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出发,分析了人的基本属性、本质,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本质,对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和根本性的意义。简述论证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而且也解释了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有一个如何按照“需要的本性”来对待人的需要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性;人;需要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268-02
“人的需要”问题是人学理论中 一个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和对人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扩展和深入,理论界日益形式对“人的需要”问题专题讨论。需要,在心理学、经济学或社会学上各有不同含义。它的哲学意义是最高概括。它的生理学意义则是共同基础。大自然既然创造了人这样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它也就同时赋予它以无限丰富的需要。所谓人的需要,就是指人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人的需要以吃穿住用等直接物质要为基础。但决不局限于物质需要。人作为社会和自然的存在物,其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维持自己生存的需要,也有延续后代的需要,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人是有思想,有激情的能动存在物,日益丰富的精神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准。
在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中,最基本的是物质生活需要,然后是精神上的需要,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人们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人的需要是人的自身的规定、即人的本性,需要的满足,表明着外部逐步同化于人并转化为人的发展的因素。人的自身结构及外部世界联系的复杂性,产生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人的需要不断提高反映着历史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人在多大程度上脱离动物界而成为“真正的人”,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合乎人类本性的社会,基本标志不是别的,正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性丰富程度。人的需要的基本趋势是物质需要(底层次需要)决定精神需要(高层次需要)。不过,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可以互易其位。当人们的底层需要逐渐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需要的结构就会发生改变,高层次需要变成为决定。
人的需要不仅是丰富的,而且是客观的。由于人每时每刻都把自身作为意识的对象,因而他的需要总是被意识到的需要,是作为欲念、目的等等以主觀形态表现出来的。因此,有人往往把它的理解为人的主观意识,甚至把他作为罪过和邪恶。实际上,人有什么样的需要、感觉等等,他便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他是什么样的人,才去想出什么样的需要感觉等等。人的 需要的客观性表现在,其一,需要的主体——人是作为物质和精神的一客观存在物,因此它本质上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产物。对人来说,满足自身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是必不可少的。其二,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是客观的存在物。人所需要的对象不是虚无缥渺的幻影,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的东西。其三,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客观的。生产劳动是人满足自身需要的最根本的手段和方式,这种劳动是人所从事的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因此,人的需要是受着满足需要的方式即受着生产方式,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状况制约的。所以,人的需要是一个能动的实践活动过程。同时,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决定了人是能动的存在物。而人的需要也是使人成为能动的存在物的动力和根据,人的需要人诉诸于行动,因而,人的需要本身就包含着实践因素。这就是说明了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诚然,在人身上必然存在着诸如吃、喝、性行为等动物性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没有表现为纯粹自然需要的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在广度和外层次上和动物的本能需要不同,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动物的满足方式也不同,人是需要不断发展,其生理机能的需要在人的需要的总和中所占有的终于越来越少。
人的需要,使自然界和社会不仅是它们自身,而且也越为人的对象,人的需要一开始就把自己置身于对象中。实践、认识、意识等等满足需要的活动,不仅是需要的自我确立,而且是需要的自我发展。需要在对象认识,一识和实践中不断为自己创造出新的认识,认识和实践对象。生命的实践就是生命的不段发展。所以,人的需要从一开始就包含着无限的自我能动性。人的需要与对象的统一关系不仅以意识为中介,而且以实践为中价,不仅是主观的意识(下转291页)(上接268页)的统一,而且是客观的实践的统一,并且归根结底是实践的统一 。人们认识世界为了改造 世界。需要中所包含的对象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成为满足需要的对象,成为感性的,属于人的对象,需要才能最后完成现实的自我确立,即对象化确立。所以,人的需要一开始就导致并包含着人的实践全部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0-06.
[5] 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
[7] 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6).
[8]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J].论科学技术,1995,(5):26.[责任编辑 王晓燕]
关键词:社会性;人;需要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268-02
“人的需要”问题是人学理论中 一个 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和对人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扩展和深入,理论界日益形式对“人的需要”问题专题讨论。需要,在心理学、经济学或社会学上各有不同含义。它的哲学意义是最高概括。它的生理学意义则是共同基础。大自然既然创造了人这样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它也就同时赋予它以无限丰富的需要。所谓人的需要,就是指人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人的需要以吃穿住用等直接物质要为基础。但决不局限于物质需要。人作为社会和自然的存在物,其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维持自己生存的需要,也有延续后代的需要,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人是有思想,有激情的能动存在物,日益丰富的精神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准。
在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中,最基本的是物质生活需要,然后是精神上的需要,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人们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人的需要是人的自身的规定、即人的本性,需要的满足,表明着外部逐步同化于人并转化为人的发展的因素。人的自身结构及外部世界联系的复杂性,产生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人的需要不断提高反映着历史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人在多大程度上脱离动物界而成为“真正的人”,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合乎人类本性的社会,基本标志不是别的,正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性丰富程度。人的需要的基本趋势是物质需要(底层次需要)决定精神需要(高层次需要)。不过,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可以互易其位。当人们的底层需要逐渐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需要的结构就会发生改变,高层次需要变成为决定。
人的需要不仅是丰富的,而且是客观的。由于人每时每刻都把自身作为意识的对象,因而他的需要总是被意识到的需要,是作为欲念、目的等等以主觀形态表现出来的。因此,有人往往把它的理解为人的主观意识,甚至把他作为罪过和邪恶。实际上,人有什么样的需要、感觉等等,他便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他是什么样的人,才去想出什么样的需要感觉等等。人的 需要的客观性表现在,其一,需要的主体——人是作为物质和精神的一客观存在物,因此它本质上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产物。对人来说,满足自身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是必不可少的。其二,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是客观的存在物。人所需要的对象不是虚无缥渺的幻影,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的东西。其三,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客观的。生产劳动是人满足自身需要的最根本的手段和方式,这种劳动是人所从事的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因此,人的需要是受着满足需要的方式即受着生产方式,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状况制约的。所以,人的需要是一个能动的实践活动过程。同时,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决定了人是能动的存在物。而人的需要也是使人成为能动的存在物的动力和根据,人的需要人诉诸于行动,因而,人的需要本身就包含着实践因素。这就是说明了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诚然,在人身上必然存在着诸如吃、喝、性行为等动物性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没有表现为纯粹自然需要的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在广度和外层次上和动物的本能需要不同,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动物的满足方式也不同,人是需要不断发展,其生理机能的需要在人的需要的总和中所占有的终于越来越少。
人的需要,使自然界和社会不仅是它们自身,而且也越为人的对象,人的需要一开始就把自己置身于对象中。实践、认识、意识等等满足需要的活动,不仅是需要的自我确立,而且是需要的自我发展。需要在对象认识,一识和实践中不断为自己创造出新的认识,认识和实践对象。生命的实践就是生命的不段发展。所以,人的需要从一开始就包含着无限的自我能动性。人的需要与对象的统一关系不仅以意识为中介,而且以实践为中价,不仅是主观的意识(下转291页)(上接268页)的统一,而且是客观的实践的统一,并且归根结底是实践的统一 。人们认识世界为了改造 世界。需要中所包含的对象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成为满足需要的对象,成为感性的,属于人的对象,需要才能最后完成现实的自我确立,即对象化确立。所以,人的需要一开始就导致并包含着人的实践全部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0-06.
[5] 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
[7] 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6).
[8] 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J].论科学技术,1995,(5):26.[责任编辑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