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来源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tai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各王朝与同时期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时,除了依靠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繁荣,促进了丝织品通过海上航道进行国际间双向流动,推动了各国丝织技术的互相交流、借鉴与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多元审美的形成,为世界文明搭建起了互联互通的桥梁.
其他文献
心灵哲学的一个新趋势是拓展其视野,不仅继续重视研究原有的语义学、形而上学问题,而且开始探讨活生生的人类经验和内在于人类经验的转化的可能性及途径问题,进而导致了“规范的心灵科学和哲学”的诞生.由于这类研究在完成价值论和解脱论任务的同时,兼有“如实知心”的求真性意义,也是切入心灵哲学本体论问题、本质问题研究的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因此可看作是心灵哲学向前发展的一条特殊进路.而要推进和完善这一心灵研究的进路,应“回到东方”,开发和思考它们在这一领域留下的宝贵资源.
审美是一种价值发现,是在实践中对美的发现和欣赏,人们不但将精神投射于自然,亦以此来反观自身,古人的化妆就是审美的实践.在《全汉赋》中不乏有诸多对于女子妆容的描写,这对于后人研究汉代女子的妆容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美人赋》对汉代女子的妆容有详细的描写,其所写汉代女子妆容多体现时代潮流.并观汉代诸赋,从中可以了解当时女子的妆容情况,同时亦能体察到汉代女子妆饰风俗的艺术审美价值.
作为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对技术的哲学思考散见于其对形而上学、物理学和伦理学等论述中.他在自然视域中通过“四因说”的思维框架对技术进行了阐述,而理解“四因说”需要回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视域中,需要关注自然的运动本原问题.技术作为一种将自然运动包含在内的强制运动而存在,是人类模仿或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技术的创制本质,主要体现为将潜在的事物变成现实的事物,此过程依赖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等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同时,他将技术的本质拓展到了德性范畴,建构了“技术-智慧-中庸”的路径,实
《孔雀东南飞》与《钗头凤》是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悲剧文学作品.同为婚恋悲剧,其相同点在于封建家长制下的“孝”是两者情投意合却爱而不得的悲剧根源.然两者体式与结局的差异性,使其所呈现的悲情美学意蕴有所不同,《孔雀东南飞》作为长篇乐府叙事诗,最后神话化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的殇情取向,同时给读者以悲情消解;《钗头凤》作为一首恋情词,它是陆游一生长恨的起始,也是其情感汹涌、低回到极致的悲情释放.
《装台》聚焦于以刁顺子为代表的一群农民工“装台人”.陈彦用细腻的笔法将“装台人”的人生面貌与生活艰辛叙述出来,并理解、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但陈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于他们生活的直接描摹上,而是更加注重艺术形式本身所表征的伦理和价值.陈彦通过综合性艺术手段,别出心裁地将人生伦理与底层价值隐喻于不同的叙事和形式之中,以小见大.也正因此,使得《装台》更加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