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的98例患者和对照组的30例患者的心率震荡测值结果,然后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的23例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组的75例患者的心率震荡测值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作用。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震荡初始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震荡斜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的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患者的震荡初始较存活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患者的震荡斜率与存活组患者相比,有显著的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主神经受到了明显的损坏,其损坏程度与心脏功能的受损程度相当。窦性心律震荡能够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分析、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关键词:窦性心律震荡急性心肌梗死影响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16-02
急性心肌梗死是极容易导致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疾病,临床上对于其预后的判断一致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重视与关注,近年有临床研究发现其预后与窦性心律震荡有一定的关联[1]。我院就对窦性心律震荡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男55例,女43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为(67±13)岁,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组。98例患者中,经过临床治疗,死亡23例,存活75例。同时选取我院收治的有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为(63±9)岁,作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选出符合条件的室性期前收缩,计算出患者的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两个指标[1]。震荡初始的正常值为0,震荡斜率采用每个R-R之间的ms变化技能型表示,其正常值为2.5ms/R-R[3]。然后对比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率震荡测值结果,对比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心率震荡测值结果。
1.3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率震荡测值结果对比。测值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震荡初始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震荡斜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的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心率震荡测值结果对比。测值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患者的震荡初始较存活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患者的
度,我们也可以发现脐部作为给药和艾灸等治疗的部位的优势。从解剖上讲,脐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脐部是一个凹陷的形状,有利于药物的填塞和艾柱的放置。
(2)脐部有很多神经分布,如第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内侧支、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在人身体中神经敏感度最高的部位就要数脐部的皮肤了。
(3)还有丰富的静脉网,其静脉网在浅部与深部分别与腹壁浅静脉和胸腹壁静脉、腹壁上下静脉相吻合,且脐下的动脉分支也从脐部通过,因此,药物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以及血液循环被人体吸收,达到治病养生的效果。髂内动脉的内脏分支在脐动脉壁处形成终端,这也使得药物的吸收迅速。[4]
(4)脐部有最薄的皮肤角质层,且无脂肪组织,因此药物渗透力强。
(5)据近代人测量计算,发现脐正好位于我们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即脐到脚的距离与脐到头顶的距离的比值为0.618,据报道,人体黄金分割点这一位置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以及改善人体病理状态的最佳位置,相当于是枢纽作用,作用遍及五脏六腑。[5]
综上所述,脐疗作用显著的主要原因除了神阙穴在经络腧穴中的重要地位之外,还与其优越的解剖结构密不可分。
2.2临床应用。脐部的治疗方法是多这种多样的,比如隔盐灸、隔姜灸、隔葱灸、隔附灸、药饼灸、保健灸等灸疗方法,药物填脐、熏脐、温脐、滴脐、吸脐、热脐等物理疗法,神阙穴穴位贴敷,在严格消毒并且规范操作下的神阙穴针灸法,以及脐部推拿等,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均得到了广泛充分的应用。其中,临床上最最常用的方法莫过于用热渗透的方式脐疗,通常有悬起灸,隔物灸,熨灸、日光灸这几种,前两种是点燃艾绒,从而使药力渗透产生疗效,熨灸是通过熨斗的热力作用产生效果,日光灸是利用太阳曝晒的方法产生作用,但最终都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3综述
在中医治疗方法日趋多样化的今天,脐疗以其操作简便、价格适中、安全健康等明显的自身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广泛的应用于治疗疾病以及养生保健中,不仅仅为处于病痛中的患者造福,还使得注重健康的人们有了更好的益寿延年之法,因此,我们必须从经典中探寻脐疗的起源与发展,从脐疗的机理中真正的了解脐疗,才能更好的发展脐疗并且更好的将其应用到临床。参考文献
[1]高树中.中国脐疗大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年1月
[2]温木生.脐疗的源流和发展.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年5月
[3]高式国.针灸穴名解,2009年2月
[4]沈立炜,叶德宝.脐疗法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举隅及展望[J].光明中医,2007,22(2):57-59
[5]蒋芙蓉,赵美林.浅谈脐疗养生的机理[J].河北中医,2007,29(5):429
关键词:窦性心律震荡急性心肌梗死影响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16-02
急性心肌梗死是极容易导致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疾病,临床上对于其预后的判断一致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重视与关注,近年有临床研究发现其预后与窦性心律震荡有一定的关联[1]。我院就对窦性心律震荡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男55例,女43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为(67±13)岁,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组。98例患者中,经过临床治疗,死亡23例,存活75例。同时选取我院收治的有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为(63±9)岁,作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选出符合条件的室性期前收缩,计算出患者的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两个指标[1]。震荡初始的正常值为0,震荡斜率采用每个R-R之间的ms变化技能型表示,其正常值为2.5ms/R-R[3]。然后对比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率震荡测值结果,对比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心率震荡测值结果。
1.3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率震荡测值结果对比。测值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震荡初始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震荡斜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的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心率震荡测值结果对比。测值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患者的震荡初始较存活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患者的
度,我们也可以发现脐部作为给药和艾灸等治疗的部位的优势。从解剖上讲,脐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脐部是一个凹陷的形状,有利于药物的填塞和艾柱的放置。
(2)脐部有很多神经分布,如第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内侧支、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在人身体中神经敏感度最高的部位就要数脐部的皮肤了。
(3)还有丰富的静脉网,其静脉网在浅部与深部分别与腹壁浅静脉和胸腹壁静脉、腹壁上下静脉相吻合,且脐下的动脉分支也从脐部通过,因此,药物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以及血液循环被人体吸收,达到治病养生的效果。髂内动脉的内脏分支在脐动脉壁处形成终端,这也使得药物的吸收迅速。[4]
(4)脐部有最薄的皮肤角质层,且无脂肪组织,因此药物渗透力强。
(5)据近代人测量计算,发现脐正好位于我们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即脐到脚的距离与脐到头顶的距离的比值为0.618,据报道,人体黄金分割点这一位置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以及改善人体病理状态的最佳位置,相当于是枢纽作用,作用遍及五脏六腑。[5]
综上所述,脐疗作用显著的主要原因除了神阙穴在经络腧穴中的重要地位之外,还与其优越的解剖结构密不可分。
2.2临床应用。脐部的治疗方法是多这种多样的,比如隔盐灸、隔姜灸、隔葱灸、隔附灸、药饼灸、保健灸等灸疗方法,药物填脐、熏脐、温脐、滴脐、吸脐、热脐等物理疗法,神阙穴穴位贴敷,在严格消毒并且规范操作下的神阙穴针灸法,以及脐部推拿等,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均得到了广泛充分的应用。其中,临床上最最常用的方法莫过于用热渗透的方式脐疗,通常有悬起灸,隔物灸,熨灸、日光灸这几种,前两种是点燃艾绒,从而使药力渗透产生疗效,熨灸是通过熨斗的热力作用产生效果,日光灸是利用太阳曝晒的方法产生作用,但最终都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3综述
在中医治疗方法日趋多样化的今天,脐疗以其操作简便、价格适中、安全健康等明显的自身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广泛的应用于治疗疾病以及养生保健中,不仅仅为处于病痛中的患者造福,还使得注重健康的人们有了更好的益寿延年之法,因此,我们必须从经典中探寻脐疗的起源与发展,从脐疗的机理中真正的了解脐疗,才能更好的发展脐疗并且更好的将其应用到临床。参考文献
[1]高树中.中国脐疗大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年1月
[2]温木生.脐疗的源流和发展.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年5月
[3]高式国.针灸穴名解,2009年2月
[4]沈立炜,叶德宝.脐疗法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举隅及展望[J].光明中医,2007,22(2):57-59
[5]蒋芙蓉,赵美林.浅谈脐疗养生的机理[J].河北中医,2007,29(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