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到这些背景中去活动,去探究,去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历练品行。下面是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采用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亲近自然,在探究中体验
大自然是学生智慧的源泉,是学生最有趣的老师,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基地。在学习“壮丽的山河”一单元时,我事先让学生利用周末亲临大自然,探究当地的自然风光、山水人文、地域形成特征,用文字记录、用相机摄影抓拍,把探究资料带到课堂之中;搜集自己或家人曾走过的名胜古迹,查阅资料了解国土地域、名山大川,掀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长江东流去”、“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成因的“神秘面纱”。学生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图片介绍、资料展示等方式,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山河壮美,众多的名山大川、优越的自然环境养育着世代炎黄子孙,孕育着华夏子孙。学生们在探究中理解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了要去关爱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名山大川的情感。
二、了解社会,在交流中感悟
参与社会实践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亲近社会体验生活的基地,是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源泉。在学习“各族人民一家亲”一单元时,课前,我让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本市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并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课堂中,各个小组通过比一比、谈一谈、交流分享各自的成果。学生们在交流中将课文中“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表”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重新绘制了一张汇总表,展示了我们民族的强大,展现了学生们的智慧。最后,学生们还表演了歌舞《爱我中华》,用自制的民族头饰和制作简易的首饰,甚至有的用彩笔绘制图案于衬衫上、面部、颈部、手臂,尽管简易,但已经充分表达了学生们的心声——各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和睦,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认识自我,在成长中历练品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真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因而体会生命的可爱、感悟生命的宝贵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学习“真爱自己的生命”一单元时,我重点让学生去认识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我采取“听妈妈讲故事”的教学方式教学,讲怀胎十月、分娩、培养孩子成长的艰难历程,并将一个生命的形成、诞生、成长的过程通过图片一一演示,加之课文中图文并茂的解读,促使学生懂得生命是有限的,更是宝贵的,从而敬畏生命,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四、快乐生活,在前行中绽放异彩
快乐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动力,只有在生活的各项体验中能寻找到快乐,人们才能热爱生活,真爱自己的生命。在我的教学中,始终将快乐、健康、阳光、向善播撒在课堂上,课堂中激情饱满,神采飞扬,甚至是歌声缭绕,学生们和我一起分享歌曲、感受快乐。如在讲授“好大一个家”一课时,高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在新授“首都北京”一课时,唱响“北京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流动中的魅力充满着朝气,北京欢迎你,在太阳下分享呼吸,在黄土地刷新成绩……”在讲“壮丽的山河”时,引入歌曲《中国壮丽的山河永不落》等等,我的课中总有歌声、掌声、欢笑声,学生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们总是清脆而整齐地高呼:“我健康——我快乐,我交往——我快乐,我挑战——我快乐,我奉献——我快乐,我成长——我快乐,耶!”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但宗旨不能丢,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以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为载体,形成学生的学习智慧,从而构建起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开放性课堂教学大系统。
(责编杜华)
一、亲近自然,在探究中体验
大自然是学生智慧的源泉,是学生最有趣的老师,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基地。在学习“壮丽的山河”一单元时,我事先让学生利用周末亲临大自然,探究当地的自然风光、山水人文、地域形成特征,用文字记录、用相机摄影抓拍,把探究资料带到课堂之中;搜集自己或家人曾走过的名胜古迹,查阅资料了解国土地域、名山大川,掀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长江东流去”、“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成因的“神秘面纱”。学生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图片介绍、资料展示等方式,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山河壮美,众多的名山大川、优越的自然环境养育着世代炎黄子孙,孕育着华夏子孙。学生们在探究中理解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了要去关爱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名山大川的情感。
二、了解社会,在交流中感悟
参与社会实践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亲近社会体验生活的基地,是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源泉。在学习“各族人民一家亲”一单元时,课前,我让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本市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并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课堂中,各个小组通过比一比、谈一谈、交流分享各自的成果。学生们在交流中将课文中“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表”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重新绘制了一张汇总表,展示了我们民族的强大,展现了学生们的智慧。最后,学生们还表演了歌舞《爱我中华》,用自制的民族头饰和制作简易的首饰,甚至有的用彩笔绘制图案于衬衫上、面部、颈部、手臂,尽管简易,但已经充分表达了学生们的心声——各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和睦,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认识自我,在成长中历练品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真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因而体会生命的可爱、感悟生命的宝贵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学习“真爱自己的生命”一单元时,我重点让学生去认识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我采取“听妈妈讲故事”的教学方式教学,讲怀胎十月、分娩、培养孩子成长的艰难历程,并将一个生命的形成、诞生、成长的过程通过图片一一演示,加之课文中图文并茂的解读,促使学生懂得生命是有限的,更是宝贵的,从而敬畏生命,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四、快乐生活,在前行中绽放异彩
快乐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动力,只有在生活的各项体验中能寻找到快乐,人们才能热爱生活,真爱自己的生命。在我的教学中,始终将快乐、健康、阳光、向善播撒在课堂上,课堂中激情饱满,神采飞扬,甚至是歌声缭绕,学生们和我一起分享歌曲、感受快乐。如在讲授“好大一个家”一课时,高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在新授“首都北京”一课时,唱响“北京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流动中的魅力充满着朝气,北京欢迎你,在太阳下分享呼吸,在黄土地刷新成绩……”在讲“壮丽的山河”时,引入歌曲《中国壮丽的山河永不落》等等,我的课中总有歌声、掌声、欢笑声,学生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们总是清脆而整齐地高呼:“我健康——我快乐,我交往——我快乐,我挑战——我快乐,我奉献——我快乐,我成长——我快乐,耶!”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但宗旨不能丢,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以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为载体,形成学生的学习智慧,从而构建起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开放性课堂教学大系统。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