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wen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感,简单地讲,就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对于数字及数学运算的一种领悟和体验,它可以帮助人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用灵活的方法,实用的策略去解决复杂的问题。数感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算运用起着重要作用。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在新课标中对培养学生数感的描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赢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意识的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关键词】数学 小学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02(2013)02(a)-0184-01
  1、贴近现实生活,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i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也曾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教师应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贴近生活的教学实例中,体验数感,培养数感。如教学“克和千克”时,让学生记住1克大概是一分硬币的重量,1千克是两瓶“激浪”(学生近期常喝的一种饮料)的重量,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到超市去看看、听听、称称、测测各种商品、水果的重量,感受克、千克的实际重量。类似的训练还有很多,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时分秒,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短跑、长跑比赛,感受什么是分秒必争;组织一分钟跳绳、写字、口算等比赛,感受时间的长度。让学生写上自己的出生年月,在班内组织交流活动,感受出生的年份、月份数字越大年龄越小。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贴近生活,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2、加强估算训练,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练习过程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运算变得不再呆板、单调、令人厌烦,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加强估算练习,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让学生猜测黑板的长、宽。在学习笔算除法时,先估一估商可能是几位数,再通过实际运算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猜猜一把铅笔有几枝,一把绿豆多少颗等等。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逐渐掌握估算方法,发展估算策略,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演化成一种数学习惯,通过估算感受数的意义,把握数的大小,培养良好的数感。
  3、鼓励合作探究,培养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就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问题,使学生学会通过分析问题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策略去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巧妙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数感。如教师创设情景:“春天来了,同学们想不想出春游呢?”答案当然是想去,那么问题来了,在春游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哪些问题是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这样的问题情境,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会想出很多问题:有出游路线问题;有景点门票问题;有交通时间问题;有租车费用问题;伙食费分摊问题等等。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筛选策略,解决问题。学生会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切感受计算的意义,切实了解计算结果的运用。
  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进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很好的发展。
  4、开展数学游戏,培养数感
  数学教学中的大量枯燥、乏味、机械性的习题训练很容易使学生厌倦,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抓住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年龄特点,以数学游戏的形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如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每人戴一个写有算式的头饰,算出并记住自己的“和”,观察其他同学的算式,通过不同的要求,寻找自己的朋友。如,请一名同学站到教室中间,然后请“和”比他大的同学站到他的左面,“和”比他小的同学站到他的右面,“和”与他相同的同学站到他的后面。通过多次的按要求寻找、站位活动,不但使学生巩固了计算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类比等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通过数学游戏,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中,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总之,良好的数感不是通过一朝一夕的训练就能形成的速生技能,它是通过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感知、体验和探究数学问题的有意识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全面熟悉教材,广泛发掘教学资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情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