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纪录片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形象展示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手段,本文通过对部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纪录片的分析,详细阐述纪录片的社会认知功能、文化传承功能、艺术审美功能,比較分析纪录片不同于其他艺术手法的特点,讨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社会认知;文化传承;艺术审美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用这样的话语来阐述纪录片对了解当代社会现状,刻画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功用。同样,纪录片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与其他媒介相比,纪录片兼具新闻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显著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纪录片更容易被全世界接受。同时,纪录片还是一种相对高端的文化产品,承担着传播价值观念、提升人文精神的任务。
一、中国纪录片的社会认知影响力
纪录片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其真实性、新闻性的特征是显著的,这也就决定了其具有了解社会现状的重要功能,在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通过纪录片这个媒体真是准确地传达此时此刻发生的或者曾经发生的故事或者事件是一个国家展现自己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其他国家了解对方的重要平台。以下通过中国的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纪录片进行详细阐述:
(一)、《话说长江》
拍摄于1983年的《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人们把对祖国河山的情感全部倾注在这部纪录片上。后来的类似手法拍摄的纪录片虽然在制作水准上有很多突破,但无法让观众找到那种第一次的新鲜感。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当时中央电视台为《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向全国征集歌词,13天就收到了5000多封信。充分展示了纪录片作为认知社会的重大作用。
(二)、《话说运河》
继《话说长江》之后拍摄的《话说运河》则展示了纪录片做作为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窗口的功能,一些社会现实被反映出来,由于这部纪录片与沿河两岸的老百姓有很多的参与对话,观众的诉求和意见也被反映出来,这部纪录片边拍边播,在前期采访中,主创人员发现了大运河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断流污染堵塞等,并将其记录下来,节目播出后问题得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着手处理。此刻反映了纪录片作为社会问题的记录承载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筑梦2008》
进入新世纪以来,纪录片拍摄手法的多样性加强,纪录片的多元化发展成为新的趋势。2008年的奥运会纪录片《筑梦2008》成为一部展示当代中国形象,让世界认识中国的新镜子。 纪录片《筑梦2008》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的设计竞赛、评选及建造将近七年的事件过程为整部影片的结构线索,穿插叙述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跨栏运动员、三个体操运动员、一组特警战士对奥运会的期待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描绘出一幅关于中国人民准备2008年奥运会过程的全景图,影像化表达和升华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影片既注意展现宏大的时代特征,又深入描摹丰富鲜活的人物和细节,真切的反映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象征着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盛会的全民参与和倾情奉献。
二、中国纪录片的文化传承影响力
近年来,《故宫》、《新絲绸之路》、《复活的军团》等一批优秀的人文纪录片脱颖而出。这些纪录片融抒情、叙述、思辨为一 体,多方位、多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意味深长的抒情技巧、灵彻通透的哲学思考、凝重雅致的人文景象、细腻温馨的百姓情怀……这是近年来中国人文纪录片表露出来的整体特征。从对日常小事的关注,到对文化根系的追溯,这是一群纪录片人的自觉行为,目的是为了展现前人的文化方式,寻找精神上的文化家园。
(一)、中国人文纪录片发展的两个阶段
中国人文纪录片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段。其一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热、美学热等浪潮推动下,人文纪录片经历了繁盛的创作时期,一批经典佳作相继问世,如《望长城》、《话说长江》等等。其二是21世纪初期,经过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一批优秀人文纪录片脱颖而出,它们探查历史,反思现实,直面未来,这一批纪录片比上世纪的纪录片有着更加丰富的表达。“人文纪录片的创作,可以被归结为对古代文化信息的自觉传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说。
(二)、中国人文纪录片的文化价值诉求
人文纪录片展现了具体创作对文化价值的诉求——在传统与现代的对峙当中呵护传统;在物与人的关系当中强调人的因素;在历史的讲述中突出民间的生活;在交流层面上尊重个人的主观选择。人文纪录片坚持对某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在这方面,《江南》堪称典范。江南不仅是地理上的自然分野,也是人们心中的一个文化意象。《江南》将江南那种既圆润又强悍的感觉处理得非常到位。在《江南》中,一片瓦,一个传说,一个祠堂,一个园子,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个历史密码,大家在观看时会产生回味,能够走向记忆深处,其实这就是属于特定主体的一个记忆宝库。
人文纪录片要坚持充分彰显中国人文景象和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中国的纪录片应该有中国的气派,中国的气派说到底就是文化的气派,文化是中国纪录片的根系所在。”体现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
三、中国纪录片的艺术审美影响力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便是写实性,客观真实的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然而,纪录片又要要区别于生活本身,就是必须重视艺术技巧和艺术形式的更新。对于纪录片创作者而言要善于创作一个新的形式,把深刻的社会内容用崭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在中国纪录电影史上,如《故宫》、《再说长江》、《英与白》、等,之所以受到电视观众的普遍欢迎,除了以事实生动、内容感人、题材精选、形式新颖和蕴含经得起推敲的哲理外,同时又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巧妙结合。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集中反映了纪实性美学的基本美学特质,不靠离奇、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尽量采用“纪实性”的手法,把日常生活的普通事件、社会环境当中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以一种现场感的姿态展示给观众。它是有选择地写实,是创作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审美表现过程。而且,其艺术表现技巧也不是单独地、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画面、音乐、音响、解说、字幕、特技,包括播音员的语调等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整体完美的艺术效果。电视纪录片虽然来源于生活,以纪实性风格为主,但它又绝对离不开创作者对素材的艺术再处理,即,只有“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和事,再加上各种艺术技巧的巧妙运用,才能真正打动观众,进而使观众最终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感知。
从审美的角度理性地看待纪录片,应当承认,电视纪录片既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就无法不受到我们自身发展历程的局限。但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将会带来纪录片审美范畴的不断扩大,也必将带来电视纪录片审美研究的更广领域和更多角度。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社会认知;文化传承;艺术审美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用这样的话语来阐述纪录片对了解当代社会现状,刻画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功用。同样,纪录片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与其他媒介相比,纪录片兼具新闻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显著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纪录片更容易被全世界接受。同时,纪录片还是一种相对高端的文化产品,承担着传播价值观念、提升人文精神的任务。
一、中国纪录片的社会认知影响力
纪录片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其真实性、新闻性的特征是显著的,这也就决定了其具有了解社会现状的重要功能,在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通过纪录片这个媒体真是准确地传达此时此刻发生的或者曾经发生的故事或者事件是一个国家展现自己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其他国家了解对方的重要平台。以下通过中国的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纪录片进行详细阐述:
(一)、《话说长江》
拍摄于1983年的《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人们把对祖国河山的情感全部倾注在这部纪录片上。后来的类似手法拍摄的纪录片虽然在制作水准上有很多突破,但无法让观众找到那种第一次的新鲜感。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当时中央电视台为《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向全国征集歌词,13天就收到了5000多封信。充分展示了纪录片作为认知社会的重大作用。
(二)、《话说运河》
继《话说长江》之后拍摄的《话说运河》则展示了纪录片做作为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窗口的功能,一些社会现实被反映出来,由于这部纪录片与沿河两岸的老百姓有很多的参与对话,观众的诉求和意见也被反映出来,这部纪录片边拍边播,在前期采访中,主创人员发现了大运河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断流污染堵塞等,并将其记录下来,节目播出后问题得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着手处理。此刻反映了纪录片作为社会问题的记录承载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筑梦2008》
进入新世纪以来,纪录片拍摄手法的多样性加强,纪录片的多元化发展成为新的趋势。2008年的奥运会纪录片《筑梦2008》成为一部展示当代中国形象,让世界认识中国的新镜子。 纪录片《筑梦2008》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的设计竞赛、评选及建造将近七年的事件过程为整部影片的结构线索,穿插叙述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跨栏运动员、三个体操运动员、一组特警战士对奥运会的期待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描绘出一幅关于中国人民准备2008年奥运会过程的全景图,影像化表达和升华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影片既注意展现宏大的时代特征,又深入描摹丰富鲜活的人物和细节,真切的反映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象征着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盛会的全民参与和倾情奉献。
二、中国纪录片的文化传承影响力
近年来,《故宫》、《新絲绸之路》、《复活的军团》等一批优秀的人文纪录片脱颖而出。这些纪录片融抒情、叙述、思辨为一 体,多方位、多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意味深长的抒情技巧、灵彻通透的哲学思考、凝重雅致的人文景象、细腻温馨的百姓情怀……这是近年来中国人文纪录片表露出来的整体特征。从对日常小事的关注,到对文化根系的追溯,这是一群纪录片人的自觉行为,目的是为了展现前人的文化方式,寻找精神上的文化家园。
(一)、中国人文纪录片发展的两个阶段
中国人文纪录片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段。其一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热、美学热等浪潮推动下,人文纪录片经历了繁盛的创作时期,一批经典佳作相继问世,如《望长城》、《话说长江》等等。其二是21世纪初期,经过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一批优秀人文纪录片脱颖而出,它们探查历史,反思现实,直面未来,这一批纪录片比上世纪的纪录片有着更加丰富的表达。“人文纪录片的创作,可以被归结为对古代文化信息的自觉传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说。
(二)、中国人文纪录片的文化价值诉求
人文纪录片展现了具体创作对文化价值的诉求——在传统与现代的对峙当中呵护传统;在物与人的关系当中强调人的因素;在历史的讲述中突出民间的生活;在交流层面上尊重个人的主观选择。人文纪录片坚持对某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在这方面,《江南》堪称典范。江南不仅是地理上的自然分野,也是人们心中的一个文化意象。《江南》将江南那种既圆润又强悍的感觉处理得非常到位。在《江南》中,一片瓦,一个传说,一个祠堂,一个园子,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个历史密码,大家在观看时会产生回味,能够走向记忆深处,其实这就是属于特定主体的一个记忆宝库。
人文纪录片要坚持充分彰显中国人文景象和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中国的纪录片应该有中国的气派,中国的气派说到底就是文化的气派,文化是中国纪录片的根系所在。”体现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
三、中国纪录片的艺术审美影响力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便是写实性,客观真实的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然而,纪录片又要要区别于生活本身,就是必须重视艺术技巧和艺术形式的更新。对于纪录片创作者而言要善于创作一个新的形式,把深刻的社会内容用崭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在中国纪录电影史上,如《故宫》、《再说长江》、《英与白》、等,之所以受到电视观众的普遍欢迎,除了以事实生动、内容感人、题材精选、形式新颖和蕴含经得起推敲的哲理外,同时又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巧妙结合。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集中反映了纪实性美学的基本美学特质,不靠离奇、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尽量采用“纪实性”的手法,把日常生活的普通事件、社会环境当中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以一种现场感的姿态展示给观众。它是有选择地写实,是创作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审美表现过程。而且,其艺术表现技巧也不是单独地、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画面、音乐、音响、解说、字幕、特技,包括播音员的语调等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整体完美的艺术效果。电视纪录片虽然来源于生活,以纪实性风格为主,但它又绝对离不开创作者对素材的艺术再处理,即,只有“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和事,再加上各种艺术技巧的巧妙运用,才能真正打动观众,进而使观众最终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感知。
从审美的角度理性地看待纪录片,应当承认,电视纪录片既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就无法不受到我们自身发展历程的局限。但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将会带来纪录片审美范畴的不断扩大,也必将带来电视纪录片审美研究的更广领域和更多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