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标下写作教学的实施现状
1.教师作文教学无计划。语文新教材较之老教材呈现出几个与写作教学有关的主要特点是:其一,单元的编排不是以文章体裁为主,而是以话题为主;其二,对于写作教学的过程加大了开放性和弹性;其三,写作的教与学渗透到各个角落。面对新教材呈现出的新特点,教师们不知道如何下手,也就只好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作文,学了课文之后,学生就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第三单元是感悟大自然作文,要求用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写作;第五单元是感受亲情作文,让学生感受亲情的真挚美好,或记叙,或抒情……教师们往往会把该类写作只配合阅读教学使用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不顾,结果是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同时,使学生写的接受程度没有过渡。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的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七年级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将“详略得当”、“紧扣主题”、“首尾呼应”、“生动形象”、“议论抒情”等等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家长反映:孩子上小学时能在报刊上发表小作文,到了中学别说得高分,居然一不小心就是偏离主题了。可见,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所以,写作教学没有一个系统计划从而导致学生的写作提高没有渐递梯度,是现存的一个普遍现象。
2.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正因为教师在写作教学上无计划,命题、指导、批改、评价四个环节也就变得缺乏周密性。现在,教师的普通做法就是搜集前两年课改地区的中考作文题目,依次安排学生训练。这样的命题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其结果,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哪里还有写作的灵感?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过程要让学生自己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套式化的指导往往禁锢学生的思维,而且容易使学生滋生依赖心理。有些教师为防止学生作文离题,先出示几篇佳作供学生参考,几次这般,学生的写作就变成了模仿,要想再恢复其创造的欲望,恐怕就困难了。再说批改,教师抛弃了课改前给个分数的批阅模式,然而又把“详略得当”、“紧扣主题”等套话用上了,很多学生写上一年的作文对这些概念还是模模糊糊。
二、现状原因探析
1.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单元练习的写作利用率低。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作文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单元练习中。那么,到底是综合性学习还是写作,还是口语交际呢?很多教师十分迷惑,认为是教材编写存在问题。又由于该课操作性差,花的时间多、精力大,还受地域、生活、学习等条件的影响,所以很多教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并没有按照教材规定模式操作,甚至跳过不教。
事实上,“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安排的三个课时是相当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还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那么,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事情,有感而发,才能表达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口语交际”这个环节是把成文通过演讲、朗读、辩论等方式呈现的一个环节,这是对所写作文一次有声语言的批阅。
2.教师受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特点的影响。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上。事实上,这种教与学方式改变之后,新课程要顺利实施,关键是教师能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然而受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特点的影响,教师老是拿改革前的语文教科书与现行教科书作比较,认为现行语文教科书知识点匮乏,没有了语法知识,没有了范例作文。新课标把自主教与学的权力下放给了师生,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授学生以“渔”,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修改、补充,作出系统的教学计划,而不是一味埋怨。
3.课堂教学华而不实。语文课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谋生的能力,获得一种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语文的学习,要识字、要写作,要对信息进行处理。那么这些能力从哪里来呢?从我们平时点点滴滴的课堂教学中来。但是,新课程下教师对各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学习变得及时,“东施效颦”的风气在教学中颇为盛行。教师把精力都放在精美的课件制作、各种各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教师该教的、学生该学的却始终体现不出来,一堂语文课该让学生积淀的知识寥寥无几。这样,我们还让学生拿什么去写作呢?
4.写作目的功利性,只为应付考场作文。参加过中考作文改卷的老师都会感觉到有亮点、有特色、具备长时期品读价值的作文固然有,但是更多的却是一批程式化的作文,真正的内容新颖别致、人文底蕴深厚的作文难得一见。好作文需要时间、精力来磨练,现在的学生面临激烈的中考竞争,把一大部分时间花在容易见到成绩且分数比重大的数学、理化学科上,无暇顾及语文,更别说其中的写作了。学生只能找捷径来应付考场作文,于是便有了差不多一个模式的开头点题,中间事例、道理论证,结尾点出主题的议论文;推车子、抱孩子、捡票子、让位子的记叙文;一散到底、天南地北、辞藻堆砌、诗词乱引、海阔天空的散文。经过长时期的号前“磨练”,学生们已经学会准箭亲情友情类、立志勤勉类、写景抒情类三篇作文分别套用话题的办法。例如,一篇立志勤勉类的作文可以套用“16岁,我多了一分”、“以‘勇气’为话题作文”、“人生路上多”、“命题作文‘迟来的掌声’”“以‘欣赏’为话题作文”等多个题目。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不就变成机械的操作工人了吗?还谈什么通过写作教与学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呢?
三、改进写作教学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
1.教师作文教学无计划。语文新教材较之老教材呈现出几个与写作教学有关的主要特点是:其一,单元的编排不是以文章体裁为主,而是以话题为主;其二,对于写作教学的过程加大了开放性和弹性;其三,写作的教与学渗透到各个角落。面对新教材呈现出的新特点,教师们不知道如何下手,也就只好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作文,学了课文之后,学生就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第三单元是感悟大自然作文,要求用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写作;第五单元是感受亲情作文,让学生感受亲情的真挚美好,或记叙,或抒情……教师们往往会把该类写作只配合阅读教学使用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不顾,结果是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同时,使学生写的接受程度没有过渡。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的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七年级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将“详略得当”、“紧扣主题”、“首尾呼应”、“生动形象”、“议论抒情”等等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家长反映:孩子上小学时能在报刊上发表小作文,到了中学别说得高分,居然一不小心就是偏离主题了。可见,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所以,写作教学没有一个系统计划从而导致学生的写作提高没有渐递梯度,是现存的一个普遍现象。
2.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正因为教师在写作教学上无计划,命题、指导、批改、评价四个环节也就变得缺乏周密性。现在,教师的普通做法就是搜集前两年课改地区的中考作文题目,依次安排学生训练。这样的命题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其结果,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哪里还有写作的灵感?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过程要让学生自己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套式化的指导往往禁锢学生的思维,而且容易使学生滋生依赖心理。有些教师为防止学生作文离题,先出示几篇佳作供学生参考,几次这般,学生的写作就变成了模仿,要想再恢复其创造的欲望,恐怕就困难了。再说批改,教师抛弃了课改前给个分数的批阅模式,然而又把“详略得当”、“紧扣主题”等套话用上了,很多学生写上一年的作文对这些概念还是模模糊糊。
二、现状原因探析
1.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单元练习的写作利用率低。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作文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单元练习中。那么,到底是综合性学习还是写作,还是口语交际呢?很多教师十分迷惑,认为是教材编写存在问题。又由于该课操作性差,花的时间多、精力大,还受地域、生活、学习等条件的影响,所以很多教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并没有按照教材规定模式操作,甚至跳过不教。
事实上,“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安排的三个课时是相当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还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那么,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事情,有感而发,才能表达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口语交际”这个环节是把成文通过演讲、朗读、辩论等方式呈现的一个环节,这是对所写作文一次有声语言的批阅。
2.教师受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特点的影响。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上。事实上,这种教与学方式改变之后,新课程要顺利实施,关键是教师能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然而受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特点的影响,教师老是拿改革前的语文教科书与现行教科书作比较,认为现行语文教科书知识点匮乏,没有了语法知识,没有了范例作文。新课标把自主教与学的权力下放给了师生,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授学生以“渔”,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修改、补充,作出系统的教学计划,而不是一味埋怨。
3.课堂教学华而不实。语文课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谋生的能力,获得一种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语文的学习,要识字、要写作,要对信息进行处理。那么这些能力从哪里来呢?从我们平时点点滴滴的课堂教学中来。但是,新课程下教师对各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学习变得及时,“东施效颦”的风气在教学中颇为盛行。教师把精力都放在精美的课件制作、各种各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教师该教的、学生该学的却始终体现不出来,一堂语文课该让学生积淀的知识寥寥无几。这样,我们还让学生拿什么去写作呢?
4.写作目的功利性,只为应付考场作文。参加过中考作文改卷的老师都会感觉到有亮点、有特色、具备长时期品读价值的作文固然有,但是更多的却是一批程式化的作文,真正的内容新颖别致、人文底蕴深厚的作文难得一见。好作文需要时间、精力来磨练,现在的学生面临激烈的中考竞争,把一大部分时间花在容易见到成绩且分数比重大的数学、理化学科上,无暇顾及语文,更别说其中的写作了。学生只能找捷径来应付考场作文,于是便有了差不多一个模式的开头点题,中间事例、道理论证,结尾点出主题的议论文;推车子、抱孩子、捡票子、让位子的记叙文;一散到底、天南地北、辞藻堆砌、诗词乱引、海阔天空的散文。经过长时期的号前“磨练”,学生们已经学会准箭亲情友情类、立志勤勉类、写景抒情类三篇作文分别套用话题的办法。例如,一篇立志勤勉类的作文可以套用“16岁,我多了一分”、“以‘勇气’为话题作文”、“人生路上多”、“命题作文‘迟来的掌声’”“以‘欣赏’为话题作文”等多个题目。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不就变成机械的操作工人了吗?还谈什么通过写作教与学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呢?
三、改进写作教学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