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丹东市采取积极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向畜牧业项目投入,形成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拉动特色畜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
1 基本情况
1.1 龙头企业
2014年末全市共建有规模畜产品加工企业32家,年加工能力45万吨,固定资产净值7.5亿元,带动农户12万个,畜产品加工比重60%,畜牧业产业化率79%。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累计3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26家。“耘垦”“锦江山”“大闰”等肉鸡产品热销国内,“升泰”“派波”牛奶品牌在省内久负盛名,而“双增”猪肉、“东灏”肉鸭产品也正在悄然走出丹东,走向国内外市场。
1.2 规模养殖
2014年末全市有畜禽饲养专业大户1.32万个,备案养殖场786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65.2%,规模养殖逐渐发展成为畜牧生产主力军。本地规模化畜产品供应比重大幅提升,蛋鸡、肉鸡、奶牛达到90%以上,生猪、肉牛达到60%以上。
1.3 家庭牧场
2013年3月,凤城市赛马镇在工商部门率先注册全市第1个家庭牧场,主要从事绒山羊养殖。随后又有多个种养结合型家庭牧场组建登记,2014年末全市家庭牧场累计达到47个,发展势头强劲。
1.4 合作组织
全市2014年末共有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348个,办社空间不断拓宽,合作社覆养猪、养鸡、养牛、养羊、饲养经济动物等多领域,业务辐射全市大多数乡镇。其中养猪合作社74个,养鸡合作社137个,养牛合作社21个,养羊合作社52个,水禽养殖合作社13个,其他类合作社51个。2007年以来,全市共有27个畜牧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17个省级示范社,其中振安区的众利养殖专业合作社2012年被评为全国典型示范社。
1.5 经营性服务体系
一是经纪人。全市拥有各类畜牧业经纪人500余人,主要从事畜禽及其产品的有偿服务,为当前经营性技术服务主体。二是兽药饲料售后服务。主要指全市220个兽药经营网点的经营性服务和在丹东地区有业务往来的国内兽药饲料厂家售后服务,与经纪人队伍有部分交叉,估计400余人。三是批发市场。全市共有13个生猪、肉牛、禽蛋、羊绒专业和批发市场,从业人员100余人。
2 主要措施
2.1 政府引导,政策支持
丹东市政府成立了“丹东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相继出台了《丹东市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五年规划》《丹东市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意见》,启动积极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把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主导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作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2.2 提升质量,注重品牌
多年来,我们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4个产品获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称号,丹东升泰乳业有限公司的“升泰”商标被认定为辽宁省著名商标,宽甸县万钧蜂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阮公”商标、宽甸县城镇葆春蜜蜂厂的“青山湖”商标、丹东派波乳业有限公司的“派波”商标被认定为丹东市著名商标。
2.3 加速产业集聚,形成地域特色
加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凤城市肉鸡示范区进入第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行列。在全市初步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性的肉食鸡等加工产业聚集区,加快了我市重点农产品加工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梯次推进。
2.4 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土地流转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前提。按照县级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乡镇建立服务站、村建服务点的目标,大力推进流转服务网络建设。现已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试点17个,辐射乡镇近40个,有效地促进和规范了我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截至2014年末,全市土地流转30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11.3%,比上年增加11.44万亩,增幅62%,为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了保障。
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对现代企业的认识不够
在发展上“小而全”现象严重,观念封闭,不能够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强强联合。在管理上不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家族式管理还占多数,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3.2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相对不强
丹东畜产品加工企业从数量上看不少,做大的不多,特大的没有;丹东的畜产品品种数量很多,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不多,顶级名牌产品很少见。没有大企业带动,没有大品牌拉动,养殖业也不可能做大做强。大多数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不多,未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遇有市场波动,养殖散户往往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缺失,导致企业发展缓慢,甚至裹足不前。
3.3 加工畜禽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
加工畜禽产品总量小、特色不特、缺少精深加工,导致竞争力不强。多数企业没把很大精力用于了解市场信息、分析市场动态、建设实体市场、健全营销网络上,是市场占有率低的主要原因。
3.4 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以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社会化服务力量仍然薄弱,在市场建设、信息服务、保险服务上尤显不足。这两年我们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从数量上看发展很快。但绝大部分规范不够,基本还停留在产业协会技术协会的层面,没有成为连接企业、市场的纽带和标准化生产的利益共同体。乡镇基层服务机构人员偏少,难以全面履行动物检疫,技术引进、推广,畜产品安全监管等诸多职能。
4 建议
4.1 转变观念,克服抓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力多获利少的思想认识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强,市场前景好,可实现多层次加工增值,而且能够使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规避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增收。不可否认,农业生产和加工对财政的直接贡献比之其他工业产业有较大差距,但其对一个地区农民收入增加及市场的活跃意义重大,它对地区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影响体现在整个产业化链条上。
1 基本情况
1.1 龙头企业
2014年末全市共建有规模畜产品加工企业32家,年加工能力45万吨,固定资产净值7.5亿元,带动农户12万个,畜产品加工比重60%,畜牧业产业化率79%。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累计3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26家。“耘垦”“锦江山”“大闰”等肉鸡产品热销国内,“升泰”“派波”牛奶品牌在省内久负盛名,而“双增”猪肉、“东灏”肉鸭产品也正在悄然走出丹东,走向国内外市场。
1.2 规模养殖
2014年末全市有畜禽饲养专业大户1.32万个,备案养殖场786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65.2%,规模养殖逐渐发展成为畜牧生产主力军。本地规模化畜产品供应比重大幅提升,蛋鸡、肉鸡、奶牛达到90%以上,生猪、肉牛达到60%以上。
1.3 家庭牧场
2013年3月,凤城市赛马镇在工商部门率先注册全市第1个家庭牧场,主要从事绒山羊养殖。随后又有多个种养结合型家庭牧场组建登记,2014年末全市家庭牧场累计达到47个,发展势头强劲。
1.4 合作组织
全市2014年末共有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348个,办社空间不断拓宽,合作社覆养猪、养鸡、养牛、养羊、饲养经济动物等多领域,业务辐射全市大多数乡镇。其中养猪合作社74个,养鸡合作社137个,养牛合作社21个,养羊合作社52个,水禽养殖合作社13个,其他类合作社51个。2007年以来,全市共有27个畜牧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17个省级示范社,其中振安区的众利养殖专业合作社2012年被评为全国典型示范社。
1.5 经营性服务体系
一是经纪人。全市拥有各类畜牧业经纪人500余人,主要从事畜禽及其产品的有偿服务,为当前经营性技术服务主体。二是兽药饲料售后服务。主要指全市220个兽药经营网点的经营性服务和在丹东地区有业务往来的国内兽药饲料厂家售后服务,与经纪人队伍有部分交叉,估计400余人。三是批发市场。全市共有13个生猪、肉牛、禽蛋、羊绒专业和批发市场,从业人员100余人。
2 主要措施
2.1 政府引导,政策支持
丹东市政府成立了“丹东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相继出台了《丹东市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五年规划》《丹东市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意见》,启动积极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把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主导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作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2.2 提升质量,注重品牌
多年来,我们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4个产品获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称号,丹东升泰乳业有限公司的“升泰”商标被认定为辽宁省著名商标,宽甸县万钧蜂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阮公”商标、宽甸县城镇葆春蜜蜂厂的“青山湖”商标、丹东派波乳业有限公司的“派波”商标被认定为丹东市著名商标。
2.3 加速产业集聚,形成地域特色
加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凤城市肉鸡示范区进入第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行列。在全市初步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性的肉食鸡等加工产业聚集区,加快了我市重点农产品加工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梯次推进。
2.4 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土地流转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前提。按照县级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乡镇建立服务站、村建服务点的目标,大力推进流转服务网络建设。现已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试点17个,辐射乡镇近40个,有效地促进和规范了我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截至2014年末,全市土地流转30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11.3%,比上年增加11.44万亩,增幅62%,为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了保障。
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对现代企业的认识不够
在发展上“小而全”现象严重,观念封闭,不能够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强强联合。在管理上不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家族式管理还占多数,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3.2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相对不强
丹东畜产品加工企业从数量上看不少,做大的不多,特大的没有;丹东的畜产品品种数量很多,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不多,顶级名牌产品很少见。没有大企业带动,没有大品牌拉动,养殖业也不可能做大做强。大多数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不多,未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遇有市场波动,养殖散户往往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缺失,导致企业发展缓慢,甚至裹足不前。
3.3 加工畜禽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
加工畜禽产品总量小、特色不特、缺少精深加工,导致竞争力不强。多数企业没把很大精力用于了解市场信息、分析市场动态、建设实体市场、健全营销网络上,是市场占有率低的主要原因。
3.4 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以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社会化服务力量仍然薄弱,在市场建设、信息服务、保险服务上尤显不足。这两年我们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从数量上看发展很快。但绝大部分规范不够,基本还停留在产业协会技术协会的层面,没有成为连接企业、市场的纽带和标准化生产的利益共同体。乡镇基层服务机构人员偏少,难以全面履行动物检疫,技术引进、推广,畜产品安全监管等诸多职能。
4 建议
4.1 转变观念,克服抓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力多获利少的思想认识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强,市场前景好,可实现多层次加工增值,而且能够使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规避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增收。不可否认,农业生产和加工对财政的直接贡献比之其他工业产业有较大差距,但其对一个地区农民收入增加及市场的活跃意义重大,它对地区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影响体现在整个产业化链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