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国已有数日,但美国和加拿大之行的记忆却依然会在不经意间泛起。灯火阑珊之时,恍若依然置身于那些快乐的经历之中,大有“庄周梦蝶”之感。
我曾疑惑,是什么让这次旅行的记忆一直萦绕至今,挥之不去且历久弥新呢?是那繁华喧闹的第五大道?是那旖旎彩虹间的“雾中少女”?是,也不全是。这些再美,毕竟也只是刻板的景观,真正使我留恋的,还是那些触及耳目、渗入心底的见闻,它们向我展示了这两个国家的灵魂。
运动的身影
在美国和加拿大,我曾不止一次被清晨人们打球的声音吵醒,混沌中却不觉得刺耳。也曾留意过人行道上滑板留下的青春印记,是那样的鲜明而美丽。那里的少年,也许一双球鞋就走遍了大街小巷,跳动的身影斑驳了多少面墙壁。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半个月中,我充分体会到了人们对运动的痴迷,对生活的热爱。
曾听说过北美人懂得享受生活,不习惯早起,我的头脑中便浮现出一幅寂寞而冷清的街头图景。一日早上,闲来无事,我出去透气,便不期然地遇上了这么一群慢跑者:有的人背心短裤已被汗水浸透,有的人耳机里播放着最爱的歌,有的人已经气喘吁吁……街上静悄悄的,只有他们,用积极的运动和矫健的身姿来迎接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看到我驻足观望,一个步姿有些狼狈的孩子,抬起双眼,亮出了自豪的笑容。作为偶入他乡的路人,我在心里默默地向这群慢跑者致敬,为了他们对运动、对体育、对生活的这份热爱,是他们充满活力的身影装点了这寂寞的街头,让整个街道瞬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既然谈到了运动,有一种交通工具不容忽视——自行车。在美国和加拿大,马路上专门为自行车开辟一条车道的情况比比皆是,路边随处可见供自行车停靠的锁柱。他们骑车不如我们随意,通常全副武装,从头盔到运动鞋,乍一看还以为是赛车手呢。
我们崇拜为国家而战的竞技英雄们,但更崇尚自由、健康和多样化的平民休闲运动。在休闲运动中,人们的身心得到了充分的舒展,生命得到了饱满的关爱。
公益之心
美、加政府对残疾人特别关注。并没有准确的数据告诉我是否国外残疾人的比例要比国内的高,但是美、加的残疾人设施要比国内齐全得多。先从卫生间说起。记得周恩来总理在一次玩笑中说过:中国只有两个厕所,男厕和女厕。幽默之余也反映了当时国内设施的状况,但国外有“三个厕所”——男厕、女厕与残疾人专用的卫生间。残疾人专用的卫生间一般要比普通卫生间宽敞许多,便于让坐轮椅的人行动。另外,停车场有专门的残疾人车位。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场所,像博物馆或者纪念堂里,都会有免费的轮椅以供借用。宾馆或大楼的出入口会有专门为残疾人士服务的玻璃门,墙上有一个大大的按钮,按一下,门就会自动打开,保障了残疾人的安全出入,极大地为残疾人提供了方便。
还有垃圾处理系统。大概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无锡的街头就基本普及了分类垃圾桶,当时觉得无比好奇和欣慰。但如今美、加街头的垃圾桶更是让我吃惊,分类之精细令我咋舌,有的垃圾桶分类达到五类之多。最常见的就是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项,在多伦多大学的图书馆里,垃圾桶有“纸张”“垃圾”“瓶子”“咖啡杯”等多种分类,而且入口被做成不同的形状,方便人们投入垃圾。在任何一个垃圾桶的边缘都没有污浊的痕迹,人们不会把饮料泼在垃圾入口的外面,或者把口香糖黏在垃圾桶边缘,这体现了当地人民良好的素质。垃圾袋的容量一般都会很大,而且十分结实,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与污染。
此外,我还很欣赏当地政府对直饮水的提供。在美、加,去参观博物馆或政府机构,都要通过安检,而带水是不能通过安检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建筑内部会有多处地方提供直饮水,这样在保证了安全的同时也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文化的交融
在异国街头,我曾尝试着和不同的人聊天。开店的老板有各种肤色的,玩耍的孩童、青年也都风格迥异。他们口音不同,肤色各异,我大致可以从他们的服饰打扮和行为方式中了解一些基本情况。他们很热心,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同伴外出购物时迷路了,连续向三五个人问路,他们都不厌其烦地用缓慢、清晰的英语告诉我们方向及合适的交通工具。问到最后一个棕色皮肤的女孩时,她索性一面指路,一面带我们走了几百米,直到确信我们知道回去的路了才走开。也许在她的眼里,我们是远道的客人,而她的行为只是诠释了主人的责任。
据我所知,加拿大对移民的文化没有什么强制性的要求,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可以be yourself,依照自己的宗教、习惯来生活,所以老百姓就显得悠闲、平和、自由。美国同样不干涉移民的信仰,不过由于主流文化力量强大,移民在保留部分的本族文化之外,往往呈现出be American的趋势。我相信不同文化背景的种族之间肯定会存在矛盾,但在美国和加拿大,我们也感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奇妙融合。
由于时间短促,还有一些迷惘的思绪没有来得及理清我就回来了。如果“穿越”的传说可以变为现实,我真希望依然置身于暑期的修学旅行中,用双眼感悟美丽的异国风物,用心灵触及迷人的异域文化。
我曾疑惑,是什么让这次旅行的记忆一直萦绕至今,挥之不去且历久弥新呢?是那繁华喧闹的第五大道?是那旖旎彩虹间的“雾中少女”?是,也不全是。这些再美,毕竟也只是刻板的景观,真正使我留恋的,还是那些触及耳目、渗入心底的见闻,它们向我展示了这两个国家的灵魂。
运动的身影
在美国和加拿大,我曾不止一次被清晨人们打球的声音吵醒,混沌中却不觉得刺耳。也曾留意过人行道上滑板留下的青春印记,是那样的鲜明而美丽。那里的少年,也许一双球鞋就走遍了大街小巷,跳动的身影斑驳了多少面墙壁。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半个月中,我充分体会到了人们对运动的痴迷,对生活的热爱。
曾听说过北美人懂得享受生活,不习惯早起,我的头脑中便浮现出一幅寂寞而冷清的街头图景。一日早上,闲来无事,我出去透气,便不期然地遇上了这么一群慢跑者:有的人背心短裤已被汗水浸透,有的人耳机里播放着最爱的歌,有的人已经气喘吁吁……街上静悄悄的,只有他们,用积极的运动和矫健的身姿来迎接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看到我驻足观望,一个步姿有些狼狈的孩子,抬起双眼,亮出了自豪的笑容。作为偶入他乡的路人,我在心里默默地向这群慢跑者致敬,为了他们对运动、对体育、对生活的这份热爱,是他们充满活力的身影装点了这寂寞的街头,让整个街道瞬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既然谈到了运动,有一种交通工具不容忽视——自行车。在美国和加拿大,马路上专门为自行车开辟一条车道的情况比比皆是,路边随处可见供自行车停靠的锁柱。他们骑车不如我们随意,通常全副武装,从头盔到运动鞋,乍一看还以为是赛车手呢。
我们崇拜为国家而战的竞技英雄们,但更崇尚自由、健康和多样化的平民休闲运动。在休闲运动中,人们的身心得到了充分的舒展,生命得到了饱满的关爱。
公益之心
美、加政府对残疾人特别关注。并没有准确的数据告诉我是否国外残疾人的比例要比国内的高,但是美、加的残疾人设施要比国内齐全得多。先从卫生间说起。记得周恩来总理在一次玩笑中说过:中国只有两个厕所,男厕和女厕。幽默之余也反映了当时国内设施的状况,但国外有“三个厕所”——男厕、女厕与残疾人专用的卫生间。残疾人专用的卫生间一般要比普通卫生间宽敞许多,便于让坐轮椅的人行动。另外,停车场有专门的残疾人车位。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场所,像博物馆或者纪念堂里,都会有免费的轮椅以供借用。宾馆或大楼的出入口会有专门为残疾人士服务的玻璃门,墙上有一个大大的按钮,按一下,门就会自动打开,保障了残疾人的安全出入,极大地为残疾人提供了方便。
还有垃圾处理系统。大概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无锡的街头就基本普及了分类垃圾桶,当时觉得无比好奇和欣慰。但如今美、加街头的垃圾桶更是让我吃惊,分类之精细令我咋舌,有的垃圾桶分类达到五类之多。最常见的就是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项,在多伦多大学的图书馆里,垃圾桶有“纸张”“垃圾”“瓶子”“咖啡杯”等多种分类,而且入口被做成不同的形状,方便人们投入垃圾。在任何一个垃圾桶的边缘都没有污浊的痕迹,人们不会把饮料泼在垃圾入口的外面,或者把口香糖黏在垃圾桶边缘,这体现了当地人民良好的素质。垃圾袋的容量一般都会很大,而且十分结实,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与污染。
此外,我还很欣赏当地政府对直饮水的提供。在美、加,去参观博物馆或政府机构,都要通过安检,而带水是不能通过安检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建筑内部会有多处地方提供直饮水,这样在保证了安全的同时也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文化的交融
在异国街头,我曾尝试着和不同的人聊天。开店的老板有各种肤色的,玩耍的孩童、青年也都风格迥异。他们口音不同,肤色各异,我大致可以从他们的服饰打扮和行为方式中了解一些基本情况。他们很热心,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同伴外出购物时迷路了,连续向三五个人问路,他们都不厌其烦地用缓慢、清晰的英语告诉我们方向及合适的交通工具。问到最后一个棕色皮肤的女孩时,她索性一面指路,一面带我们走了几百米,直到确信我们知道回去的路了才走开。也许在她的眼里,我们是远道的客人,而她的行为只是诠释了主人的责任。
据我所知,加拿大对移民的文化没有什么强制性的要求,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可以be yourself,依照自己的宗教、习惯来生活,所以老百姓就显得悠闲、平和、自由。美国同样不干涉移民的信仰,不过由于主流文化力量强大,移民在保留部分的本族文化之外,往往呈现出be American的趋势。我相信不同文化背景的种族之间肯定会存在矛盾,但在美国和加拿大,我们也感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奇妙融合。
由于时间短促,还有一些迷惘的思绪没有来得及理清我就回来了。如果“穿越”的传说可以变为现实,我真希望依然置身于暑期的修学旅行中,用双眼感悟美丽的异国风物,用心灵触及迷人的异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