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春节过后,“就业难”与“用工荒”这两个矛盾的词语影响着招聘企业和求职者。本文从高职院校自身的不同角度阐述面对就业问题的方法及建议。“就业难”有多方面因素,如: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因素;毕业生具备的素质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困难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五个因素
(一)企业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重点的是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发展。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激增,以及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毕业生学历向下匹配的现象。研究生从事本科生的可以胜任的岗位,本科生从事高职生可以胜任的岗位,高职生从事中专生的工作。形成了学历与岗位的巨大落差,出现了所谓“学历高消费”或“人才高消费”现象。
(二)高职院校因素: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省存在的弊病,其一是专业设置过程中,主修方向不明显,以致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没有突出的本校特点,其二是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过程中忽略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致使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在本专业对口的行业中寻求到工作岗位。在一些高校里甚至还存在因人设课,其结果是毕业生专业重复,专业水平良莠不齐,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其所淘汰或无用。
(三)区域经济发展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高职院校毕业的就业渠道拓宽,就业岗位也因为经济的复苏而日渐增多。但是,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多数为高级技术职工、初级办公室文员、业务员、客户服务等。一线城市提供这些岗位较多,二、三线城市较少,尤其我国在十一个试点实施“服务外包”之后,很多服务外包企业在制定人才需求计划过程中,将高职毕业生作为其一线职工的主要招纳群体。
(四)家庭因素:中国的家长堪称世界上最尽责的家长。我们毕业生在家长的一路“呵护”下走进幼儿园、迈进小学、初中、高中、跨入高校,规划职业生涯。他们陪报到、陪读、陪应聘、陪面试、陪入职。家长的理由很充分,对自己的孩子不放心。可是一个连家长自己精心呵护出来的,自己都不放心的毕业生,企业能够认可和信任吗?
(五)个人传统求职理念原因:很多高职毕业生不仅希望工作条件好、福利待遇高,还希望单位名声好、离家比较近、有出国机会等,西部、边远地区、中小型城市、艰苦、野外行业的基层单位,却乏人问津。这种现象的出现,源自于传统精英教育留给毕业生根深蒂固的择业理念。
二、转变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几点意见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为毕业生规划短期的求学、求职目标,还要正确、客观的结合毕业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制定长期的职业发展、个人成长的目标。同时,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愿意且乐意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二)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
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养成和提高,是解决其就业困难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了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那么职业素养的提高边就成为毕业生求职、就业不可或缺的因素。职业道德素质可以提高毕业生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提升毕业生职业形象;挫折承受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生涯中的挫折,特别是正确认识职业生涯中以不同方式处理挫折所导致的后果,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分析导致事业生涯中出现挫折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排解、转化职业挫折感的技巧等;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它侧面反应个人能力,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主要是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等,它能体现个人的发展潜力以及对企业的价值。
(三)提高高职毕业生求职意识
2010年以来,部分学校出现毕业生求职动力的现象,通过笔者对部分就业动力不足,意向不明确的毕业生访谈后发现其根源在于,毕业生求职的盲目和意向不明确性。少部分原因是不了解目前高职就业市场的总体情况,乐观估计的就业形式,大部分原因是毕业生对就业后自己的生活情况表示担心,无论是在哪里就业,能否在毕业后独立生活,使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而高职生在企业每年能够递增的薪酬和晋升空间又不能满足他们将来购房、结婚等需求。那么客观的帮助毕业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就业环境以帮助毕业生能够思想意识的根源提高求职动力。
(四)构建就业指导机构,完善服务体系
专业化、职能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是建设高效率、高质量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的基础,合理的组织结构建设,是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同时针对高职学院的管理机构设置,可以建立校、院、系三级或者院、系两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高职院校在建立就业指导服务队伍时,应当着重加强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培训。在充分、有效利用辅导员实践经验丰富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缺乏系统性、全面性、逻辑性的不足之处。所以鼓励并支持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参加职业指导教师培训,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专项课题教研活动是提高就业指导服务队伍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五)开拓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培训基地旨在整合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搭建资源融通的平台,降低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共赢。高校要积极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开辟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合作范围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实践课程教学等,成绩与学生学分挂钩,使学生的校外实习正常化、系统化、深入化、持久化。同时,可建立“订单式”就业基地。
(六)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辅助性服务
开展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很多政府服务部门不仅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各种政策支持,而且还为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提供了很多创业能力方面的测评软件,以帮助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能够得到包括创业心理、创业风险、企业政策和开办流程在内一系列系统的培训,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和盲动性。对于高职院校,以可以借助创业能力素质测评,把创业教育融入相关专业课和就业指导课中,进一步强化创业意识的培养,激发毕业生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能力,增强创业本领。
总之,改变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式需要多管齐下,灵活就业。加强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机构良好合作交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创造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便利条件;向强校学习、广泛开展“订单培养”、“订单培训”、校企联合,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供需合作关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服务西部、应征入伍;鼓励毕业生从基层做起。通过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真正把毕业生妥善安置好,促进学校就业工作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设计——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涵[J].2003(1).
作者简介:张丽丽(1979—),女,硕士,现供职于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从事就业工作8年,二级职业指导师,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正参与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20100204”号课题《新形势下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研究》。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困难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五个因素
(一)企业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重点的是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发展。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激增,以及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毕业生学历向下匹配的现象。研究生从事本科生的可以胜任的岗位,本科生从事高职生可以胜任的岗位,高职生从事中专生的工作。形成了学历与岗位的巨大落差,出现了所谓“学历高消费”或“人才高消费”现象。
(二)高职院校因素: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省存在的弊病,其一是专业设置过程中,主修方向不明显,以致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没有突出的本校特点,其二是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过程中忽略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致使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在本专业对口的行业中寻求到工作岗位。在一些高校里甚至还存在因人设课,其结果是毕业生专业重复,专业水平良莠不齐,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其所淘汰或无用。
(三)区域经济发展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高职院校毕业的就业渠道拓宽,就业岗位也因为经济的复苏而日渐增多。但是,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多数为高级技术职工、初级办公室文员、业务员、客户服务等。一线城市提供这些岗位较多,二、三线城市较少,尤其我国在十一个试点实施“服务外包”之后,很多服务外包企业在制定人才需求计划过程中,将高职毕业生作为其一线职工的主要招纳群体。
(四)家庭因素:中国的家长堪称世界上最尽责的家长。我们毕业生在家长的一路“呵护”下走进幼儿园、迈进小学、初中、高中、跨入高校,规划职业生涯。他们陪报到、陪读、陪应聘、陪面试、陪入职。家长的理由很充分,对自己的孩子不放心。可是一个连家长自己精心呵护出来的,自己都不放心的毕业生,企业能够认可和信任吗?
(五)个人传统求职理念原因:很多高职毕业生不仅希望工作条件好、福利待遇高,还希望单位名声好、离家比较近、有出国机会等,西部、边远地区、中小型城市、艰苦、野外行业的基层单位,却乏人问津。这种现象的出现,源自于传统精英教育留给毕业生根深蒂固的择业理念。
二、转变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几点意见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为毕业生规划短期的求学、求职目标,还要正确、客观的结合毕业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制定长期的职业发展、个人成长的目标。同时,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愿意且乐意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二)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
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养成和提高,是解决其就业困难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了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那么职业素养的提高边就成为毕业生求职、就业不可或缺的因素。职业道德素质可以提高毕业生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提升毕业生职业形象;挫折承受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生涯中的挫折,特别是正确认识职业生涯中以不同方式处理挫折所导致的后果,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分析导致事业生涯中出现挫折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排解、转化职业挫折感的技巧等;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它侧面反应个人能力,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主要是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等,它能体现个人的发展潜力以及对企业的价值。
(三)提高高职毕业生求职意识
2010年以来,部分学校出现毕业生求职动力的现象,通过笔者对部分就业动力不足,意向不明确的毕业生访谈后发现其根源在于,毕业生求职的盲目和意向不明确性。少部分原因是不了解目前高职就业市场的总体情况,乐观估计的就业形式,大部分原因是毕业生对就业后自己的生活情况表示担心,无论是在哪里就业,能否在毕业后独立生活,使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而高职生在企业每年能够递增的薪酬和晋升空间又不能满足他们将来购房、结婚等需求。那么客观的帮助毕业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就业环境以帮助毕业生能够思想意识的根源提高求职动力。
(四)构建就业指导机构,完善服务体系
专业化、职能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是建设高效率、高质量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的基础,合理的组织结构建设,是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同时针对高职学院的管理机构设置,可以建立校、院、系三级或者院、系两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高职院校在建立就业指导服务队伍时,应当着重加强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培训。在充分、有效利用辅导员实践经验丰富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缺乏系统性、全面性、逻辑性的不足之处。所以鼓励并支持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参加职业指导教师培训,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专项课题教研活动是提高就业指导服务队伍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五)开拓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培训基地旨在整合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搭建资源融通的平台,降低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共赢。高校要积极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开辟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合作范围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实践课程教学等,成绩与学生学分挂钩,使学生的校外实习正常化、系统化、深入化、持久化。同时,可建立“订单式”就业基地。
(六)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辅助性服务
开展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很多政府服务部门不仅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各种政策支持,而且还为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提供了很多创业能力方面的测评软件,以帮助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能够得到包括创业心理、创业风险、企业政策和开办流程在内一系列系统的培训,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和盲动性。对于高职院校,以可以借助创业能力素质测评,把创业教育融入相关专业课和就业指导课中,进一步强化创业意识的培养,激发毕业生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能力,增强创业本领。
总之,改变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式需要多管齐下,灵活就业。加强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机构良好合作交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创造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便利条件;向强校学习、广泛开展“订单培养”、“订单培训”、校企联合,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供需合作关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服务西部、应征入伍;鼓励毕业生从基层做起。通过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真正把毕业生妥善安置好,促进学校就业工作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设计——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涵[J].2003(1).
作者简介:张丽丽(1979—),女,硕士,现供职于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从事就业工作8年,二级职业指导师,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正参与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20100204”号课题《新形势下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