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同步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造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满足学生探究心理。
关键词:数学课堂 探究性学习 探究兴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的探究心理
儿童天性好奇、好问,新颖的问题可以激起他们思维的热情,恰当的问题可以引导他们思维的方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造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满足学生探究心理。如在教《可能性》一课,教师在一个纸盒里放入5个红色球和5个蓝色球,请学生从纸盒里摸球:师:“在摸球之前请你猜想一下你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学生1:“我猜一定能摸红色球”;学生2:“我猜一定能摸蓝色球”;学生3:“我猜可能摸出红色球,也可能摸出蓝色球”;这些猜测活动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兴趣,感到好奇,产生了试一试的愿望。接着教师就顺水推舟,放手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去求证,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尝试和体验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持久稳定。抓住这样的时机进行启发、点拨、讲解就容易使学生豁然开朗。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都促其形成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式,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一满足一乐趣一内发性动机产生一再探究。这就保证儿童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二、创设直观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现代媒体所创设的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直观的情境可以扩大学生的求知范围,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板书、挂图、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电化手段,运用画图、实物、模型,并以姿势助说话、打手势和打比方、讲故事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源,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已的需要选择信息,调动情感,促使学生去挖掘数学中包含的美的因素,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数学特别体现了秩序、对称和明确性,而这些正是美的主要形式。数学教学是对数学美的反映。如一年级的小孩最喜欢小动物,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一些小狗、小熊、小松鼠、小鸡来进行直观教学,使用生动形象语言,使其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理的启迪。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每位学生通过折纸、剪纸,充分感知图形对称性,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创设成功氛围,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在课堂活动中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每个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动口后,都能获得“成功”机会。如:又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位置”这一节课也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排座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票按号就坐,学生在寻找座位时就会思考、观察、理解第几组第几个,坐好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前后左右都是谁。所以这一节课学生们的兴趣也很浓厚。“布置房间”这一课,根据素材,把教材上的插图设计成活动画面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摆放,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是怎样布置房间的,在这里既使学生明确了方位,又体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实践应用,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穿插一些科学技术改造世界的科学故事,这样既可增加课堂趣味性,又可逐步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学习也积极主动。
四、激励评价,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更会将学生引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自信要给予肯定、鼓励,让自信学生更自信。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运用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隐藏着的自信。“你一定能行!”“你真棒!”“老师很欣赏你!”“老师可真佩服你!”等等,这些表扬的话一定不要吝惜。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从老师口中说出来很容易,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另外,建构主义还倡导主体性评价,强调教学评价应当是一个民主参与协商、交流的过程。学生主体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活动进行反省、分析、监控,同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进一步的确立。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主动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合理、科学的评价能调控探究的进程,让学生始终保持极大的思维和探究热情。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总之,让探究学习走入课堂,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旨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自信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思考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盛小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年24期.
[2]余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体验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 探究性学习 探究兴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的探究心理
儿童天性好奇、好问,新颖的问题可以激起他们思维的热情,恰当的问题可以引导他们思维的方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造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满足学生探究心理。如在教《可能性》一课,教师在一个纸盒里放入5个红色球和5个蓝色球,请学生从纸盒里摸球:师:“在摸球之前请你猜想一下你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学生1:“我猜一定能摸红色球”;学生2:“我猜一定能摸蓝色球”;学生3:“我猜可能摸出红色球,也可能摸出蓝色球”;这些猜测活动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兴趣,感到好奇,产生了试一试的愿望。接着教师就顺水推舟,放手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去求证,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尝试和体验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持久稳定。抓住这样的时机进行启发、点拨、讲解就容易使学生豁然开朗。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都促其形成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式,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一满足一乐趣一内发性动机产生一再探究。这就保证儿童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二、创设直观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现代媒体所创设的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直观的情境可以扩大学生的求知范围,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板书、挂图、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电化手段,运用画图、实物、模型,并以姿势助说话、打手势和打比方、讲故事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源,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已的需要选择信息,调动情感,促使学生去挖掘数学中包含的美的因素,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数学特别体现了秩序、对称和明确性,而这些正是美的主要形式。数学教学是对数学美的反映。如一年级的小孩最喜欢小动物,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一些小狗、小熊、小松鼠、小鸡来进行直观教学,使用生动形象语言,使其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理的启迪。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每位学生通过折纸、剪纸,充分感知图形对称性,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创设成功氛围,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在课堂活动中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每个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动口后,都能获得“成功”机会。如:又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位置”这一节课也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排座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票按号就坐,学生在寻找座位时就会思考、观察、理解第几组第几个,坐好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前后左右都是谁。所以这一节课学生们的兴趣也很浓厚。“布置房间”这一课,根据素材,把教材上的插图设计成活动画面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摆放,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是怎样布置房间的,在这里既使学生明确了方位,又体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实践应用,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穿插一些科学技术改造世界的科学故事,这样既可增加课堂趣味性,又可逐步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学习也积极主动。
四、激励评价,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更会将学生引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自信要给予肯定、鼓励,让自信学生更自信。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运用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隐藏着的自信。“你一定能行!”“你真棒!”“老师很欣赏你!”“老师可真佩服你!”等等,这些表扬的话一定不要吝惜。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从老师口中说出来很容易,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另外,建构主义还倡导主体性评价,强调教学评价应当是一个民主参与协商、交流的过程。学生主体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活动进行反省、分析、监控,同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进一步的确立。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主动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合理、科学的评价能调控探究的进程,让学生始终保持极大的思维和探究热情。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总之,让探究学习走入课堂,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旨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自信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思考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盛小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年24期.
[2]余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体验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