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不信由你,中学时代的我,也曾不知好歹地站在学校礼堂的舞台上,把那贾宝玉演起来。糗事一桩,本来不消提,只是在大雨滂沱的星期一早上,正要从北京移师巡回演出下一站,才刚把笨重行李托运完成,一看手机,何韵诗传来的喜讯字虽不多,却教我看了一次,不信,再看一次:“《贾宝玉》票房开卖四十五分钟,十场演出全部门票沽清。”——三十年人事翻了不知多少回,被誉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的这个角色,又一次要站到我的面前来了。
这一回的《贾宝玉》,是纪念何韵诗踏足演艺行业十周年而作。源起于前年冬季,与她合作《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剧中有段林依晨与她以嬉闹形式演绎的宝黛初会,彩排时给这两个反斗星找来昆曲老师教授身段与台步,两位小姐得趣之余,林对我说更想挑战薛宝钗,何则出于好奇问我:“为什么会想到找我‘扮’贾宝玉?”
好问题。她甚至不知道,又或知道了更觉不可思议,因为“独具慧眼”如我,同时也在她身上看见了林黛玉。而这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中国影史上至今最美丽的宝黛配搭——林青霞与张艾嘉——不就是在定妆前夕才颠鸾倒凤,临时决定宝哥哥变林妹妹,林妹妹变宝哥哥?据说当年李翰祥导演原意是撮合两代最有票房的台湾女星共谱木石前盟——甄珍是潇湘妃子,林青霞是怡红公子,及后才因阵容易将,张艾嘉正式走马上任。但这还不是角色安排的定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最后是阳光气息浓厚的张艾嘉被委以情情大任,一派日安忧郁的林青霞反而化身情不情。历史是最佳证人。林青霞张艾嘉的寶黛组合,不但奠定日后林青霞在《刀马旦》、《东方不败》等“无反串不胜”的巨星地位,同时预言了张艾嘉的才华横溢,将令她幕前幕后同样出色。
《金玉良缘红楼梦》首映于1977年。在那午夜场是新片试金石的年代,它被安排直接在星期四上片,可见在邵氏眼中它是多么文艺和小众。电影前半是靠林与张的神采支撑,但导演的“马脚”却也是演员表现的死穴——当戏演至傻大姐向黛玉泄密宝玉将迎娶宝钗的高潮,但见林姑娘受不了噩讯打击,在回廊边跌跌撞撞要找宝玉质问去。这场面才入眼帘已觉何等熟悉,全因当年几乎是同一档期,越剧版《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主演,岑范导演)刚巧也在香港的大陆院线重新出土。
张艾嘉在回廊上魂不附体一幕,基本上是参照王文娟在大陆版《红楼梦》的同一场演出。只是岑范用了更多具象征意义的蒙太奇,如树倒、桥断来烘托林黛玉的身临绝岭。李翰祥则选择一个长镜头直落,要求张艾嘉把地摇山动的心境,以四肢无力的形体表演说服观众。即是,长廊有多长,张便要跄踉多久。这种写实手法对于初次演出古装片,又是没有受过多少功架的年轻演员来说,敢情是把她丢在战场上孤军奋战……因而在开画日还是足本放映的这场戏,翌日当我到同一家戏院看第二遍时,它已成剪刀下的“删节本”,就是如今的数码复修版DVD亦不复原貌。
两片平排比较,《金玉良缘红楼梦》与大陆版《红楼梦》如一个模子出来的场面,岂止一幕“乍闻消息”?就连林青霞与张艾嘉的“宝黛基因”,据说也是李导演在电影开镜前,要求演员参考大陆版的徐玉兰与王文娟得来。幸好片中还是有若干在大陆版《红楼梦》看不到的场面,其中之一,是黛玉终于来到宝玉面前,一个失智,一个失心,她问他为谁病了,他答她我为林妹妹病了,她听了不知是欣慰还是觉得可笑地朗声笑了起来,他见她笑他也陪着她笑啊笑。还未等到丫环们弄清究竟,刚刚还在大笑的林妹妹已悲从中来,自知是时候不如归去,一个啼,一个笑,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好一幕缘何心事终虚话。
张艾嘉从来不是弱不禁风古典美人,但在《金玉良缘红楼梦》的这一幕中,她以个性演出捕捉了林黛玉复杂的精神面貌——不妥协正是她的扮演者不可缺少的气质。所以我才会斗胆说,何韵诗反串贾宝玉是“不作他人想”,但破格演出林黛玉亦不见得她一定难以胜任——论女子有才,何韵诗难道不是个中翘楚?
这一回的《贾宝玉》,是纪念何韵诗踏足演艺行业十周年而作。源起于前年冬季,与她合作《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剧中有段林依晨与她以嬉闹形式演绎的宝黛初会,彩排时给这两个反斗星找来昆曲老师教授身段与台步,两位小姐得趣之余,林对我说更想挑战薛宝钗,何则出于好奇问我:“为什么会想到找我‘扮’贾宝玉?”
好问题。她甚至不知道,又或知道了更觉不可思议,因为“独具慧眼”如我,同时也在她身上看见了林黛玉。而这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中国影史上至今最美丽的宝黛配搭——林青霞与张艾嘉——不就是在定妆前夕才颠鸾倒凤,临时决定宝哥哥变林妹妹,林妹妹变宝哥哥?据说当年李翰祥导演原意是撮合两代最有票房的台湾女星共谱木石前盟——甄珍是潇湘妃子,林青霞是怡红公子,及后才因阵容易将,张艾嘉正式走马上任。但这还不是角色安排的定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最后是阳光气息浓厚的张艾嘉被委以情情大任,一派日安忧郁的林青霞反而化身情不情。历史是最佳证人。林青霞张艾嘉的寶黛组合,不但奠定日后林青霞在《刀马旦》、《东方不败》等“无反串不胜”的巨星地位,同时预言了张艾嘉的才华横溢,将令她幕前幕后同样出色。
《金玉良缘红楼梦》首映于1977年。在那午夜场是新片试金石的年代,它被安排直接在星期四上片,可见在邵氏眼中它是多么文艺和小众。电影前半是靠林与张的神采支撑,但导演的“马脚”却也是演员表现的死穴——当戏演至傻大姐向黛玉泄密宝玉将迎娶宝钗的高潮,但见林姑娘受不了噩讯打击,在回廊边跌跌撞撞要找宝玉质问去。这场面才入眼帘已觉何等熟悉,全因当年几乎是同一档期,越剧版《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主演,岑范导演)刚巧也在香港的大陆院线重新出土。
张艾嘉在回廊上魂不附体一幕,基本上是参照王文娟在大陆版《红楼梦》的同一场演出。只是岑范用了更多具象征意义的蒙太奇,如树倒、桥断来烘托林黛玉的身临绝岭。李翰祥则选择一个长镜头直落,要求张艾嘉把地摇山动的心境,以四肢无力的形体表演说服观众。即是,长廊有多长,张便要跄踉多久。这种写实手法对于初次演出古装片,又是没有受过多少功架的年轻演员来说,敢情是把她丢在战场上孤军奋战……因而在开画日还是足本放映的这场戏,翌日当我到同一家戏院看第二遍时,它已成剪刀下的“删节本”,就是如今的数码复修版DVD亦不复原貌。
两片平排比较,《金玉良缘红楼梦》与大陆版《红楼梦》如一个模子出来的场面,岂止一幕“乍闻消息”?就连林青霞与张艾嘉的“宝黛基因”,据说也是李导演在电影开镜前,要求演员参考大陆版的徐玉兰与王文娟得来。幸好片中还是有若干在大陆版《红楼梦》看不到的场面,其中之一,是黛玉终于来到宝玉面前,一个失智,一个失心,她问他为谁病了,他答她我为林妹妹病了,她听了不知是欣慰还是觉得可笑地朗声笑了起来,他见她笑他也陪着她笑啊笑。还未等到丫环们弄清究竟,刚刚还在大笑的林妹妹已悲从中来,自知是时候不如归去,一个啼,一个笑,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好一幕缘何心事终虚话。
张艾嘉从来不是弱不禁风古典美人,但在《金玉良缘红楼梦》的这一幕中,她以个性演出捕捉了林黛玉复杂的精神面貌——不妥协正是她的扮演者不可缺少的气质。所以我才会斗胆说,何韵诗反串贾宝玉是“不作他人想”,但破格演出林黛玉亦不见得她一定难以胜任——论女子有才,何韵诗难道不是个中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