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评估按需和按时服用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两种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难治性癫(癎)患儿随机分成按需服用KD组和按时服用KD组,每组30例.全量服用KD后连续72 h每6小时监测血酮、血糖和尿酮,比较两组患儿酮症状态的稳定性.记录发作频率并确定起效时间,分别在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评估两组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4周后,按需服
【机 构】
:
518026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暨癫(癎)中心,518026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暨癫(癎)中心,518026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暨癫(癎)中心,518026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暨癫(癎)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按需和按时服用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两种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难治性癫(癎)患儿随机分成按需服用KD组和按时服用KD组,每组30例.全量服用KD后连续72 h每6小时监测血酮、血糖和尿酮,比较两组患儿酮症状态的稳定性.记录发作频率并确定起效时间,分别在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评估两组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4周后,按需服用KD组与按时服用KD组发作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3.3% (10/30)与30.0% (9/30),两组疗效相当(P>0.05).按需服用KD组治疗有效病例平均起效时间为(6.18±2.42)d,而按时服用KD组有效病例平均起效时间为(8.63±2.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24周和48周,按需服用KD组发作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0.0%(9/30)、34.8%(8/23)和36.8% (7/19);按时服用KD组发作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3.3% (10/30)、30.4% (7/23)和44.4% (8/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按需服用KD组和按时服用KD组治疗保留率分别为63.3% (19/30)与60.0% (18/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按需服用KD组与按时服用KD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可治疗的胃肠道反应和代谢紊乱.结论 按需服用KD和按时服用KD两种治疗方案均基本安全有效,按需服用方案更易达到酮症状态,起效更迅速,较易被患儿接受.因此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灵活安排进食时间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就诊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的儿童意外伤害病例,根据年龄分组,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 10)进行分析.结果 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男孩高于女孩.6~ 12岁学龄儿童为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高峰年龄段.0 ~ 14岁儿童意外伤害类型主要为交通事故、跌落伤、烧烫伤.结论 应重视意外伤害的预防,采取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预防方法,并
目的 探讨有机酸血症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与急性期抢救思路.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1例重症有机酸血症患儿的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血生化、血气分析特点及诊疗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儿均急性起病,伴明显气促、精神差,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育落后、喂养困难、少动、脱水貌等表现.1例患儿出现惊厥,7例伴有呕吐,5例出现消化道出血,3例出现发热.2例患儿肺
目的 了解河南省新乡地区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发病原因,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5年至2011年河南省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216例,其中男147例,女69例;痉挛型148例,手足徐动型37例,混合型26例,软瘫型5例.按年龄段及性别分层随机抽样正常同龄儿216例.通过调查妊娠、分娩期因素,婴儿期因素,家族因素等近20项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种危险因素中,以妊娠早
目的 过去10年制定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儿童及新生儿严重脓毒症的相关指南。但在美国,严重脓毒症仍是医疗界的重大难题,每年有超过720000位患者因此住院。大规模严重脓毒症流行病学研究仍受到限制,在儿童更是如此。我们给出了7个州1995、2000和2005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儿童严重脓毒症病例组合、临床结局和医疗资源使用随时间的变化。设计我们建立了一个纳入7个州所有急诊住院患儿的数据库。摘录每一例患儿的
目的 探讨可溶性Fas(soluble fas,sFas)与可溶性Fas配体(soluble fas ligand,sFas-L)在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 fibroelastosis,EF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0例EFE患儿为试验组,同期门诊26例健康体检婴幼儿为对照组.取血后测量血清中sFas/sFas-L含量.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年龄、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
目的 探讨基础状态下空腹血糖与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T)结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痛、头晕、胸闷、叹气等儿童157例,男86例,女71例,年龄3 ~18岁,平均(11.34±3.29)岁.在排除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所致上述症状,取得受试者或监护人书面知情同意后,进行
患儿,男,1+d,因"呕血半天"入院.患儿系第3胎第2产,胎龄38+4周,母孕期健康,无宫内窘迫及胎膜早破史,顺产娩出,Apgar评分1min9分,5min、10 min均为10分,出生体重3 500 g.生后予混合喂养.出生当晚患儿口角有少许血迹,反应好,无烦躁、呕吐,无气促、发绀、吐沫,无发热、尖叫、抽搐,未予特殊处理.生后第2天呕吐暗红色及鲜红色血性物6次.排鲜血便1次.查体:T 36.5℃
目的 PICU长期住院患儿(≥28d)不成比例地占用医疗资源,但对其预后进行的研究很少。为此我们对20年间(1989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收入PICU的长期住院患儿数据进行了分析。
患儿,男,20 min,G2 P2,胎龄28周,双胎之大,臀位娩出,出生体重750 g,羊水清,脐带胎盘无异常.Apgar评分1-5-10 min分别为3-7-8分,出生时无自主呼吸、反应差、肌张力低下,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正压给氧,5 min Apgar评分7分,但仍气促、呻吟明显,伴吐沫,考虑存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予保暖后于2010-8-29送入NICU治疗.患儿入院时气管插管正压给氧下呼吸急
目的 本研究对2009至2012年院问转诊重症患儿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探讨重症患儿院间转诊的必要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9231例院间转诊患儿的性别、年龄、季节和转运距离等流行病学资料。结果9231例院间转诊患儿男女比例为2.24:1,87.39%(8067/9231)的院间转诊患儿是新生儿和婴儿;66.32%(6122/9231)转诊患儿来自基层医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