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以及新课改的逐步深化,社会各界越来与重视在教育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与心理日益成熟,所以这一时期是培育学生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的重要时期。本文阐述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育高中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并就当前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创新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特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想要进行创新就必须首先拥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因此,培育高中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育高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相关调查,我们很容易的得知很多知名的数学家与教育家都一致认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有自主寻求答案的意愿。高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前提。众所周知,创新能力是当前鉴别人才的重要标准,那创新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相关调查和研究我们可知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起点。
2.问题意识可以非常有效的锻炼高中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所谓数学综合素养指的就是高中生在整个高中阶段进行数学学习中,基于相关社会实践以及学习本身,不但获取了数学知识与技能,还得到了某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现状
通过对数学教学的观察、调查以及访谈,发现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1)学生觉得没有任何疑问。这一部分学生以为高中数学老师已经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清楚了,而且习题也拥有详细的讲解。(2)高中生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懂得地方和疑问但是却没有向老师提出疑问。这一部分高中生基础可能比较差,同时他们又担心问的问题过于简单遭受其他人的嘲笑,所以最终会把不懂得地方埋在心底。(3)学生有疑问但是没有机会提问。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数学老师的讲解时间几乎占据了课堂的全部,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提问。
三、培育高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
想要使高中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就必须首先要求高中老师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灵活的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其在学习中的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1.丰富教学内容,活跃学生的思维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观察、发现与提出问题都是建立在数学教学课堂基础之上开展的。在实际的日常高中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充分发挥其自身学识修养的魅力,能够有效地活跃高中生的相互学思维,进而也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培育了高中生的问题意识。
2.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老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不非常聪明。只是我比较执着解决问题;我天资并不是非常好;但是我拥有比其他人更加强烈的好奇心。这充分说明了好奇心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生因为缺乏创新精神而饱受诟病,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严肃的课堂气氛造成的。严肃的课堂气氛、高考的重压等因素导致高中学生只能被动的进行学习,无法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而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身心放松,全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中,碰到问题后也能够自然而然的提出来进行解决。
4.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帮助其形成批判意识
批判意识对于高中生将来的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而使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批判意识非常关键的一个前提因素是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高中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们才敢于对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进行否决。
5.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是一个个体拥有问题意识的最关键前提,和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高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差的。因此,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对高中生独立思考能力培育的重视程度。
四、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与敏感性是培育高中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另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高中生问题意识的培育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沈建军. 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9).
[2] 潘建中.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3] 速中平.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0(Z3).
[4] 聶必凯、汪秉彝、吕传汉. 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J]. 数学教育学报,2003(02).
[5] 陈茂叶. 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走进中考——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运用[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6] 温议凤. 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创新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特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想要进行创新就必须首先拥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因此,培育高中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育高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相关调查,我们很容易的得知很多知名的数学家与教育家都一致认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有自主寻求答案的意愿。高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前提。众所周知,创新能力是当前鉴别人才的重要标准,那创新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相关调查和研究我们可知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起点。
2.问题意识可以非常有效的锻炼高中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所谓数学综合素养指的就是高中生在整个高中阶段进行数学学习中,基于相关社会实践以及学习本身,不但获取了数学知识与技能,还得到了某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现状
通过对数学教学的观察、调查以及访谈,发现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1)学生觉得没有任何疑问。这一部分学生以为高中数学老师已经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清楚了,而且习题也拥有详细的讲解。(2)高中生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懂得地方和疑问但是却没有向老师提出疑问。这一部分高中生基础可能比较差,同时他们又担心问的问题过于简单遭受其他人的嘲笑,所以最终会把不懂得地方埋在心底。(3)学生有疑问但是没有机会提问。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数学老师的讲解时间几乎占据了课堂的全部,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提问。
三、培育高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
想要使高中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就必须首先要求高中老师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灵活的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其在学习中的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1.丰富教学内容,活跃学生的思维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观察、发现与提出问题都是建立在数学教学课堂基础之上开展的。在实际的日常高中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充分发挥其自身学识修养的魅力,能够有效地活跃高中生的相互学思维,进而也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培育了高中生的问题意识。
2.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老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不非常聪明。只是我比较执着解决问题;我天资并不是非常好;但是我拥有比其他人更加强烈的好奇心。这充分说明了好奇心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生因为缺乏创新精神而饱受诟病,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严肃的课堂气氛造成的。严肃的课堂气氛、高考的重压等因素导致高中学生只能被动的进行学习,无法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而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身心放松,全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中,碰到问题后也能够自然而然的提出来进行解决。
4.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帮助其形成批判意识
批判意识对于高中生将来的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而使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批判意识非常关键的一个前提因素是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高中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们才敢于对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进行否决。
5.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是一个个体拥有问题意识的最关键前提,和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高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差的。因此,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对高中生独立思考能力培育的重视程度。
四、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与敏感性是培育高中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另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高中生问题意识的培育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沈建军. 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9).
[2] 潘建中.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3] 速中平.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0(Z3).
[4] 聶必凯、汪秉彝、吕传汉. 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J]. 数学教育学报,2003(02).
[5] 陈茂叶. 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走进中考——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运用[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6] 温议凤. 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