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xsg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先回顾一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然后读一读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感受·鉴赏……提高道德修养。思考·领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应用·拓展……增强文化意识,……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发现·创新……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其实是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境界。
  那么,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究竟是怎样的呢?
  以亚里斯多德和康德对人的认知能力的划分为依据,我尝试着把划它分成三个层次——感性教学、知性教学、理性教学。
  一、感性教学
  感性教学就是基于对教学的感性认识的教学。
  何谓感性认识?就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是直观的、形象的认识。
  感性教学只是教师顺着他们的社会本能或社会习惯去教学,而对于教学规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能真正了解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的崇高意义,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于是,教师凭着直觉的经验下意识地去教书。虽然感性教学有时也能带给教师灵感,但显然更多的时候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境界中的教师,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和反思,更少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就像耕田的牛、拉磨的驴。我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事:一位很“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面粉能做什么?给出的答案是“包子”,其它诸如“馒头”之类的答案均为错。二十年后,他学生的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质疑老师,老师又拿出二十年前的“标准答案”……
  二、知性教学
  经验的认识跟感性的表象并不是同一回事,而人在形成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也还未能马上就从事物的全体上和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上来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螺旋式由低向高的不同发展阶段,其间就是知性认识。
  当教师了解到语文教学的崇高目的,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加以规范,使之成为经验的系统并用之于今后的教学活动时,这位教师就达到了知性教学的境界。
  知性教学,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初步觉解。这种觉解表现为对教学模式的建构。
  例如:中学语文“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结合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根据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语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主要是让学生在师生的共同合作过程中,来感知和探究语言材料,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陈昌蓉、刘旭东:《“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再如: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三主四式”导读训练教学模式:第一节,指导思想:①以学生为主体;②以教师为主导;③以训练为主线。第二节,基本课型:①自读式;②教读式;③练习式;④复读式。
  从以上模式中,我们可以触摸到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探索、整理、研究、规范和尝试,这也是一种教学个性的觉醒。
  三、理性教学
  叔本华指出:“在我们所有一切表象中的主要区别即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的区别。后者只构成表象的一个类,即概念。而概念在地球上只为人类所专有。这使人异于动物的能力,达到概念的能力,自来就被称为理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理性] 1、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跟感性相对)。2、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是由被动觉解走向主动觉解,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教师对教学规律有了高度的觉解,了解语文教学的意义之所在,从而自觉自愿地从事语文教学,到达教学自由的境界,这就是理性教学。这一境界,说玄一点,是庄子的话语——“以无间入有隙”;说实在一点,是孔子的感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它摆脱了感性教学的盲动,突破了知性教学的束缚,融合了教学规律,走向教学自由。行走在这一境界的教师,必能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诗意的课堂:以价值引领为灵魂,以文化传承为血脉,以精神诉求为旋律,以生命唤醒为光华,以个性高扬为风采,以智慧观照为神韵。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任务就是把语文教学的境界提升到知性教学和理性教学的境界,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享受到觉解的快乐。
其他文献
所谓的愉快教学,就是寓教于乐,采用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法。教师巧妙地使用愉快教学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许多教学趣味性的素材,下面浅论几点,与同仁们共勉:  一、教材本身的趣味性  这也是教学趣味的“富矿”所在,最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以使学生感到新鲜好奇,而新鲜好奇正是诱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比如:
期刊
初中作文教学一直令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笔者依据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初中学生学习写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严、期望值过高,学生实际水平有限,难以写出受到阅卷老师赞誉和青睐的文章,以致丧失写作的兴趣,因而害怕作文;二是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浅、见识有限、缺乏生活素材,因而胸无成竹、眼高手低、无从下笔;三是由于缺乏生活的情感体验、缺乏写作的激情和乐趣,因而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枯燥、干
期刊
教与学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因此,教师教法如何、怎样来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对于一节课来说,具有关键作用。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发展性教学、指导性教学,将“教”变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行为。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将教师
期刊
一、立足积累,敢于探究,丰富文言知识  积累是领悟规律、培养能力的基础。“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基。”植树必须固本荣枝,使根、干壮实,茎、叶繁茂,才能开鲜艳之花,结丰硕之果。学习文言文更要丰富积累,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储丰富的阅读体验,才能全面提高文言素养。所以,要让学生都准备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还有特
期刊
一个班级的好坏,与班主任的管理有着极大的关系,好的班级的塑造需要班主任的人格魅力。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塑造离不开幽默。有人说得好:“幽默是一杯清茶,滋润你的心田;幽默是一块奶糖,让你倍感甜蜜;幽默是一阵清风,让你展开笑颜;幽默是一抹阳光,为生活增色添彩;幽默是一场演出,彰显你的魅力;幽默是一种力量,让你绝处逢生。”的确,生活不能没有幽默,就像饭菜不能没有食盐,偶尔一顿没有不要紧,一直匮乏将难以忍受。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敢说、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积极实践与探索,谈点看法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
期刊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谈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喧宾夺主之嫌。  【关键词】淡化 妨碍 限制 喧宾夺主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功能不可低估,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它可以让课堂生动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教学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几年,我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习惯  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而言,除兴趣外,完全
期刊
初中生对古典诗词意蕴的把握、理解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精讲与点拨,但光靠教师的讲解,显然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奏效的。一般来说,古典诗词的学习仍应以诵读为主。一方面,对待初中生在古诗词理解上存在的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师应持宽容的态度,不能求全责备;另一方面,我们主张理解记忆,反对死记硬背。但初中生在古诗词的背诵中不可能全部理解,有些古诗词就得死记硬背,即使不懂,随着日后知识水平的提高社会阅历的丰富,总能慢慢消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