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感觉,他们说让我“去死”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701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让我“去死”


  梁莹(化名)是一名大四女生。让她走进咨询室的原因,是感觉别人一直在说让她“去死”。那是在三天前,走在路上的梁莹听到前面有几个人在交谈,感觉是在说她,让她“去死”。尽管同学劝慰她说,“他们不认识你,应该不是在说你”。来访者觉得同学说得有道理,但还是放心不下,翻来覆去地想是不是真有人在骂她。
  第一次见面,只见她衣着朴素整洁,神情自然,主动倾诉自己的咨询需求,和我的互动也对答如流。
  来访者告诉我,她曾因心理问题接受过治疗,严重时出现过幻听,当地医院对她进行过药物治疗,但是自觉有副作用,于是给自己停了药。

“你是不是暗恋我?”


  她告诉我:“现在总是听不得嗡嗡声,感觉有人在说自己,不确定的时候就会拦住路人询问是否真的在说自己,有时也怀疑是自己多心了,但就是控制不住”。当听到这些,我的初步判断是,她很可能存在幻觉和妄想。接下来,我做了进一步的询问。
  原来,自从进入大学校园后,这种情况就断断续续出现。梁莹回忆道:“印象最深的是当时隔壁班有一个男生,没课时就会过来坐一会儿,感觉他总是看向自己,于是给对方发QQ消息,也试过写信,询问他是不是暗恋我。但他说没有看我,后来就不再联系。”
  这种情况可能与梁莹的精神病性症状有关,但为了进一步确定事情的真实性,我继续和她交流,并得到了新的情况。梁莹所在的学院,学生会有一个学生干部,是个比她高一届的男生,在工作中对她关怀备至,让她感觉是对自己爱慕的表示。她经过内心斗争后鼓起勇气主动问对方是不是暗恋自己,没有得到答复,后来也不了了之。
  这两件事不仅让她自尊心很受伤,还很害怕同学们知道她同时和两个男生有“亲密”关系,会嘲笑甚至贬低她。
  我试图通过询问梁莹和两个男生的具体接触,以及是否真的听到过同学的议论来帮助她认识到自己“亲密”关系进展的程度,并缓和一部分内心冲突。同时我也和她分享了恋爱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多疑、敏感的情况,降低她的自责和焦虑。
  梁瑩反馈说,感觉自己多疑的程度非常强烈。“是就像钻进牛角尖一样,怎么也出不来。”直到大二暑假,愈发感到生活中别人的一言一行都和自己有关系,好在还能察觉到自己不对劲,主动跟家人要求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建议下,梁莹开始服药治疗,坚持了一个学期后,症状得到控制,但认为药物导致自己丧失兴趣,意志低下,便自行停止吃药。
  大三的第二个学期又开始出现症状,她不知道该不该吃药,也无法判断事情的真假,每天恍恍惚惚,在辅导员的介绍下知道了学校有咨询室可以寻求帮助,所以前来咨询。
  在了解了上一次的就诊情况后,我初步判断其为伴精神病性重度抑郁发作。当然,需要精神科医生做出最后的诊断。

命途多舛,我想重新开始


  在面谈中我继续询问了梁莹的家庭情况,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她从未感受过“备受宠爱”的滋味,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的出生并不能改变家庭的不幸。
  她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是被拐卖到当地的,内心自然有很多不甘、怨愤,多次尝试自杀,并最终在梁莹初中时自杀身亡。其母过世后,她被寄养在姑姑家,姑姑并没有疼爱这个命途多舛的孩子,反而频繁数落她和她的父亲,这让她苦不堪言,经常感到寄人篱下,不得不委曲求全。尽管初中时学习成绩很好,与同学的关系也比较和谐,但在母亲去世、家庭变故后,学业一落千丈,到了高中就无比“自卑、堕落”,格外关注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再也没有真正地开心过。
  谈到大学的生活,梁莹对所学的专业没有太大的兴趣,但也还能勉强自己跟上。刚来大学,很想重新开始,努力让自己显得活跃一点,积极参加学院开展的活动,收获了很好的友谊。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到了大二突然感到一直在勉强自己改变,这种假装太刻意了,也从来没有给自己带来快乐,忍不住陷入了持续的郁闷。
  她大一假装自己很活跃是想学一个自己想变成的女生的样子,后来发现自己变不成,反而让自己很累也很勉强自己。

挖掘个人力量,走出家庭阴影


  经过询问,她也诉说了内心对自己的看法和几种担心:主要是担心学习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跟男生的交往可能会引起别人的非议。
  我表示理解并引导其思考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哪些事件或哪些人可能影响了她,梁莹还是忍不住联想到自己的家庭。
  她告诉我,“谈恋爱就是谈恋爱,不一定会走向婚姻,如果两个人走向婚姻,那必须符合一些条件,首先是两个人都自愿,能够一辈子互相包容,而且一个人不能打骂另一个人。”她说自己的母亲高中时不喜欢学习,辍学了,后来日子过得那么惨,她担心自己会像母亲当年的样子,也不能坚持学业,也会过得很不好。
  从她的叙述中可以发现,她母亲的经历及她本人的家庭关系对她内心冲突的形成和亲密关系的构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引导她思考自己如何能从大一坚持到大四,努力挖掘其有能量的一面,在交谈中她也认识到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想要尽量去寻找能支持自己的人,她也表示在需要的时候会来继续咨询。
  经过三次面谈,梁莹逐步对咨询师产生信任,也接受了尽快前往专科医院就诊的建议,在辅导员和同学的陪同下,梁莹在医院得到了全面的心理评估及治疗,经过一年休学调养后顺利完成了学业。

咨询师的理解与思考


  像梁莹这类的来访者还是很常见的。来访者自我评价较低,过分在意他人看法,担心思维被洞悉,有偏执型人格倾向,其问题形成受家庭关系及成长经历影响较大,父母的异常婚姻关系和母亲的不良情绪反应、自伤行为影响了其性格形成,造成偏执、自卑的性格,对关系普遍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在姑姑家的寄养经历强化了不安心理和自卑心理。来访者在人际交往中常用讨好和顺从的方式建立关系,但往往事与愿违。
  由于超出心理咨询的范围,我建议其尽快到精神科就医,待症状消失后再继续咨询。如有后续工作的机会,我将逐渐把焦点转移到家庭关系和成长经历上,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走出既往的阴影。
其他文献
伴随着2020年的新春钟声响彻华夏大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像一条巨蟒,没有一点点防备,就这样闯入了我们的世界……  在这种突如其来的、看不见的、病毒与人类不宣而战的情况下,所有的人都面临着正常生活轨迹的改变,甚至病痛、生死。人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惊扰,每个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表现。近日来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注社会的主体支柱群体,关注了太多成年人世界里疫情相关的心理问题。但是我们似乎忽视了儿童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个时候偶尔有些低落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大部分时间都是愁眉苦脸的,即使没有发生什么糟糕透顶的事情,也会感到闷闷不乐的话,那么这就可能预示着:在这个人的脑海中,存在着大量自我攻击的信念。  所谓自我攻击的信念,主要是指一个人会倾向性地认为:自己的快乐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如果自己没有达到这些条件,就会否定自己,不允许自己开心。比方说
期刊
4岁的东东上幼儿园半年了,他无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总是一个人躲在小朋友们的后面。老师上课提问到他,他低着头、红着脸,不知道在说什么;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大部分都聚在一起玩,但他却一个人搬着小板凳在边上自个儿玩积木;放学在院子里看见其他孩子,要么装没看见,要么死命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往身后躲。  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很常见。儿童由于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交经验,在离开父母,独自面对陌生人的时候,
期刊
上篇当你想提高学习效率时在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高考试题与课本里和平时做过的题不同,虽然年年都进行,可每次的试题都不一样。然而,却又都是平时学过的基本内容,就看考生怎样去灵活运用。考场如战场,不仅要求能正常发挥自己的实力,还得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所以,平时在学习中,一定要多训练灵活运用的能力。什么是应用能力呢?就是在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或经
期刊
与其他人格不同,偏执型人格不到万不得已,是很难寻求他人帮助的。这自然与他们对外界和他人的戒备有关,所以对于来找我做咨询的高山(化名),这个决定本身就已经意味着他所面临问题的困扰程度。  而他的问题是:无论在哪儿工作,都会被人排斥。  高山一共做过五份工作,这对于刚刚大学毕业才两年的人来说是非常特别的。因为他的专业方向是电脑软件,在如今3C行业很火爆的形势下,找份对口的工作其实一点都不难。按理说,他
期刊
▼ 助人?自助!  与“心理学”的相遇要回到十年前我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年开始,那时候的我对于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其中带给我最大神秘感的便是“心理学”这个专业。于是,带着一种青年的稚嫩与热忱我选择了它。  但要说我真正对“心理助人工作”有所感悟,是在几年后我作为心理热线的志愿者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开始。虽然我在这之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我按下通话键的那只手是颤抖的,我的声音也是犹豫
期刊
▼ 回母校教书,缘分妙不可言  二十年前,我初次迈进了母校的大门。开学第一课我就迟到了,但因为性格害羞,不敢喊报告,站在教室门口吹了一整节课的冷风,险些错过了和新班主任王老师的第一次见面。  大学毕业我想回到母校教书,收到入职邀请的时候既兴奋又紧张,和刚在母校入学时的心情全然不同,既兴奋又忐忑。兴奋在于学生时代的梦想终于实现,忐忑在于我和王老师马上就要成为同事了。  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王老师我入
期刊
王阿姨的爱人张叔叔,今年59岁,已经有半年的时间总是怀疑王阿姨和别人有不正当关系,而且还说得有理有据,经常去他认为的第三者家中闹事,多次闹到了派出所,在警察同志的提醒下,他們才来精神科咨询。  经过一番询问才得知,张叔叔从年轻时就开始饮酒,每天都得喝半斤左右的高度白酒,这一喝就是近40年,从来没有间断过,喝多了就会睡觉,没有怎么耍过酒疯,家人也早已习以为常。近两年来张叔叔的酒量大不如从前,可是性格
期刊
最近和儿子吵了一架,是的,远远隔着太平洋,亲情还是浓到可以口角。  三月美国疫情大爆发,在洛杉矶的儿子看到当地很多医生在社交平台上求救,要民众提供口罩救救他们,要不然他们真的是暴露在危险之中工作。  儿子跟我一样是菩萨心肠,看不得别人受苦,因此要老妈找口罩,因为当时中国已经缓过来,口罩开始富余了。我顺口要求他捐赠的人,写一个收据给我。  他问我为什么要?我说我也不知道,就是想要一个证据。  他开始
期刊
影片的开头,背景显示是旧上海的照相馆,这既是时代变化折射的见证,也是几代母女内心的“房子”意象。灰暗的光线显示茉的母亲内心的消极和怨怼,陈旧的摆设是她懒得精心装饰的生活写照,而被蜿蜒而上的木质楼梯隔开的楼上是母亲经常待的地方,表明了她封闭的内心,但又渴望人缓缓走近,靠近她,给她温暖。  茉年轻时候喜欢穿浅绿色的旗袍,很清纯靓丽,象征着她内心的单纯和欢快。她会在无聊时候折纸飞机玩,纸飞机代表渴望自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