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他提出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也大多数为后世所继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职业教育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研究他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的看法
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不教而杀谓之弃。”后来“德治”成为儒家共同的社会政治思想。孔子在政治上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通知人才从而为政治服务。他认为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春秋时期,孔子第一个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较为科学的命题。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认为知识和道德都需要依靠学习来培养。
(二)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目的的看法
孔子的私学是学术团体,也是政治团体,他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以培养贤才为目的。孔子对君子的品格十分重视,认为只有那些优秀、品德键能的贤才才能做官。“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張。
(三)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对象的看法
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有教无类”是又局限性的,它不等同于先进的普及教育思想,因为奴隶和妇女是被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的。
(四)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内容的看法
孔子出于培养从政人才的目的,其教育内容基本上仅限于人事的范围,主要是限于君子做人的道理(德)和从政的手段(才),具体说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三个方面。
(1)知识教育。孔子在知识价值的取向方面,极为推崇古典知识的作用,他自己也多次谈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由此在文化知识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局限于古代经籍的传授,具体说就是他改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
(2)技能训练。作为儒学的创始者孔子在私学中是讲文习武的。孔子重射,承袭了西周军事教育形式化的传统,在教学中存在着将军事教育从实际技能的训练转向文字概念和义理研究的倾向。
(3)道德教育。“仁、智统一”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而在仁、智两者之间,仁是根本、核心,智乃仁者之智。因此,在孔子的私学中,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内容的中心,也是其教育体系的根本所在。
(五)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看法
(1)自觉修养。孔子非常重视自我修养,认为实现自我修养就要实现立志、持志,克己、内省和改过迁善。
(2)因材施教。孔子是第一个提倡因材施教的人。他认为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3)启发诱导。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在关于启发诱导的时间、具体方法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
(4)学、思、行相结合。学、思、行是一个人治学不可缺少的三个阶段。在学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行时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阶段。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他认为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这与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基本国策在思想上是统一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象征。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必然需要教育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作为支撑。因此,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2.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品学兼优。作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必须强化对人才的德育和知识传递。
3.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在职业教育中也有体现,中职已经放开入学门槛,实行免试入学,在高职中也开始小区域试行免试入学。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明天,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必将得到更广阔的应用,人人享受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
4.纵观职业教育界教学模式改革,目前项目式教学、模块化教学、任务导向教学较为流行,但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看,都是包含三方面内容:即知识、能力、素质。这恰恰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和沿用。
5.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原则和方法对于当今实施素质教育仍有重大意义。在很多地方,相当常时间里,教育模式采用“齐步走”的做法,追求平均分、合格率、升学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科”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摒弃分数标准,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庆祝.孔子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2).
[2]杨万涛.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作者简介:艾菲菲(1984.1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本科,助教,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中文。)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职业教育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研究他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的看法
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不教而杀谓之弃。”后来“德治”成为儒家共同的社会政治思想。孔子在政治上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通知人才从而为政治服务。他认为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春秋时期,孔子第一个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较为科学的命题。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认为知识和道德都需要依靠学习来培养。
(二)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目的的看法
孔子的私学是学术团体,也是政治团体,他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以培养贤才为目的。孔子对君子的品格十分重视,认为只有那些优秀、品德键能的贤才才能做官。“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張。
(三)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对象的看法
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有教无类”是又局限性的,它不等同于先进的普及教育思想,因为奴隶和妇女是被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的。
(四)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内容的看法
孔子出于培养从政人才的目的,其教育内容基本上仅限于人事的范围,主要是限于君子做人的道理(德)和从政的手段(才),具体说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三个方面。
(1)知识教育。孔子在知识价值的取向方面,极为推崇古典知识的作用,他自己也多次谈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由此在文化知识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局限于古代经籍的传授,具体说就是他改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
(2)技能训练。作为儒学的创始者孔子在私学中是讲文习武的。孔子重射,承袭了西周军事教育形式化的传统,在教学中存在着将军事教育从实际技能的训练转向文字概念和义理研究的倾向。
(3)道德教育。“仁、智统一”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而在仁、智两者之间,仁是根本、核心,智乃仁者之智。因此,在孔子的私学中,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内容的中心,也是其教育体系的根本所在。
(五)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看法
(1)自觉修养。孔子非常重视自我修养,认为实现自我修养就要实现立志、持志,克己、内省和改过迁善。
(2)因材施教。孔子是第一个提倡因材施教的人。他认为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3)启发诱导。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在关于启发诱导的时间、具体方法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
(4)学、思、行相结合。学、思、行是一个人治学不可缺少的三个阶段。在学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行时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阶段。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他认为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这与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基本国策在思想上是统一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象征。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必然需要教育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作为支撑。因此,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2.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品学兼优。作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必须强化对人才的德育和知识传递。
3.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在职业教育中也有体现,中职已经放开入学门槛,实行免试入学,在高职中也开始小区域试行免试入学。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明天,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必将得到更广阔的应用,人人享受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
4.纵观职业教育界教学模式改革,目前项目式教学、模块化教学、任务导向教学较为流行,但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看,都是包含三方面内容:即知识、能力、素质。这恰恰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和沿用。
5.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原则和方法对于当今实施素质教育仍有重大意义。在很多地方,相当常时间里,教育模式采用“齐步走”的做法,追求平均分、合格率、升学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科”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摒弃分数标准,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庆祝.孔子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2).
[2]杨万涛.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作者简介:艾菲菲(1984.1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本科,助教,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