松、和谐、充满兴趣的学习情境,用心去体验每一堂课给学生带来的所有感受。那么,究竟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这使得学生学习时缩手缩脚,进而望而生畏。新课改提出要“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那么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下面这道题目:
已知a,b,m=R+,a 在讲解此题教学中,我采用过多种方法,一种是让学生应用作差法比较大小。另一种创设这样的一种情境:有含有白糖a克的糖水b克,如果增加m克白糖,糖水是变甜了还是变淡了?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变甜了”,于是就应用浓度关系得到了不等式>。就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这个不等式,并可以得出<,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实验情境
数学实验指的是: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或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人人参与的以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新课程倡导“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应用意识”,那么开展数学实验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途径。例如,讲椭圆定义前,我让每个学生课前先准备好图钉、细线、铅笔等用具,按照书本要求画椭圆,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
(1)图形是满足什么关系的点的集合?怎样给椭圆下定义?
(2)图钉距离的远近变化,对椭圆的圆扁带来什么影响?
(3)定长与两点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可以得到结论: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若小于(或等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点的轨迹是线段或不存在。通过边实验边思考,学生就能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椭圆的定义。这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眼、手、脑并用,不仅容易获得知识,学会了探求性思维的方法,而且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的发生过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例如在复数的概念引入中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x+=1,求x2+的值。
学生很快计算出,式子如下:
x2+=(x+)2-2=1-2=-1
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创设坡度情境
现代教学的观点告诉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并使之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依据这一观点,坡度式情境就是由一些坡度较小,层次较多的问题组成,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例如,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引入。先由故事引入:泰姬陵座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17世纪帝国皇帝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它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寝室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由故事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这个故事引出问题:问题一: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1+2+3+……+100。问题二:图案中,第一层到第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l+2+3+……+n。问题三:如果数列{an}是等差数列,求a1+a2+……+an。通过创设坡度情境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近,层层深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问题的讨论和解答之中,问题又变得容易解决,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感,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着重要意义。
五、结语
总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受条件和自身的研究视野、理论知识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的限制,本文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对高中数学情境的分类不够科学全面、对问题的把握不够透彻等,这些问题是笔者今后继续探索与学习的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