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心灵的秀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pojiemim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世界有许多未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发现。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按预定的轨道生活,该关注什么,该留心什么,都是既定的。比如说我每天去学校上课,在公交车上,我不会去观察他人,我会看看手机、打个瞌睡,休息一下。我记得小时候坐船从武汉到南京的时候,曾经对着岸边闪烁着灯光的窗户遐想过,那窗户里是怎样的一家人呢?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什么呢?此刻他们正在吃晚饭吗?饭桌上又在谈论些啥呢?但是仅限于遐想,而且一想而过,因为我不会中途突然下船,去敲那家的房门,给人家做儿子。
  如果我的人生有点戏剧性,让我突然在某个时刻脱离了日常生活的既定轨道,——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遇到的情形,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平时关注的东西不需要关注了,而又总需要有点东西填补空虚下来的心。于是平时不相干的,仅仅作为生活之背景存在的人、事便会突然鲜活起来,跳进我们的意识之中。这有点像《荷塘月色》里那位疲惫的中年人,突然抛下了家中熟睡的妻儿,一个人大半夜跑到外面去溜达,发现了一番不同于以往的周遭的风致。“不过,就事论事,起码对我个人来说,这种夜生活也并非就完全不值一提”,为什么“并非就完全不值一提”呢?原因大概就在这里。这是人的一种“悬空”状态。其实看见了什么是次要的。关键是这种状态实在难得。就好像这篇小说,看见的,想到的,其实都很平常。但是在脱轨的空虚中,这些人,这些事,在小说叙事主人公的眼前忽然变得异常清晰,并由此获得了一种意义。中学同学的意外之死不再是属于遥远过往的回忆,而是仿佛正在和“我”的深夜漫步同步进行,互相对话,提醒着“我”此刻其实还是有一点“小小的快乐”。而那位求助的姑娘,在我反复琢磨的无法判断中,形象竟也因为多种可能性而变得摇曳多姿。还有那条小狗,如果“我”不是因为脱轨的空虚而格外琢磨和观察它的话,“我”会逗弄它一番,并看清“它是—条纯种的‘博美’犬。—身蓬松金黄的长毛油光发亮,尖尖的小耳朵立着,外加一副可爱的狐狸面孔”吗?至于警察与妓女同坐一桌吃馄饨,“我”本以为会发生什么,其实什么也没发生。但什么也没发生不是更有意味吗?此刻,他们都去除了身份的遮蔽,共显出夜归人的共同的生命本质:“看着这几个挨坐在一起、仿佛亲如一家的人在埋头吃喝,忽然觉得这场面既温馨又滑稽”。
  是啊,正是在这样的脱轨中,生活不再无聊了,乏味了,周围的世界不再令人厌倦了,即便是一个寻常的场景,那天天不变的打麻将的一家人,都会“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本来还充满了期待,到底会有些什么“不可思议”。可是看完那两段,我失望了。作者好像没讲完,就转向了下一个目标。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夜生活。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夜生活,其实不过是功利世俗的白天的延伸。唯有这样的脱轨,才让夜回归到夜,让月光照耀城市。在月光特有的凄清、光洁之中,将自己放空,让另一些东西流淌过自己的心,有一些特别的感觉,却不必刻意留意深思,就好像过水一样,也可以说是“透析”,让这不断的冲刷稀释心灵的陈垢,去除那些我们已无法自动排出的毒素。是的,这就是“城里的月光”,不必如灯光那样明亮如白昼,就是这样,凄清光洁,以至于当“我”结束了这样的生活后,“半夜醒来”,依然“会把目光投向窗户”,遥想月光照耀下的那些清亮的事情。
  金立群,文学评论家,博士。
其他文献
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回顾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性格无不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文风。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性格温柔细腻,一生命运多舛,曾遇上国家沦亡、丈夫病亡的双重打击,她的作品也蒙上了一层低沉的色调。唐代豪放派诗人李白性格豪爽外向,嗜好饮酒,也常常诗兴大发,其诗句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们的性格造就了各有千秋的文字,造就了永垂不朽的魅力。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也发现学
我的学生张飞被判处六年有期徒刑。去年秋以优异成绩考进高中仅三个月的他因团伙抢劫被法办了。听到消息后我久久难以平静:我教了张飞四年语文,其学习成绩始终很好,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身陷囹圄?事情发生后,没有人追究我的责任,但我却陷入了自责与深思:我虽然不是他的班主任,但我是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扮演了什么角色?无须自庸,我是一位还算不错的语文教师:“市级语文教学能手”,教学成绩遥居县区之首。那么
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所以,在与家长的交往中,班主任的言行是否得体,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就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能否适时、适当地进行,影响家长是否愿意配合你的工作,配合学校的教育,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学会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各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
《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1927年)读后令人深思。鲁迅先生很怀念儿时的保姆阿长(即长妈妈)。他深情地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先生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已经46岁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三十年了吧”,鲁迅还纪念着她,可见阿长是多么值得怀念,鲁迅对长妈妈怀有多么深厚的情感。(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阿长跟孔乙己一样,出身社会底层,身份低微到连名
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致辞时曾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人文阅读或许也是一朵“无用”的花,而她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能将那花的芬芳会直抵人心且弥久不散。  在这个阅读功利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已丢弃了传统阅读习惯。我,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坚守自己的阅读立场,梦想着我们的学生能亲近文字,用深度阅读滋养自己的心灵。  互联网带来了便捷,也
经营一个优秀班集体,首先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_人手,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在班集体中形成一股暖流,温暖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老师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班集体中的后进生。要摸清他们的思想实际,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准确找出后进生认识上的差距,用爱心、诚心去接近他们、感化他们,并用恒心和耐心来转化他们,不辞劳苦,着眼进步,不
比较与追问是两种极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经典的文言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注释详尽,内容浅显。笔者尝试让学生将其与风格极为相近的《答谢中书书》一文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将课文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堂课的核心问题:“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似之处?”略加比较,浅层次的答案随即涌现
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传统满堂灌的局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合作学习得以快速走进高中语文課堂,并发挥其特有的功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不仅在激趣生疑、培养合作精神上发挥作用,还能促进实现教学相长。从合作学习特点来看,这个模式具有很强的互助性、自主性和发展性。语文教师通过设计合理活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合理分组分工,做好前提工作  合作学习
作为一名高明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挑起矛盾的冲突,促进孩子的深度思维,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下面,笔者将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例,剖析如何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其弦外之音,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从词语矛盾处发现文本  文章中作者非常惬意地说“可以调素琴”,又略带些清高地说“无丝竹之乱耳”,这儿就有矛盾了:琴不也是“丝竹”中的“丝”——弦乐器的一种吗?如果按照江苏教育出版社书下的注释,素琴是指
一篇成功的文章,就是一个整体,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都是构成这个整体的有机部分,正是有了这些“骨架”,再加上血肉(内容)的充实,文章方能饶有余味。但从笔者的教学来看,很多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虽然能将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总写得平淡无奇,很多都如“流水账”一般,读来平平。为此,笔者就记叙文写作作以下指导。  一.拟题  题目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