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起明朝的著名将领戚继光,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他抗倭的英雄业绩。然而,戚继光事业的开端和辉煌时期其实是在北京,他和北京有着深厚的情结。
戚继光青年时代曾数次到北京戎边。明嘉靖二十九年戚继光来北京“会试”,当时他只有23岁。“会试”期间,正遇鞑靼军从古北口攻入密云、顺义、通州,直逼北京城。在京参加会试的武举们参加了北京的防卫战,戚继光被任命为总旗牌,负责九门的防御,他还为防卫战数次提出建议。
此后十几载戚继光在南方沿海平定倭寇,他为了抑制倭寇善于刀法的特点,创制竹竿长矛兵器及盾牌,演练破敌阵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平定了倭寇祸乱。戚继光亦因战功卓著被调到北京,负责北京周边的军事防御。他在镇守北京期间,修筑长城,改造长城箭楼演练兵法,他总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节制四镇“凡十六年,边备修饬,军容强盛,为九边之冠。”
戚继光非常热爱他和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的北京城。他爱北京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北京密云县的圣水泉,就是他发现并加以修建治理的。
圣水泉位于北京密云县城南十里处。据《长安客话》载:“密云山不出泉,唯南十里山麓有二泉,相距仅数尺,汇为一流,故称圣水泉。而山亦因以名。”在明清两代,圣水泉成为了闻名遐迩的胜景。圣水泉上的景观:“圣水鸣琴”被誉为密云县八大景之一。清朝人邵自鏻曾有“檀州八景推琴泉”的诗句。(注:密云县古称檀州。)
圣水泉原本是个荒芜之地。戚继光发现后,便命令部下裨将陈君伯负责修建,他调集建筑材料、组织工匠根据山际,上下构筑亭榭,疏通山下两泉水环抱其间,只用几个月便使往日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优美胜景。那泉水从山麓的石缝涌出,水势不大,流速不急,却因势流淌。如珠玉般洒落在山石上,然后又粉碎成若干细流滴入小潭。有的如银丝般不绝如缕,有的如珠玉般错落有致。泉水洒落山石,滴入小潭时,发出了悠扬舒缓的声音。加之两泉相距数尺,此起彼应,组成了优美和谐的旋律。那声音酷似琴声,故而被称为“圣水鸣琴”。大概因为受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者因为听泉者的心境不同吧,那泉水奏出的琴声,随昼夜之更替、日月之变迁而变化无穷,各尽妙趣。清朝人邵自鏻写道:“泉流石上声潺湲,泉耶琴耶两莫辨,疑有仙客弹朱弦。或如广陵掉中散,或如海岛逢成连。喷珠嗽玉激清响,又如琴峡相回旋……”
戚继光经常和蓟辽总督刘应节,顺天巡抚杨兆在圣水泉初月亭中饮酒作赋,寄壮志于山水之间。戚继光曾留下了三首诗:
其一
边愁隐隐上颠毛,肺病哪堪转侧劳。
唯有空亭一片月,漫移花影上征袍。
其二
燕赵风尘二十春,一朝病集未关身。
忽来窗外黄梅雨,又送新愁到耳频。
其三
风尘已老塞门臣,欲向君王乞此身。
一夜零霜侵短鬓,明朝不是镜中人。
当时,戚继光由于长期的戎马生涯,积劳成疾,肺病缠身。这三首诗虽给人凄楚悲怆之感,却真实写出了戚继光转战南北,呕心沥血的经历。
明万历十一年,戚继光被调往广东后,初月亭便渐荒废坍塌。后人所建龙女祠也于清初荒废。嗣后,圣水泉上建起了龙王庙,庙门上挂着刻有“圣水鸣琴”的木匾。“文革”中,庙被拆除,木匾也不知去向了。又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深挖圣水泉,以为挖得越深越大,泉水也越来越多。结果,适得其反,圣水泉枯竭了。
现在的圣水泉,虽然没有泉水涌出,但是山麓有一池湛蓝的清水常年不竭,山上虽然没有初月亭、龙女祠,但是依然古柏森森,芳草萋萋。那古柏苍劲挺拔,俨然有序。那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洗涤的古柏,像是有灵性的古代戌士伫立在青山之上,不由得使人产生无边的遐想。
明朝按察副使刘效祖曾写道:“三公(注:指戚继光、刘应节、杨兆)先忧后乐,其功德被人渊涵滢澈,不将与斯泉其悠久乎!”刘效祖自然不会想到圣水泉会枯竭,也不会想到现代人对戚继光的崇敬之情。现在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圣水泉水虽有尽时,但人民对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崇敬之情却永无尽日。
(作者单位:中国体育博物馆)
戚继光青年时代曾数次到北京戎边。明嘉靖二十九年戚继光来北京“会试”,当时他只有23岁。“会试”期间,正遇鞑靼军从古北口攻入密云、顺义、通州,直逼北京城。在京参加会试的武举们参加了北京的防卫战,戚继光被任命为总旗牌,负责九门的防御,他还为防卫战数次提出建议。
此后十几载戚继光在南方沿海平定倭寇,他为了抑制倭寇善于刀法的特点,创制竹竿长矛兵器及盾牌,演练破敌阵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平定了倭寇祸乱。戚继光亦因战功卓著被调到北京,负责北京周边的军事防御。他在镇守北京期间,修筑长城,改造长城箭楼演练兵法,他总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节制四镇“凡十六年,边备修饬,军容强盛,为九边之冠。”
戚继光非常热爱他和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的北京城。他爱北京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北京密云县的圣水泉,就是他发现并加以修建治理的。
圣水泉位于北京密云县城南十里处。据《长安客话》载:“密云山不出泉,唯南十里山麓有二泉,相距仅数尺,汇为一流,故称圣水泉。而山亦因以名。”在明清两代,圣水泉成为了闻名遐迩的胜景。圣水泉上的景观:“圣水鸣琴”被誉为密云县八大景之一。清朝人邵自鏻曾有“檀州八景推琴泉”的诗句。(注:密云县古称檀州。)
圣水泉原本是个荒芜之地。戚继光发现后,便命令部下裨将陈君伯负责修建,他调集建筑材料、组织工匠根据山际,上下构筑亭榭,疏通山下两泉水环抱其间,只用几个月便使往日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优美胜景。那泉水从山麓的石缝涌出,水势不大,流速不急,却因势流淌。如珠玉般洒落在山石上,然后又粉碎成若干细流滴入小潭。有的如银丝般不绝如缕,有的如珠玉般错落有致。泉水洒落山石,滴入小潭时,发出了悠扬舒缓的声音。加之两泉相距数尺,此起彼应,组成了优美和谐的旋律。那声音酷似琴声,故而被称为“圣水鸣琴”。大概因为受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者因为听泉者的心境不同吧,那泉水奏出的琴声,随昼夜之更替、日月之变迁而变化无穷,各尽妙趣。清朝人邵自鏻写道:“泉流石上声潺湲,泉耶琴耶两莫辨,疑有仙客弹朱弦。或如广陵掉中散,或如海岛逢成连。喷珠嗽玉激清响,又如琴峡相回旋……”
戚继光经常和蓟辽总督刘应节,顺天巡抚杨兆在圣水泉初月亭中饮酒作赋,寄壮志于山水之间。戚继光曾留下了三首诗:
其一
边愁隐隐上颠毛,肺病哪堪转侧劳。
唯有空亭一片月,漫移花影上征袍。
其二
燕赵风尘二十春,一朝病集未关身。
忽来窗外黄梅雨,又送新愁到耳频。
其三
风尘已老塞门臣,欲向君王乞此身。
一夜零霜侵短鬓,明朝不是镜中人。
当时,戚继光由于长期的戎马生涯,积劳成疾,肺病缠身。这三首诗虽给人凄楚悲怆之感,却真实写出了戚继光转战南北,呕心沥血的经历。
明万历十一年,戚继光被调往广东后,初月亭便渐荒废坍塌。后人所建龙女祠也于清初荒废。嗣后,圣水泉上建起了龙王庙,庙门上挂着刻有“圣水鸣琴”的木匾。“文革”中,庙被拆除,木匾也不知去向了。又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深挖圣水泉,以为挖得越深越大,泉水也越来越多。结果,适得其反,圣水泉枯竭了。
现在的圣水泉,虽然没有泉水涌出,但是山麓有一池湛蓝的清水常年不竭,山上虽然没有初月亭、龙女祠,但是依然古柏森森,芳草萋萋。那古柏苍劲挺拔,俨然有序。那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洗涤的古柏,像是有灵性的古代戌士伫立在青山之上,不由得使人产生无边的遐想。
明朝按察副使刘效祖曾写道:“三公(注:指戚继光、刘应节、杨兆)先忧后乐,其功德被人渊涵滢澈,不将与斯泉其悠久乎!”刘效祖自然不会想到圣水泉会枯竭,也不会想到现代人对戚继光的崇敬之情。现在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圣水泉水虽有尽时,但人民对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崇敬之情却永无尽日。
(作者单位:中国体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