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经济地位尤为重要。新时期以来,随着科技和教育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不再仅仅依托于单一的体力劳动,人才的管理和发展越来越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主要竞争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了一大批企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性人才,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帮助。而校企合作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的长期高效率的合作,按照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改进课程,着重农业技术培养,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多种资源,进而探索并发展多种人才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时起到了极大作用,展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优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培养重点就是实用性和技术性人才,在校企合作的帮助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式将会更加多种多样并更容易实现,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探索与实践》一书为学校和企业都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合作方式参考,通过大量农业国家示范性院校的实际案例经验,进一步论述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管理模式的探索,为各个院校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料。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探索与实践》一书总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要阐述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的缘起,具体包括3个方面:国家示范性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后存在问题、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以及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問题。基于此,第二部分重点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度分析,包括比较国家示范性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比较国家示范性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比较国家示范性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农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等;第三、四部分为该书的核心内容,分别从设计与建设方面提出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第五部则属附录部分,简要介绍了相关资料。总之,该书为读者提供了系统、科学地构建校企合作联盟管理体制的方法与策略。
该书探索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管理和发展模式。首先,农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发展和管理人才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选择恰当的模式和合作方式,才有利于实现人才管理发展目标。首先是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不同地区自然差异和经济实力差异都比较大,因而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结构、地域经济特色、农民自身的实力水平也都各不相同。同时,各个地域的农业高职院校的学校实力、师资力量、生源水平以及农业发展侧重点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管理发展人才中绝对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做法,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特色的农业需要和自身实力水平,遵循当地的农业生长和市场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人才管理发展模式。如美国的州立大学农学院就是一个校企合作为推广主体的农业体系,由学院本身负责农业知识教学、科技研发和对外宣传等任务,农业企业则负责在校内设置相关院长、主任和导师等相关负责人员,企业内部设有办公室,人才由大院校内部通过选拔选出出任。这种专业化、实践化并分配明确的农业人才管理发展措施有利于科技的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是共同利益原则。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农业人才,企业的发展目标则是通过农业经济活动获取经济利益,因此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必须保证农业人才的培养,企业也必须保证经济利益的收获,这样才能够调动双方的合作发展积极性,实现互帮互助、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共同利益的实现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增强人才管理发展意识,发挥校内科研水平和农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坚持走创新农业之路,为企业提供科研产品研发、农业理论知识、农业技术改造、农业人才教学等帮助,提高高职院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力和吸引力,促进二者共同进步。最后是开放性原则。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是一个开放的活动,二者应该坚持高度统一。农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人才选择、人才管理发展模式、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必须面向企业需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并且让企业全程参与到其中来。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和资金帮助,改善学校管理和发展水平,对农业人才的管理培养、知识检验、技能评价也需要参考企业的意见,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开放。与此同时农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人才管理和发展过程中还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多样化、全面性等各项原则,创新校企合作方式的同时改善人才管理发展模式,提高人才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创造力等,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促进校企合作的长久发展,提高我国的农业产业竞争实力。
其次,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的管理发展中需要优化管理方式,发挥农业专业知识在选择和管理人才中的作用。从学生到人才的蜕变是一个学生知识水平、理能力不断进步的过程,学生学习和校企合作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各个阶段的各种需要,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人才管理发展模式,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效率,促进我国农业体系发展。在高职院校学生新入校的时候,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无所事事、缺少学习规划和职业目标、对于未来的学习生活毫无思考等问题,需要帮助学生制定相关学习规划和了解企业需要。如向学生介绍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发展种植历史和发展现状、农业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经济措施和技术产品等,邀请农业行业的知名教授,学者或企业高管进行面对面交流或教学讲授,解答学生在学习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为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础。接下来,高职院校和农业企业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规划的需要,为学生配置相应的导师,学生可以在高职院校内部本专业内选择高等教师,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专业知识辅导、科研能力培养、职业规划参考等,打好理论知识方面的基础。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至今,受到了经济体制改革、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冲击,三农问题不断出现,对此南京农业大学实施了科技兴农政策,派遣相关人才进驻当地农业企业,创办科教兴农技术开发部门、进入企业协助电话咨询、与企业文化结合创办相关农业书籍杂志等,将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传输并发挥作用,有助于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有助于人才的发展、管理和培养。德国在发展农业现代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加强农业知识教育和农业科技的培育。对于相关人才提供相应的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企业也会在依托农业知识的前提下,在企业内部进行农业科技宣传和使用,将专业的农业理论知识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服务于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创新人才管理发展模式,促进校企合作的长久进行。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探索与实践》一书总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要阐述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的缘起,具体包括3个方面:国家示范性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后存在问题、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以及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問题。基于此,第二部分重点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度分析,包括比较国家示范性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比较国家示范性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比较国家示范性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农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等;第三、四部分为该书的核心内容,分别从设计与建设方面提出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第五部则属附录部分,简要介绍了相关资料。总之,该书为读者提供了系统、科学地构建校企合作联盟管理体制的方法与策略。
该书探索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管理和发展模式。首先,农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发展和管理人才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选择恰当的模式和合作方式,才有利于实现人才管理发展目标。首先是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不同地区自然差异和经济实力差异都比较大,因而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结构、地域经济特色、农民自身的实力水平也都各不相同。同时,各个地域的农业高职院校的学校实力、师资力量、生源水平以及农业发展侧重点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管理发展人才中绝对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做法,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特色的农业需要和自身实力水平,遵循当地的农业生长和市场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人才管理发展模式。如美国的州立大学农学院就是一个校企合作为推广主体的农业体系,由学院本身负责农业知识教学、科技研发和对外宣传等任务,农业企业则负责在校内设置相关院长、主任和导师等相关负责人员,企业内部设有办公室,人才由大院校内部通过选拔选出出任。这种专业化、实践化并分配明确的农业人才管理发展措施有利于科技的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是共同利益原则。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农业人才,企业的发展目标则是通过农业经济活动获取经济利益,因此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必须保证农业人才的培养,企业也必须保证经济利益的收获,这样才能够调动双方的合作发展积极性,实现互帮互助、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共同利益的实现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增强人才管理发展意识,发挥校内科研水平和农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坚持走创新农业之路,为企业提供科研产品研发、农业理论知识、农业技术改造、农业人才教学等帮助,提高高职院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力和吸引力,促进二者共同进步。最后是开放性原则。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是一个开放的活动,二者应该坚持高度统一。农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人才选择、人才管理发展模式、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必须面向企业需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并且让企业全程参与到其中来。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和资金帮助,改善学校管理和发展水平,对农业人才的管理培养、知识检验、技能评价也需要参考企业的意见,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开放。与此同时农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人才管理和发展过程中还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多样化、全面性等各项原则,创新校企合作方式的同时改善人才管理发展模式,提高人才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创造力等,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促进校企合作的长久发展,提高我国的农业产业竞争实力。
其次,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的管理发展中需要优化管理方式,发挥农业专业知识在选择和管理人才中的作用。从学生到人才的蜕变是一个学生知识水平、理能力不断进步的过程,学生学习和校企合作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各个阶段的各种需要,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人才管理发展模式,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效率,促进我国农业体系发展。在高职院校学生新入校的时候,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无所事事、缺少学习规划和职业目标、对于未来的学习生活毫无思考等问题,需要帮助学生制定相关学习规划和了解企业需要。如向学生介绍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发展种植历史和发展现状、农业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经济措施和技术产品等,邀请农业行业的知名教授,学者或企业高管进行面对面交流或教学讲授,解答学生在学习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为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础。接下来,高职院校和农业企业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规划的需要,为学生配置相应的导师,学生可以在高职院校内部本专业内选择高等教师,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专业知识辅导、科研能力培养、职业规划参考等,打好理论知识方面的基础。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至今,受到了经济体制改革、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冲击,三农问题不断出现,对此南京农业大学实施了科技兴农政策,派遣相关人才进驻当地农业企业,创办科教兴农技术开发部门、进入企业协助电话咨询、与企业文化结合创办相关农业书籍杂志等,将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传输并发挥作用,有助于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有助于人才的发展、管理和培养。德国在发展农业现代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很注重加强农业知识教育和农业科技的培育。对于相关人才提供相应的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企业也会在依托农业知识的前提下,在企业内部进行农业科技宣传和使用,将专业的农业理论知识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服务于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创新人才管理发展模式,促进校企合作的长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