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下高等书法教学体系的建构尚未完备,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笔者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高等书法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书法教育应当突出表现性与创造性,以行草书教学为重点,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天赋和学习兴趣,培养其敢于创新变革的艺术品质,调动其艺术才情和审美能力,从而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高等书法教学体系的建构尚未完备,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笔者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高等书法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书法教育应当突出表现性与创造性,以行草书教学为重点,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天赋和学习兴趣,培养其敢于创新变革的艺术品质,调动其艺术才情和审美能力,从而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本次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之初,我们期待在以下三点有所思考或突破.一是当代书法如何寻找到一条在坚持专业性的基础上表现时代性、人民性的路径;二是如何倡导书家深入基层,感悟生活,围绕主题创作出有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的精品力作,打造能够『书写时代、表达思想、创作精品』的志愿服务;三是塑造双向的教育功能和多维的志愿方式.我们不仅要组织书家到各地领悟学习时代精神,把作品带到各地,还要将自我所长的专业知识带到地方.
鲜于枢与赵孟頫,彼此颉颃,董其昌甚至有『学赵易于学太常』之评.倡导古意,返求魏晋,是赵孟頫与鲜于枢针对当时书坛流弊的共识,但是两人不同的书法范式直接影响到明代及后世,反映出书法传统价值观念的多元趋向.
沈觐寿先生暮年,当人询及何以能够将书法视为精神家园时,总是这般回答:『兴趣与天意而已.』也许,在兴趣之中,就包含着某种天意.他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同时接受儒学熏陶和西方文化教育,何去何从,历史赋予先生别样机缘,起于兴趣,得逢殊遇,成全理想,无论怎样,总是走在书道上,引牵皆故事,立定是初心,运其智性与勤奋,用志不分地实现自己高远豁达的人生追求.在与世纪同行中,先生以一种深沉的文化关怀和自信坦荡的文化心态,将自己全部精力献给了这门最足以代表传统精神的艺术.而询及坚守这个家园之心境时,他只说一个字:『静』,而斋
明代书画市场中介人员异常活跃并出现在明人撰写的大量文献资料里,但这些文献里却极少出现『书驵』『牙侩』和『经纪』等史上常见中介称谓,且书画中介的群体构成和服务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都给解读和研究明代书画文献和书画市场问题造成了不少困扰.厘清明代书画中介人员称谓发生分化的原因,对解读明代书画文献和研究明代书画中介人员群体构成、服务内容、运作模式,尤其是明代艺术品市场机制都将有所裨益.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大量西周早期曾国同铭器.铭文写法多有差异,本文选取曾侯谏、曾侯犺及其他人所作同铭器,试对其铭文异写、书体特征、风格进行分析.
《晋宝贤堂集古法帖》作为明初官帖,在刻帖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亦对明代书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底本的溯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就其中所录二王书迹为例,与《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等进行比较,进而客观分析其底本的来源.
唐初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与逐渐兴起的书画交易为唐代书画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民间群体的介入、书画材料的进步及专门书肆的出现,唐代书画市场开始快速发展,而专职鉴藏者、职业书侩的产生与官方书画价值评估标准的确立,反映出唐代书画市场的运作模式与产业化特征.
顾炎武与曹溶在山西订交时间应是康熙二年,二人订交后曹溶受顾炎武影响,大量收集金石拓本,终得八百余本,编纂成《古林金石表》.其金石材料的收集工作走在了同时期学者的前沿,离任后带回的大量拓本,对清初江浙金石学研究有蓝缕之功.
当前书法研究在跨学科方面还做得不够.『新文科』的倡导给我们一个积极反思书法跨学科研究的契机,通过跨学科的探讨能实现对问题意识的不断追问、反思.书法研究应该跳出所谓的『书法本体』的视野,追求『书写研究』,从书写视角实现跨学科的探讨,进而体现出书学研究在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拟从大量的金石文献中梳理出留存的唐代石刻刻工资料,通过地域分布和家族集团的生存状态分析,去发掘考察唐代石刻刻工的群体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