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如下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1.用教师的激情的感染学生
教师的教学激情对学生是一个良好的激发,我们难以想象一位对语文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对语文有激烈的兴趣,一位对学生学习状况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喜欢学习他所任教的学科,所以我们认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始终对语文充满着激情,这分激情来源于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对语文本身的热爱,对自己的自信,对学生的关心。现实社会也许给了我们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成功与失败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在竞争中,我们都将会面临暂时失败的局面,比如,在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受学生的欢迎,撰写的论文未获认可,职称评审没有通过,或者是其它不尽如人意的事等等,面对这种失败、挫折,是寻找原因、改进方法、重新奋斗,还是丧失信心、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的成就。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能够较好地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应该懂得人生的真谛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探求一条成功之道。教师能保持自己平和的心理和愉悦的心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才可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充满激情的老师他们对课文永远是认真解读,对课堂永远是认真组织,对教学语言以及操作总是认真的设计。
教师的感情要融入文本,用自己的激情处理文本,才能激发学生。教学《湖心亭看雪》教师用包含感情的语调朗诵一系列描写西湖胜景的诗歌,打动学生使他们充满感情的去探究课文。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用满怀的激情讲述自己的父亲和自己做父亲的感受,用自己的殷殷父亲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的感情在课堂中滚滚不绝。
2.创造情景,引发感
课文字字句句皆关情,如果教师只是冷漠的讲解分析字词句篇,不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就无法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从根本上读懂这些作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是作品、学生、教师三者的感情交流这里语文教师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教师应该依据作品创造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情感的涟漪。
例如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是,老师在板书课题以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叫孔乙己。”老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道:“是他的绰号。”教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名字都没有?”学生沉思起来,渴望读小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在语文教学的情景设计上,我们除了象上面设计悬念情景以外,还采用复述故事的办法设计情境,比如我们教学《信客》的时候,首先复述了信客在上海为客死他乡的同乡人料理后事的情节,引导学生迅速走进课文,体会信客任劳任怨,为人讲信实,忠诚自己事业的精神。我们还利用直观图象或视频的办法让学生体会课文,例如:教学《观潮》我们找来有关浙江潮到来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浙江潮到来时的壮丽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总之,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方法很多,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审时度势,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带到乐学的天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得到良好的发扬。
3.激发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新的语文教科书上选择懂得课文,大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他们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的办法,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
教学《春望》一诗,我们引导学生做如下的联想和想象:假如你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你会怎么样?假设在战争年代,你离开亲人多时你会有怎样的心情?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很快就能够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忧国思家的感情。
教学朱自清先生《春》我们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水彩和画笔,根据作者的描绘,绘画出春天的花鸟风雨以及春天在天空中飘飞的风筝,在鲜明靓丽的色彩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图画说明构思的依据,在语言和绘画的交融之中,让学生体会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人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柳宗元写的《小石潭记》我们让学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你一个人在一个幽静的林子里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经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被贬谪以后自己内心的凄凉感和失落感。
我们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时候,还把课文改成课本剧,让学生边表演边体会文章的人物特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和评价,使学生明白作者对荒谬昏庸的统治阶级的无情讽刺和批判。
4.文以传情,披文以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时候,我们抓住文章的文眼“痴”字组织学生认真品读文章作者描写的西湖迷茫的景色,领会作者凌晨观西湖雪景的痴行,进而体会作者孤高傲岸,遗世独立的独特情感。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扑得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扑的”一词表现了这一拳的力度、速度和效果。三拳都强调了“只一拳”,两次用到一个“正”字,突出了这三拳打的准,打的狠,打的干净利落。再加上“却似开了油酱铺”“彩帛铺”“全堂的水陆道场”一大串比喻,把鲁提辖伸张正义,惩罚恶人的痛快劲表现的淋漓尽致。文句和修辞的品析使学生能够“披文入情”犹如置身于彼时彼地,情不自禁的为之叫好。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证明,教师自觉不自觉的开展情感教育能使学生具有健康乐观的情感,从而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学有所成,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使语文教育作到“知识、能力、情感和世界观、价值观”的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1.用教师的激情的感染学生
教师的教学激情对学生是一个良好的激发,我们难以想象一位对语文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对语文有激烈的兴趣,一位对学生学习状况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喜欢学习他所任教的学科,所以我们认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始终对语文充满着激情,这分激情来源于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对语文本身的热爱,对自己的自信,对学生的关心。现实社会也许给了我们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成功与失败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在竞争中,我们都将会面临暂时失败的局面,比如,在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受学生的欢迎,撰写的论文未获认可,职称评审没有通过,或者是其它不尽如人意的事等等,面对这种失败、挫折,是寻找原因、改进方法、重新奋斗,还是丧失信心、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的成就。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能够较好地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应该懂得人生的真谛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探求一条成功之道。教师能保持自己平和的心理和愉悦的心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才可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充满激情的老师他们对课文永远是认真解读,对课堂永远是认真组织,对教学语言以及操作总是认真的设计。
教师的感情要融入文本,用自己的激情处理文本,才能激发学生。教学《湖心亭看雪》教师用包含感情的语调朗诵一系列描写西湖胜景的诗歌,打动学生使他们充满感情的去探究课文。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用满怀的激情讲述自己的父亲和自己做父亲的感受,用自己的殷殷父亲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的感情在课堂中滚滚不绝。
2.创造情景,引发感
课文字字句句皆关情,如果教师只是冷漠的讲解分析字词句篇,不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就无法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从根本上读懂这些作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是作品、学生、教师三者的感情交流这里语文教师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教师应该依据作品创造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情感的涟漪。
例如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是,老师在板书课题以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叫孔乙己。”老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道:“是他的绰号。”教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名字都没有?”学生沉思起来,渴望读小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在语文教学的情景设计上,我们除了象上面设计悬念情景以外,还采用复述故事的办法设计情境,比如我们教学《信客》的时候,首先复述了信客在上海为客死他乡的同乡人料理后事的情节,引导学生迅速走进课文,体会信客任劳任怨,为人讲信实,忠诚自己事业的精神。我们还利用直观图象或视频的办法让学生体会课文,例如:教学《观潮》我们找来有关浙江潮到来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浙江潮到来时的壮丽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总之,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方法很多,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审时度势,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带到乐学的天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得到良好的发扬。
3.激发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新的语文教科书上选择懂得课文,大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他们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的办法,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
教学《春望》一诗,我们引导学生做如下的联想和想象:假如你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你会怎么样?假设在战争年代,你离开亲人多时你会有怎样的心情?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很快就能够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忧国思家的感情。
教学朱自清先生《春》我们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水彩和画笔,根据作者的描绘,绘画出春天的花鸟风雨以及春天在天空中飘飞的风筝,在鲜明靓丽的色彩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图画说明构思的依据,在语言和绘画的交融之中,让学生体会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人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柳宗元写的《小石潭记》我们让学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你一个人在一个幽静的林子里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经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被贬谪以后自己内心的凄凉感和失落感。
我们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时候,还把课文改成课本剧,让学生边表演边体会文章的人物特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和评价,使学生明白作者对荒谬昏庸的统治阶级的无情讽刺和批判。
4.文以传情,披文以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时候,我们抓住文章的文眼“痴”字组织学生认真品读文章作者描写的西湖迷茫的景色,领会作者凌晨观西湖雪景的痴行,进而体会作者孤高傲岸,遗世独立的独特情感。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扑得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扑的”一词表现了这一拳的力度、速度和效果。三拳都强调了“只一拳”,两次用到一个“正”字,突出了这三拳打的准,打的狠,打的干净利落。再加上“却似开了油酱铺”“彩帛铺”“全堂的水陆道场”一大串比喻,把鲁提辖伸张正义,惩罚恶人的痛快劲表现的淋漓尽致。文句和修辞的品析使学生能够“披文入情”犹如置身于彼时彼地,情不自禁的为之叫好。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证明,教师自觉不自觉的开展情感教育能使学生具有健康乐观的情感,从而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学有所成,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使语文教育作到“知识、能力、情感和世界观、价值观”的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