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忍批评反全职太太的张桂梅?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ky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桂梅校长又上热搜了,但这一次不是让全网热泪盈眶,而是卷入观点争议,让支持她的人感到心情复杂。她在一档专访节目中表达了对“女性当全职太太”的鲜明反对。她讲道:一个学生领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华坪女中,准备给母校捐一笔钱,当她得知这名学生已做起全职太太,便直接轰人:“你给我滚出去。家庭那么困难,把你供到现在,反而当起了全职太太?”
   当全职太太怎么了?为什么不能尊重别人的意愿呢?说尊重女性独立,为什么不尊重女性成为全职太太这种独立选择呢?有谁比一个女性自身更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能让自己幸福、什么更适合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观和幸福观,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这种偏执以如此强烈排斥的方式强加到学生身上?当全职太太怎么就对不起“教育改变命运”了?贫困生出身怎么就不能当全职太太了?一个个问题像雨点一样飞向昨天被视为“教育天使”的张桂梅,天使的“人设”似乎因为那个“滚”字而黯然失色。幸亏是张桂梅说了这段话,网民能口下留几分情,如果是一般人,早被群殴得鼻青脸肿了。
   我觉得当全职太太是一个人的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自我和缺乏独立,但我实在不忍去批评张桂梅的观点。当然,会有一定的道义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教育圣雄”般的人物,批判本身似乎有失道义和力度。泰戈尔的那首诗,“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作火把点燃,照着自己向前走吧”——张桂梅就是这样的人,把自己的肋骨拆下来当火把,点燃了很多大山里的女孩前行的路。她为了教育,为了改变那些女孩的命运,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用命換了一代人的命运。说到关心、爱护、心疼、尊重那些大山里的女孩,我们这些蜷缩在都市咖啡厅里、在键盘上敲敲字、热衷于谈论抽象概念的人,怎么比得上她?我们谈论的只是抽象概念,她接引了几千个女孩走出大山,我们没有理由觉得我们比她更“懂”贫困山区女孩教育这个命题。
   这么说并不是失去了一个评论员的判断力,好像一个人成为道德典范,身上有了道义光环,就不能被批评了。不是这个意思。道德圣人也会有认知局限,张桂梅用生命在做教育,并不意味着她每句话都是对的。我说的“不忍”更包含着“同情的理解”这个意思,不要把“支持还是反对全职太太”当成一个抽象的命题,当成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专辩论赛供选手抖机灵的辩题,而要进入张桂梅所生活和面对的那种环境中,进入贫困山区女孩教育这个具体语境中理解“反对女性当全职太太”这个命题,看到它的条件性、矛盾性、语境性和问题针对性。
   很多人首先是被那个“滚”字刺激了,如果进入语境,就不会把这个字当成激烈对抗中那种粗野、排斥、敌对的意思,而会看到一个教育者又爱又恨、就像父母不满孩子某种行为时那种带着失望意味的“滚”。
   好像不近人情,人家过来捐款,你何以这种态度?人家当全职太太,怎么碍着你了?这可能正是张桂梅作为校长的态度,善良是有牙齿的,学校虽然很缺钱,但对钱的接受是有原则的。接受捐款,接受的不仅是钱,而且也有一种认同的价值观。以后跟学生介绍这笔捐款时,怎么介绍呢?我们的毕业生、你们的师姐捐的。她靠什么给学校捐钱?张桂梅可能觉得无法向学生传递一种她一直传递的那种独立价值观。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款涉及学校倡导何种价值观,所以我理解她的那种坚韧的立场。她就像一只老母鸡一样,张开翅膀,护着下面的那些小鸡,生怕她们被辛苦培育的价值观受到任何一点误导和伤害。
   在抽象层面争论“有无权利当全职太太”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里泡一泡,在风中晾一晾,日晒雨淋一下,才有生活的质感。张桂梅也许正是在这种生活质感中持那种观点的。如果看到山区的贫困,看到很多大山里女孩的命运,她们没读书,一辈子就被绑在山里、绑在丈夫和家庭、绑在几个孩子身上,重复着贫困的命运并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也许就能理解张桂梅所说“家庭那么困难,把你供到现在”包含的失望了。读书改变命运,对一般人来说,就是可以有多元的选择:当诗人、出国读书、追求自己的兴趣,甚至就是当一个幸福的全职太太。可在经历了极度贫困,穷怕了,因为缺乏事业缺乏独立而在恶性循环中苦怕了、卑微怕了之后,很容易对那种“本以为读了书可以改变命运却又被家庭绑住没了自己”的选择充满警惕。
   作为大山女孩的摆渡人,作为拼着命去让女孩通过读书获得独立能力从而改变命运的人,把“一个女孩读书可以改变一家三代命运”当成信仰的人,看到自己教出来的孩子读了书却没有自己的“独立事业”,还能给学校捐钱,可想而知她的愤怒,甚至觉得是一种价值观的挑衅。
   这就是我不忍批评的原因,如果身处她的位置,我可能也会这样做。
   最新消息是,被“滚”当事人感激张桂梅。黄付燕在华坪女高同学群里看到了这则新闻链接,“感觉像是在说我”。当天,她把新闻链接转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并配上了一句转发语——“我们有个性的老大”。
   2018年,黄付燕回到母校华坪女子高中捐款,被张桂梅拒绝。那时,孩子不到一岁,黄付燕没有工作,全职带娃。捐款被拒的第二年,黄付燕考上了贵州安顺某小学的特岗教师。10月27日晚,黄付燕接受采访时回应,“张老师话丑理正,她是从我们的立场去说的”。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10月30日
其他文献
从“亲情价”的源流来看,商家最早将“亲情价”使用在广告词中。在日常生活中,每当商店进行促销时,我们总能看到类似于“感恩回馈顾客,全场亲情价”的广告语。“亲情价”不是指亲情的价格,亲情是无价的,它指的是亲人们才能享受到的优惠价,商家用来表现自己的商品价格低廉。它的含义本质上和优惠价没有很大差别,只是“亲情价”相比优惠价在心理上更具情感吸引力。当顾客看到“亲情价”时,会联想到亲友之间的情谊,便会放松对
期刊
三百两纹银,或纹银三百两,是京剧里经常出现的唱词。   在《秦香莲》里,包拯明知陈世美有罪当斩,但碍于国太的情面、公主的阻挠,颇为无奈,便让侍卫取来布帛包裹的银子给香莲,唱道:“这是纹银三百两,拿回家去度饥寒。教养子女把书念,读书千万莫做官……”包拯是清官,既然不能为民做主,就想到从经济上补偿,这在封建时代已属难能可贵。但秦香莲并不领情,反倒埋怨包拯“官官相护有牵连”,激怒包拯,铡了陈世美。  
期刊
无意中看到一段视频:一位中年大叔衣服破烂,灰头土脸,却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地下班。文字介绍说,这位大叔是一名建筑工人,干的是纯体力活儿。每天早晨五点起床,晚上七八点收工,住的是几百人集聚在一起的集装箱式的工地宿舍里,环境破败又凌乱。因为经常在钢筋、水泥、砖土中穿梭,他的衣服不仅很脏,而且还有很多破洞。被拍下视频的那天,这位大叔既不是领到了奖金,也不是中了彩票,只是单纯地觉得下班了,该放松一下
期刊
围绕人脸识别的讨论未歇,关于臀部的“监控”又来了。日前,杭州一家企业研發的智能坐垫颇受关注,被安排试用其某款可记录心跳、呼吸、坐姿等数据的智能坐垫后,多名员工遇到人力资源部门的超常规关注:“几点到几点不在工位,是否带薪拉屎”“为什么下班提前10分钟”之类的调侃被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私下提出,让不少“打工人”后背发麻。对此,涉事公司回应称,研发中产品所收集数据不会影响员工考勤,私自传播测试人员个人数
期刊
陀螺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玩具,我老家鲁南一带叫它“转儿”。小時候自己都是做陀螺,找到一段木质粗硬的木头,像洋槐、榆木、棠梨,一遍遍削成圆锥形,细细打磨光滑,底部的尖端按上一只圆亮的钢珠,或者一枚图钉。打陀螺的鞭子更易对付,折一段可手的树枝,在一段系上布条儿就成了。学校的操场边,野外的树林旁,村南的打谷场,还有冬天结了厚厚冰层的河面,都是我们三五成群打陀螺的战场。   那时,我们经常打比赛,最美是下雪
期刊
接到报案不到14小时,10月25日凌晨两点,吉林省梅河口市警方就在高速公路上将涉嫌杀害前妻王某及其男友的张某先抓获。在张某先的指认下,被害人的尸体也被迅速找到。   张某先交代,他与王某原本感情很好,今年7月在王某要求下离婚,但他一直想不通原因。10月13日中午,他用偷配的钥匙进入王某家中,发现被害人曹某已和前妻同居,遂将其杀害。9个小时后,下班回家毫无防备的王某,也被张某先夺走生命。外出躲藏1
期刊
猴山有两棵祖传的银杏树,树干忒粗,五六个猴子围不拢。两树相距百步,表现迥然不同,一棵年年银杏挂满树,一棵半个果子也不结。老猴王在世时,经常带领子孙给树施肥浇水,那棵不结果子的树,并没有因为不结果子被歧视,两棵树的待遇完全一样。   老猴王病故后,小猴王掌管猴山,对那棵不结果子的银杏不仅停止施肥浇水,而且三天两头发牢骚:“昏聩愚昧!蠢,蠢,一代一代都这么蠢得要命,留着那棵不结果子的树干什么呀,白白
期刊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刷脸的时代”。显然,后者已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小区门禁系统新增人脸识别,孩子们每次都争着抢着刷刷刷,踮脚,昂头,挺胸,匹配成功,有如游戏里闯过一关。最有喜感的是,大宝刷脸开门,童车里的二宝倍感冷落,表示不服,哭着嚷着要家长抱起来刷他的小脸……   与孩子们的兴奋、好奇形成对比的是:法学专家的惶恐不安。据澎湃新闻报道,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在她居住的小区贴出
期刊
本街最好的裁縫店  舒 州   语文试卷上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同一条街巷里,共有三家裁缝店。第一家抢先挂出招牌,自称是本市最好的裁缝店;第二家也不甘示弱,招牌打的是,本镇最好的裁缝店;轮到第三家,老板把口气收得小小的:本街最好的裁缝店。   谁家生意最好呢?也许你已经猜到,没错,正是第三家。手艺孰高孰低先不论,有意思的是,“大口气”输给了“小姿态”。   这倒是个有趣的启示,毛遂自荐,或者
期刊
近日,多地正进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一张图片显示,某地一街道挂出横幅,让群众接到12340热线时回答:我知道!我满意!后来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称,挂横幅的本意是推广12340热线,目前横幅已经撤下。   近年来,基层政府部门为了在各种各样的满意度测评工作中有一个好结果,确实是蛮拼的。有的社区居委会下发了模拟调查问卷,问卷里的问题已经全在最佳选项印上了对勾,以此方便居民照本宣科,答出正确答案;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