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学生发 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提高其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故事情境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某物,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这不单是忘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不能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起学习动机,体验学习的快乐。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融洽师生关系,产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尽可能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1.角色的转换
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教师仍占据“领导者”的角色,学生只会成为听话的“羔羊”;教师要使自己变成学生的“参谋”,为学生突破难点、提供参考信息;要成为一个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要成为一个仲裁者和鉴赏者,为学生的“拨乱反正”进行品赏。这样,才能有意识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进行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4.创设竞争性情境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 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注重手脑联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人生两个宝,动手和动脑。”动手和动脑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起自我创造和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索,创造。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在探索中尝到了甜头,体验到成功感和希望时,他们才会享受到数学学习中的愉悦和欢欣,从而增强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实践操作,用圆锥体的漏斗装满沙子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里。通过这一活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倒多少次,沙子才能将圆柱填满呢?”由此得出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联系并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但教师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如果圆锥和圆柱不是等底等高,那它们的体积关系还是一样吗?”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独立操作,并顺利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前提条件是:与圆柱等底等高。学生在操作中兴趣盎然,不仅“学会”了新知,而且做到了“善学”。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故事情境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某物,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这不单是忘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不能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起学习动机,体验学习的快乐。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融洽师生关系,产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尽可能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常常会产生一些后进生,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1.角色的转换
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教师仍占据“领导者”的角色,学生只会成为听话的“羔羊”;教师要使自己变成学生的“参谋”,为学生突破难点、提供参考信息;要成为一个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要成为一个仲裁者和鉴赏者,为学生的“拨乱反正”进行品赏。这样,才能有意识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进行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4.创设竞争性情境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 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注重手脑联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人生两个宝,动手和动脑。”动手和动脑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起自我创造和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索,创造。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在探索中尝到了甜头,体验到成功感和希望时,他们才会享受到数学学习中的愉悦和欢欣,从而增强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实践操作,用圆锥体的漏斗装满沙子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里。通过这一活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倒多少次,沙子才能将圆柱填满呢?”由此得出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联系并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但教师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如果圆锥和圆柱不是等底等高,那它们的体积关系还是一样吗?”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独立操作,并顺利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前提条件是:与圆柱等底等高。学生在操作中兴趣盎然,不仅“学会”了新知,而且做到了“善学”。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