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目前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已到达一定水平高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形態应有原运行信息技术转向成为全面提升全民的核心素养。本文将对比分析03与17年出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切入点,深究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的走势。
关键词:新课标;原课标;对比分析
一、引言
现目前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已到达一定水平高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形态应有原运行信息技术转向成为全面提升全民的核心素养。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与2018年即将实施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比。2017年出台新课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程目标的调整
原课程标准其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分解成为三个层面,它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新课程标准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通过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其中新课程提出了“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并详细的阐述了其含义。综上所述,新课标的目标体系强调的是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培养他们利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发现和创造以及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将关注点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转向成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强调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
新课标特别凸显了以问题解决策略为切入点,让学生实际投入到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协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掌握运用计算思维、筛选信息价值等一系列活动来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大量的数据表明,运动“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时限下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能力。这要求教学设计者注意把握“任务”和“问题”的操作性、情境性,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能有目的、方向去完成实践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切不可太过简单重复或难度太高,以免造成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学习时间的浪费或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拓展和深化
新课标结合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课程内容作出了较大的改动,通过与原课标的模块内容的综合对比可以得出,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在以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动:
课程结构设置改动部分:拓展与深化部分:“数据与计算”、“数据管理与分析”、“网络基础”、“智能系统初步”、“算法初步”等五个部分
新增部分:“信息系统与社会”、“数据与数据结构”、“移动应用设计”、“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等五个部分。
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标中的“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2个模块在新课标中不再单独列出。
新课标依旧采用的是学分管理模式,由原来“必修+选修”的六个模块过渡到“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共10个模块,必修学分比重增加1分。新增的选修Ⅰ下共有六个模板(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移动应用设计、三维设计与创意以及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是在必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方向和能力进行选学,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切合升学和个性化教育的需要;选修Ⅱ包含2个模块分别是算法初步和智能系统初步,它是自主选修课程其目的是提供校本预留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由原来的知识性训练操作转向到培养运用计算思维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来说,新课标课程内容模块的调整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和针对性。同时顺应了我国高考改革,兼顾升学、个性化发展、提供校本预留空间等,贴合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并为我国数字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指明了方向。
(四)内容表述方面
原课程标准是从活动建议、内容标准这两个方面对知识模块去阐述;新课标强调“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从内容准备、教学提示以及学业要求三个维度下指导学生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五)学业质量方面
原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新课标初次指出学生用学业成就表现来反应学业质量而不是依靠客观的考试成绩,而衡量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以学生利用核心素养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来凸显,以此来综合阐述不同学习的结果并及时反馈。学业质量水平由低到高一共分成四个层次,每个层次之间又细分成4个小等级,它着力凸显的是学生在不同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
(六)课程评价方面
首先,新课标的课程设置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多维度的需求由原来的“必修+选修”两模块转变成“必修+选修I+选修Ⅱ”三个模块、结合时代背景下确定评价内容;其次,从评价方式上来看,倡议采取传统的纸笔考试结合上机测试两者相辅相成,最大化的甄选出学生学业质量。纸笔测试采用主观题型,利用开放性题目检测学生总体的教学效果;上机测试采用客观题型着力于过程性评价,同时整合评价结果;最后,多地着力于对在学习过程中多元性、全面性、公平性的教学评价,凸显评价对象的全面性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内容的合理性。
(七)教科书编写方面
在对教科书编写中新课标强调渗透学生主动探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计算思维,强调信息技术教与学活动平衡、结合实际、图文并茂并能为教师、学生提供直接指导。
二、总结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去建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自主探索、计算思维,让学生利用计算思维去形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中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思考方案。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研究者我们要深究新课标并快速的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服务。
关键词:新课标;原课标;对比分析
一、引言
现目前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已到达一定水平高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形态应有原运行信息技术转向成为全面提升全民的核心素养。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与2018年即将实施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比。2017年出台新课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程目标的调整
原课程标准其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分解成为三个层面,它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新课程标准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通过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其中新课程提出了“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并详细的阐述了其含义。综上所述,新课标的目标体系强调的是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培养他们利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发现和创造以及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将关注点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转向成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强调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
新课标特别凸显了以问题解决策略为切入点,让学生实际投入到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协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掌握运用计算思维、筛选信息价值等一系列活动来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大量的数据表明,运动“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时限下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能力。这要求教学设计者注意把握“任务”和“问题”的操作性、情境性,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能有目的、方向去完成实践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切不可太过简单重复或难度太高,以免造成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学习时间的浪费或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拓展和深化
新课标结合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课程内容作出了较大的改动,通过与原课标的模块内容的综合对比可以得出,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在以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动:
课程结构设置改动部分:拓展与深化部分:“数据与计算”、“数据管理与分析”、“网络基础”、“智能系统初步”、“算法初步”等五个部分
新增部分:“信息系统与社会”、“数据与数据结构”、“移动应用设计”、“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等五个部分。
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标中的“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2个模块在新课标中不再单独列出。
新课标依旧采用的是学分管理模式,由原来“必修+选修”的六个模块过渡到“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共10个模块,必修学分比重增加1分。新增的选修Ⅰ下共有六个模板(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移动应用设计、三维设计与创意以及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是在必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方向和能力进行选学,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切合升学和个性化教育的需要;选修Ⅱ包含2个模块分别是算法初步和智能系统初步,它是自主选修课程其目的是提供校本预留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由原来的知识性训练操作转向到培养运用计算思维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来说,新课标课程内容模块的调整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和针对性。同时顺应了我国高考改革,兼顾升学、个性化发展、提供校本预留空间等,贴合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并为我国数字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指明了方向。
(四)内容表述方面
原课程标准是从活动建议、内容标准这两个方面对知识模块去阐述;新课标强调“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从内容准备、教学提示以及学业要求三个维度下指导学生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五)学业质量方面
原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新课标初次指出学生用学业成就表现来反应学业质量而不是依靠客观的考试成绩,而衡量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以学生利用核心素养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来凸显,以此来综合阐述不同学习的结果并及时反馈。学业质量水平由低到高一共分成四个层次,每个层次之间又细分成4个小等级,它着力凸显的是学生在不同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
(六)课程评价方面
首先,新课标的课程设置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多维度的需求由原来的“必修+选修”两模块转变成“必修+选修I+选修Ⅱ”三个模块、结合时代背景下确定评价内容;其次,从评价方式上来看,倡议采取传统的纸笔考试结合上机测试两者相辅相成,最大化的甄选出学生学业质量。纸笔测试采用主观题型,利用开放性题目检测学生总体的教学效果;上机测试采用客观题型着力于过程性评价,同时整合评价结果;最后,多地着力于对在学习过程中多元性、全面性、公平性的教学评价,凸显评价对象的全面性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内容的合理性。
(七)教科书编写方面
在对教科书编写中新课标强调渗透学生主动探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计算思维,强调信息技术教与学活动平衡、结合实际、图文并茂并能为教师、学生提供直接指导。
二、总结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去建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自主探索、计算思维,让学生利用计算思维去形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中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思考方案。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研究者我们要深究新课标并快速的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