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资溪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绿色模范县,境内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但作为一个山区县,“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9.6%,全县耕地面积只有7万亩,农民人均仅0.86亩,耕地面积小、生产规模小、综合效益低的“两小一低”的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全县农业的发展。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们确定“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明确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努力打响生态品牌,做优特色产业,走好富民之路,促进全县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资溪县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资溪县发展生态农业优势强、潜力大。其有利条件主要有:
1 气候优势。介于北纬27°28′~27°55′、东经116°46′~117°17′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地形复杂,山陵起伏,有高山、中山、低山、盆地、丘陵、平地等多种地势,小气候十分丰富,小区域相对独立,能有效防止病虫害扩散,具有农业耕作多宜性和经营多样性的特点,适宜生长珍贵、特有、优质的生物物种,十分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2 生态优势。资溪属经济后发地区,工业污染少,具有好山、好水、好土、好空气的“四好”特征,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好山: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2%。好水:境内无大江大河,但小河山涧遍布,水资源丰富,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全县地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在国家标准0.8的50%以下,均属优质水质。好土:以红、黄壤为主,呈微酸性,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均在国家污染标准1.0的50%上下波动,属清洁土壤。
3 资源优势。全县有山地面积164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7%,盛产优质木材和毛竹,其中毛竹面积50万亩,活立木、毛竹总蓄积量分别为716万立方米和7000万根。生物多样性丰富,有木本植物828种,其中珍稀树种约150种,并有金钱豹、黑熊等多种珍贵动物。农产品种类多,农作物有粮、油、瓜、菜等,经济作物有茶、果、药等,畜牧有猪、牛、羊、禽等,水产养殖有鳗鱼、罗非鱼等。
4 区位优势。生态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优,价格高,应定位为中高端市场。区位和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生态农业发展的成败。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交通“瓶颈”得到明显改观,北上可直达抚州、鹰潭、南昌市场,远可至杭州、上海市场,南下可直达福州、厦门市场,鲜活农产品运输便利,市场空间较大,有望打造成为省内外大中城市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加工批发中心。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主要做法
1 深入调查论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2007年开始,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2007年,编制了《江西省资溪生态县建设规划》,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专家论证的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2008年,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编制了《资溪县绿色农业区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各乡镇的特色产业发展进行了区划和布局。目前,全县“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 坚持保护优先,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保护好生态,为生态农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首先,拒引、拒建落后项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食用菌产业(年产袋装香菇3000万袋),规范减少石材企业(70家企业压缩为9家),关停并转高消耗木竹加工企业(140多家规范为40多家),关闭县农药厂、化工厂、造纸厂等高污染企业的基础上,拒引、拒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小矿山、再生纸等项目30多个,减少投资20多亿元,为此县财政每年减收3000~4000万元。其次,加快生态项目建设。全县完成退耕还林面积8.3亩,长防林面积5.67万亩,“一大四小”绿化面积6.17万亩;人工造林累计22.5万亩,低产林改造16万亩。全县共有生态公益林53.9万亩,建立了以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华南虎野化放归基地为重点、4个县级自然保护小区为延伸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总面积达26万亩。同时,全面禁伐阔叶林,增强水土保持和涵养功能。强化森林防火,维护生态安全。第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资金、跑项目,争取到了大量的上级资金补助,全县共投入3200多万元,实施了高田、乌石、鹤城3个土地整理开发项目、16个小型农田水利项目、45个农村安全饮水项目、6个烟水配套工程项目和栋梁水库、江家源水库2个除险加固项目,夯实了生态农业发展基础。
3 突出特色产业,扩大生态农业规模。立足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特色产业。一是白茶产业。全县白茶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建成了千亩以上白茶基地2个,育苗基地3个。资溪白茶先后荣获了全省首届茶博会金奖、上海市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节金奖。二是烟叶产业。在对烟农提供优惠政策,实行烤房补贴(平均2200元/个)、生产补贴(平均300元/亩)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种植规模化、耕作机械化、育苗商品化、烘烤厂房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六化”发展模式,今年上级下达计划6000亩,实际完成6169亩。三是有机稻产业。在马头山镇胡庄村小组试种180亩有机水稻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争取今年达到3000亩,明年突破10000亩。四是油茶产业。对现有的5000余亩油茶林,实行嫁接、垦复等低产林改造措施,提高油茶产量;积极鼓励农民和引进大户新造油茶林,今年达到6000多亩。五是有机蔬菜。采取镇政府统一租赁土地、统一标准、分户种植的模式,在鹤城镇排上村、大觉山村等地发展有机蔬菜300亩。引进外地客商,在马头山镇斗恒村试种有机蔬菜150亩,计划创建省直单位“菜蓝子工程”供应基地。六是生态养殖产业。七是鳗鱼产业。全县鳗鱼养殖面积2300亩,年产量达2200吨,引进了华谊食品有限公司,专业加工出口烤鳗。八是草莓产业。以高阜镇孔坑村为示范基地,在现有的种植技术上,积极引导采取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有机草莓产业,目前已达300亩。九是毛竹产业。积极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全力恢复毛竹产业,目前全县毛竹林达50万亩,建立各类毛竹示范基地100多个,实施竹腔竹蔸施肥19.3万亩。发展毛竹精深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达450万根,形成了高阜木竹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园。十是面包产业。推行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大力开办“资溪面包”旗舰店、直营店和连锁店,在全国发展“资溪面包”店100家,带动连锁经营500家。
4 强化示范带动,加快生态农业园建设。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理念,引入到生态农业发展中,精心 选择,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一是引进客商建园。实行领导带头,高位推动,引进外地客商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目前,由浙江金华客商投资的马头山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已基本成型,南昌客商投资的马头山悟怡生态观光园正在加快建设;鹤城千亩油茶科技园、高田千亩油茶科技园已签约,完成了山场租赁。二是鼓励能人建园。积极鼓励本地能人创业,引导在外创业人才返乡创业,创建了一批特色示范园。三是引导联合建园。引导和鼓励有相同技能和特长的农户,采取入股、合作等形式,联合创建农业示范园。鹤城镇引入全县蔬菜种植能手,创建了排上千亩大棚蔬菜示范园;高阜镇水稻种植能手联合创建了万亩绿色水稻示范园;乌石镇新月村苗木种植能手联合创建了千亩苗木花卉示范园。同时,积极引导生态农业示范园向观赏、休闲等方向发展,拓展采摘、体验、度假、教育等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
5 做强龙头企业,提升生态农业效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生态农业发展,突出白茶、水稻、木竹等产品深加工,扶强龙头,培育品牌,在加工转化增值上做足文章,促进生态农业优化升级。一是大上项目建龙头。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培育壮大木竹精深加工、食品加工、茶叶加工等龙头企业。
(二)初步成效
1 培育了主导产业,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效改变了过去全县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主要靠木竹、水稻和少量的生猪、禽蛋等农产品,持续增收缓慢的局面,形成了“有机稻、烟叶、白茶、油茶、鳗鱼、蔬菜、畜禽、草莓、毛竹、面包”10大特色产业,推进了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特色产业种养面积逐年增加,产值逐年攀升,已占到全县农业生产总值4亿多元的50%~60%。
2 拓宽了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民大幅增收。目前,生态农业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贡献率已超过70%,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24.7元中,就有3300多元来自生态农业;今年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917.37元,同比增长12.97%。据县农业部门初步测算,生态农业效益大大高于传统农业效益,平均达到12.36倍,最高达到23倍。
3 引进了加工企业,增加了农业税收来源。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政府税收来源少,财税收入锐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走产业化道路,需要引进和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农产品包装、销售、运输等行业,产生大量的税源。据调查,种植1亩烟叶,可为乡镇带来约500元的税收;2008年全县乡镇实现烟叶税收410多万元。白茶、油茶、有机大米等农产品在加工销售环节,综合税率在5%~6%左右。
4 改善了生态环境,推进了生态景区建设。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县共施氮肥2000吨、磷肥805吨、钾肥300吨、复合肥700吨,农药40吨,远低于周边其他县区,也远低于全省的平均值。但只要用了化肥和农药,就会产生农业污染。而生态农业生产,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全县“大生态、大景区、大旅游、大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下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不动摇,重点围绕“一园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在其周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围绕“一干两支”(316国道、资茶线和瑞杨线),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围绕“一泉两河”(法水温泉、泸溪河和欧溪河),利用优质水资源发展特色渔业。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县内基本形成组织化生产、农庄化经营、工厂化加工、市场化销售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并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促使我县的生态农业达到“市内成龙头、省内有位置、全国有影响、国际有市场”的目标。
1 全面推广普及,扩大种养面积。重点培育有机稻、烟叶、白茶、油茶、鳗鱼、蔬菜、生态养殖、草莓、毛竹、面包10大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形成具有品牌效应、规模经营、专业生产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全县高效生态农业基地达到60万亩,其中有机稻、白茶、油茶各3万亩,有机蔬菜1万亩,草莓1000亩,高效丰产毛竹林50万亩,生态养殖小区10个以上,稳定烟叶种植和鳗鱼养殖面积。大力推广山顶戴帽、山腰茶果、茶林间作、果林间作,鸡-猪-沼-鱼-粮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既发展特色产业,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 全力引进项目,壮大龙头企业。采取“三争、三引、三聚”(对上争政策、争项目、争扶持;对外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对内聚民智、聚民财、聚民力)措施,全力以赴引进生态农业项目,新建各类生态农业示范园20个以上,新建加工企业要达15家以上,其中有机大米加工企业2家以上,白茶加工企业7家以上,油茶加工企业2家以上,蔬菜加工企业1家以上,毛竹加工企业3家以上。同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点1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20家以上。
3 积极申报论证,打造知名品牌。开展农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申报论证。目前以大米、白茶、油茶等产业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产品论证,注册商标,创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品牌;然后,向蔬菜、淡水鱼、生猪、肉牛等各类农产品推广普及,使每个产品种类都有1个以上龙头品牌,全县农产品要100%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其中绿色食品要达到80%以上,有机产品要达到50%以上,要打造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有机农产品品牌5个以上,绿色食品品牌10个以上。
4 实行专业合作,统一生产标准。在10大特色产业和各个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以合作社的形式与龙头企业签定长期产销合同,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进订单农业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加强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管理,严格禁止使用化学农药,推广使用无公害生物农药,培养害虫天敌,应用频振式防虫灯等物理技术防治病虫害;禁止使用无机化肥,推广使用鸡粪、草木灰、绿肥等有机肥料;积极制订标准、推行标准,实行标准化安全生产,提高生态农产品品质。
5 制定优惠政策,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加生态农业开发与建设,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在外创业的面包户回乡创业。县、乡(镇)两级财政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生态农业大户、重点企业进行以奖代补。对新获得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标志使用权的个人和企业,给予奖励。协调金融机构制定相关的信贷政策,重点支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发展资金。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建立生态农业产品营销体系,对从事加工、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政策。
一、资溪县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资溪县发展生态农业优势强、潜力大。其有利条件主要有:
1 气候优势。介于北纬27°28′~27°55′、东经116°46′~117°17′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地形复杂,山陵起伏,有高山、中山、低山、盆地、丘陵、平地等多种地势,小气候十分丰富,小区域相对独立,能有效防止病虫害扩散,具有农业耕作多宜性和经营多样性的特点,适宜生长珍贵、特有、优质的生物物种,十分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2 生态优势。资溪属经济后发地区,工业污染少,具有好山、好水、好土、好空气的“四好”特征,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好山: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2%。好水:境内无大江大河,但小河山涧遍布,水资源丰富,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全县地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在国家标准0.8的50%以下,均属优质水质。好土:以红、黄壤为主,呈微酸性,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均在国家污染标准1.0的50%上下波动,属清洁土壤。
3 资源优势。全县有山地面积164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7%,盛产优质木材和毛竹,其中毛竹面积50万亩,活立木、毛竹总蓄积量分别为716万立方米和7000万根。生物多样性丰富,有木本植物828种,其中珍稀树种约150种,并有金钱豹、黑熊等多种珍贵动物。农产品种类多,农作物有粮、油、瓜、菜等,经济作物有茶、果、药等,畜牧有猪、牛、羊、禽等,水产养殖有鳗鱼、罗非鱼等。
4 区位优势。生态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优,价格高,应定位为中高端市场。区位和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生态农业发展的成败。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交通“瓶颈”得到明显改观,北上可直达抚州、鹰潭、南昌市场,远可至杭州、上海市场,南下可直达福州、厦门市场,鲜活农产品运输便利,市场空间较大,有望打造成为省内外大中城市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加工批发中心。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主要做法
1 深入调查论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2007年开始,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2007年,编制了《江西省资溪生态县建设规划》,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专家论证的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2008年,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编制了《资溪县绿色农业区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各乡镇的特色产业发展进行了区划和布局。目前,全县“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 坚持保护优先,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保护好生态,为生态农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首先,拒引、拒建落后项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食用菌产业(年产袋装香菇3000万袋),规范减少石材企业(70家企业压缩为9家),关停并转高消耗木竹加工企业(140多家规范为40多家),关闭县农药厂、化工厂、造纸厂等高污染企业的基础上,拒引、拒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小矿山、再生纸等项目30多个,减少投资20多亿元,为此县财政每年减收3000~4000万元。其次,加快生态项目建设。全县完成退耕还林面积8.3亩,长防林面积5.67万亩,“一大四小”绿化面积6.17万亩;人工造林累计22.5万亩,低产林改造16万亩。全县共有生态公益林53.9万亩,建立了以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华南虎野化放归基地为重点、4个县级自然保护小区为延伸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总面积达26万亩。同时,全面禁伐阔叶林,增强水土保持和涵养功能。强化森林防火,维护生态安全。第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资金、跑项目,争取到了大量的上级资金补助,全县共投入3200多万元,实施了高田、乌石、鹤城3个土地整理开发项目、16个小型农田水利项目、45个农村安全饮水项目、6个烟水配套工程项目和栋梁水库、江家源水库2个除险加固项目,夯实了生态农业发展基础。
3 突出特色产业,扩大生态农业规模。立足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特色产业。一是白茶产业。全县白茶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建成了千亩以上白茶基地2个,育苗基地3个。资溪白茶先后荣获了全省首届茶博会金奖、上海市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节金奖。二是烟叶产业。在对烟农提供优惠政策,实行烤房补贴(平均2200元/个)、生产补贴(平均300元/亩)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种植规模化、耕作机械化、育苗商品化、烘烤厂房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六化”发展模式,今年上级下达计划6000亩,实际完成6169亩。三是有机稻产业。在马头山镇胡庄村小组试种180亩有机水稻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争取今年达到3000亩,明年突破10000亩。四是油茶产业。对现有的5000余亩油茶林,实行嫁接、垦复等低产林改造措施,提高油茶产量;积极鼓励农民和引进大户新造油茶林,今年达到6000多亩。五是有机蔬菜。采取镇政府统一租赁土地、统一标准、分户种植的模式,在鹤城镇排上村、大觉山村等地发展有机蔬菜300亩。引进外地客商,在马头山镇斗恒村试种有机蔬菜150亩,计划创建省直单位“菜蓝子工程”供应基地。六是生态养殖产业。七是鳗鱼产业。全县鳗鱼养殖面积2300亩,年产量达2200吨,引进了华谊食品有限公司,专业加工出口烤鳗。八是草莓产业。以高阜镇孔坑村为示范基地,在现有的种植技术上,积极引导采取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有机草莓产业,目前已达300亩。九是毛竹产业。积极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全力恢复毛竹产业,目前全县毛竹林达50万亩,建立各类毛竹示范基地100多个,实施竹腔竹蔸施肥19.3万亩。发展毛竹精深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达450万根,形成了高阜木竹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园。十是面包产业。推行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大力开办“资溪面包”旗舰店、直营店和连锁店,在全国发展“资溪面包”店100家,带动连锁经营500家。
4 强化示范带动,加快生态农业园建设。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理念,引入到生态农业发展中,精心 选择,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一是引进客商建园。实行领导带头,高位推动,引进外地客商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目前,由浙江金华客商投资的马头山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已基本成型,南昌客商投资的马头山悟怡生态观光园正在加快建设;鹤城千亩油茶科技园、高田千亩油茶科技园已签约,完成了山场租赁。二是鼓励能人建园。积极鼓励本地能人创业,引导在外创业人才返乡创业,创建了一批特色示范园。三是引导联合建园。引导和鼓励有相同技能和特长的农户,采取入股、合作等形式,联合创建农业示范园。鹤城镇引入全县蔬菜种植能手,创建了排上千亩大棚蔬菜示范园;高阜镇水稻种植能手联合创建了万亩绿色水稻示范园;乌石镇新月村苗木种植能手联合创建了千亩苗木花卉示范园。同时,积极引导生态农业示范园向观赏、休闲等方向发展,拓展采摘、体验、度假、教育等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
5 做强龙头企业,提升生态农业效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生态农业发展,突出白茶、水稻、木竹等产品深加工,扶强龙头,培育品牌,在加工转化增值上做足文章,促进生态农业优化升级。一是大上项目建龙头。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培育壮大木竹精深加工、食品加工、茶叶加工等龙头企业。
(二)初步成效
1 培育了主导产业,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效改变了过去全县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主要靠木竹、水稻和少量的生猪、禽蛋等农产品,持续增收缓慢的局面,形成了“有机稻、烟叶、白茶、油茶、鳗鱼、蔬菜、畜禽、草莓、毛竹、面包”10大特色产业,推进了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特色产业种养面积逐年增加,产值逐年攀升,已占到全县农业生产总值4亿多元的50%~60%。
2 拓宽了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民大幅增收。目前,生态农业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贡献率已超过70%,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24.7元中,就有3300多元来自生态农业;今年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917.37元,同比增长12.97%。据县农业部门初步测算,生态农业效益大大高于传统农业效益,平均达到12.36倍,最高达到23倍。
3 引进了加工企业,增加了农业税收来源。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政府税收来源少,财税收入锐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走产业化道路,需要引进和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农产品包装、销售、运输等行业,产生大量的税源。据调查,种植1亩烟叶,可为乡镇带来约500元的税收;2008年全县乡镇实现烟叶税收410多万元。白茶、油茶、有机大米等农产品在加工销售环节,综合税率在5%~6%左右。
4 改善了生态环境,推进了生态景区建设。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县共施氮肥2000吨、磷肥805吨、钾肥300吨、复合肥700吨,农药40吨,远低于周边其他县区,也远低于全省的平均值。但只要用了化肥和农药,就会产生农业污染。而生态农业生产,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全县“大生态、大景区、大旅游、大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下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不动摇,重点围绕“一园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在其周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围绕“一干两支”(316国道、资茶线和瑞杨线),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围绕“一泉两河”(法水温泉、泸溪河和欧溪河),利用优质水资源发展特色渔业。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县内基本形成组织化生产、农庄化经营、工厂化加工、市场化销售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并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促使我县的生态农业达到“市内成龙头、省内有位置、全国有影响、国际有市场”的目标。
1 全面推广普及,扩大种养面积。重点培育有机稻、烟叶、白茶、油茶、鳗鱼、蔬菜、生态养殖、草莓、毛竹、面包10大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形成具有品牌效应、规模经营、专业生产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全县高效生态农业基地达到60万亩,其中有机稻、白茶、油茶各3万亩,有机蔬菜1万亩,草莓1000亩,高效丰产毛竹林50万亩,生态养殖小区10个以上,稳定烟叶种植和鳗鱼养殖面积。大力推广山顶戴帽、山腰茶果、茶林间作、果林间作,鸡-猪-沼-鱼-粮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既发展特色产业,又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 全力引进项目,壮大龙头企业。采取“三争、三引、三聚”(对上争政策、争项目、争扶持;对外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对内聚民智、聚民财、聚民力)措施,全力以赴引进生态农业项目,新建各类生态农业示范园20个以上,新建加工企业要达15家以上,其中有机大米加工企业2家以上,白茶加工企业7家以上,油茶加工企业2家以上,蔬菜加工企业1家以上,毛竹加工企业3家以上。同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点1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20家以上。
3 积极申报论证,打造知名品牌。开展农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申报论证。目前以大米、白茶、油茶等产业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产品论证,注册商标,创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品牌;然后,向蔬菜、淡水鱼、生猪、肉牛等各类农产品推广普及,使每个产品种类都有1个以上龙头品牌,全县农产品要100%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其中绿色食品要达到80%以上,有机产品要达到50%以上,要打造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有机农产品品牌5个以上,绿色食品品牌10个以上。
4 实行专业合作,统一生产标准。在10大特色产业和各个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以合作社的形式与龙头企业签定长期产销合同,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进订单农业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加强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管理,严格禁止使用化学农药,推广使用无公害生物农药,培养害虫天敌,应用频振式防虫灯等物理技术防治病虫害;禁止使用无机化肥,推广使用鸡粪、草木灰、绿肥等有机肥料;积极制订标准、推行标准,实行标准化安全生产,提高生态农产品品质。
5 制定优惠政策,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加生态农业开发与建设,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在外创业的面包户回乡创业。县、乡(镇)两级财政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生态农业大户、重点企业进行以奖代补。对新获得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标志使用权的个人和企业,给予奖励。协调金融机构制定相关的信贷政策,重点支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发展资金。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建立生态农业产品营销体系,对从事加工、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