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疑促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目标性很强,学习效果也会非常明显。但设疑往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的知识目标而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设置悬念;求知欲望;效果明显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8-0092-01
如何在设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呢?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简要介绍。
首先,导入新课时,要有“悬念”。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这一节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东征、西征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而导入新课。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我讲到: “美国的开国之父华盛顿连续做了两届总统,随后美国形成了一个历史传统,即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可罗斯福却连续任了四届美国总统,这明显不符合美国的历史传统,事实上从罗斯福之后美国又一次进行宪法修订,明文规定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这什么罗斯福能连续任四届美国总统呢?”
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其次,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如在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时,在讲授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后,下面需要讲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时,我这样讲:“外来文化已经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衣、食、住及风俗,呈现着土洋并存的特点。那么外来文化又是如何影响着传统中国人的行及了解外部信息的手段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
不仅如此,悬念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45分钟的教学,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力不随意地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稳定。”因此,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召开”时,我讲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战略大转移,损失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联系的。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六章找出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设置悬念;求知欲望;效果明显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8-0092-01
如何在设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呢?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简要介绍。
首先,导入新课时,要有“悬念”。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这一节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东征、西征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而导入新课。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我讲到: “美国的开国之父华盛顿连续做了两届总统,随后美国形成了一个历史传统,即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可罗斯福却连续任了四届美国总统,这明显不符合美国的历史传统,事实上从罗斯福之后美国又一次进行宪法修订,明文规定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这什么罗斯福能连续任四届美国总统呢?”
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其次,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如在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时,在讲授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后,下面需要讲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时,我这样讲:“外来文化已经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衣、食、住及风俗,呈现着土洋并存的特点。那么外来文化又是如何影响着传统中国人的行及了解外部信息的手段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
不仅如此,悬念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45分钟的教学,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力不随意地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稳定。”因此,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召开”时,我讲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战略大转移,损失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联系的。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六章找出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