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红旗(话剧)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板块推荐书目《红岩》
  江竹筠(1920-1949),四川人,中共地下时期重庆组织的重要人物,女烈士。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被捕,被关押于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不交出军统所要的中共地下党情报;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壮烈牺牲于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
  序幕
  自1939年始,国民党军统特务奉蒋介石之命,为关押“中共疑犯”、起义人员、左倾进步青年等“政治犯”而来到重庆歌乐山一带,建起了大大小小诸如渣滓洞、白公馆的集中营,打着教育改造之名,行囚禁拷问之实。
  十年间,不断有进步分子被带到集中营,辗转于渣滓洞和白公馆之间,受到各种骇人听闻的刑讯关押。尤其是进入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最后的反攻,国民党特务眼看大厦将倾,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屠杀行动……
  第一幕捷报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渣滓洞女牢
  人物:江竹筠
  李青林(35岁,中共党员,党外围组织“新青社”建立人,因叛徒告密被捕)
  杨汉秀(35岁,中共党员,背叛军阀家庭,从事统战工作,因斥责伯伯反动成性入狱)
  左绍英(30岁,中共党员,“监狱之花”,因叛徒出卖被捕)
  杨钦典(31岁,国民党警卫,受宋绮云等多名党员感化)
  【灯暗,四声枪响】
  【灯亮,江竹筠从梦中惊醒】
  江竹筠(惊恐状):“青姐姐,哪里来的枪响?”
  杨汉秀(上前,为江擦汗):“妹妹怕是又做了噩梦?”
  江竹筠(叹气):“是梦吗?是梦就好,森森,森森怎么那么久都没有来送信了?”
  杨汉秀(哀叹,握住江的手):“妹妹,我们不敢告诉你,其实前几天……宋绮云全家,还有杨虎城将军,都在松林坡牺牲了。”(哭)
  江竹筠(坐起):“什么?小萝卜头一家都……”
  【婴儿啼哭】
  左绍英(安慰怀中婴儿):“哦哦哦,不哭不哭,花花不哭哦。狗日的国民党不是人,小孩子都杀。”(抹泪)“迟早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
  江竹筠:“那么,狱中《挺进报》岂不是断了?”
  杨汉秀(低头):“是呀,没了森森,黄显生将军那边的消息,我们可收不到了。”
  【李青林上】
  李青林(攥着一封信,潜伏状):“同志们,有消息了!”
  江竹筠:“林姐,什么消息?”
  李青林(悄声):“刚刚获得外面的消息……”
  【杨汉秀闻声立马站起,走到牢房门口望风】
  杨汉秀(四处观察后点头示意):“同志,你讲吧。”
  李青林:“我们党已经进入反攻阶段了,解放已经不远了,老蒋要倒台了。”
  左绍英(抱着孩子走近):“真的吗?消息可靠?”
  李青林(激动):“真的!杨钦典偷偷送来的信!”
  左绍英:“那个国民党的警卫?”
  江竹筠(握住李青林的手):“杨同志帮过我们很多次了,这次的消息应该不会错。”
  李青林(严肃):“不过同志们切不可放松,国民党特务最近杀害了我们大批的同志。”
  江竹筠(四處张望):“我、我,有纸笔吗?我想给我弟弟写封信。”
  李林青(点头):“好好,我用竹筷子削一支给你吧。但是墨水……”
  左绍英:“用那被子里的棉花,我以前在做农民工作时就用棉花烧了和着清水写字,顶有用。”
  【李拿了筷子来削,江扯棉花做墨水】
  杨汉秀(挥手示意):“有人来了!”
  警卫:“喂!商量什么呢?都老实点,那封信是什么?交上来!”
  杨汉秀(不屑状):“你管得着吗?还不许人说话了!我们在说呀,蒋家王朝就要灭亡了。”
  【众人大笑,警卫气恼】
  杨汉秀:“怎么着?来,姐妹们,我们唱一首新编版《中华民国国歌》送给他好不好?”
  【杨引导众人唱:“中华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警卫(冲进牢房,抽出棍子):“我看你是不想活了!”
  杨钦典(赶来阻拦):“唉,兄弟,行了行了,别和这些犯人动怒嘛。”
  杨汉秀(冷哼):“哼,走狗。”
  警卫(冷笑):“你,杨汉秀是吧?出来。”
  江、李、左(上前):“汉秀!”
  杨汉秀(回头):“没事的同志们,大家都是熬过来的人,这又不是第一次……你们好好写家书吧,他们没发现。”
  李青林(含泪):“汉秀,你有什么要写的?我们帮你!”
  杨汉秀(笑):“我有什么可写的?自打我加入共产党,就决心和军阀划清界限了。”
  【杨在众人的注视下走出牢房,灯暗】
  第二幕红旗
  时间:1949年11月13日
  地点:渣滓洞女牢
  人物:同第一幕
  杨钦典(走进牢房)
  江竹筠(激动):“杨同志,重庆解放的消息可有了?”
  左绍英(笑):“这个月呀,杨同志带来的好消息可不少呢。”
  杨钦典(严肃,颤抖):“汉秀可好些了?”
  杨汉秀(被李青林扶起):“同志,我好些了,谢谢关心。”
  杨钦典(点头):“上头叫我告诉江、李两位同志,明天十四号,去往白公馆……”
  【婴儿突然啼哭】   左绍英(惊慌):“杨大哥,这是怎么回事?你说清楚。”(安慰孩子)
  杨钦典(结巴):“我……我……”
  江竹筠(拉住左绍英):“左姐姐,不用问了。”
  【杨钦典沉默离开】
  杨汉秀(拉住李):“让我替你去吧,我和家里关系不好,没什么盼头。”
  江竹筠(假笑):“杨姐姐,就是出去一趟,没事的。”
  左绍英(放下孩子,挽起袖子):“要死一起死,我和他们拼了。”
  江竹筠:“左姐姐,瞧你,谁说我们就要死了呢,晦气。左姐姐,你还有孩子呢,以后,好好活,听话。”
  左绍英(哭):“妹妹,我没记错的话,你还没有30岁吧……”
  李青林(拭泪微笑):“大伙哭什么哭?咱中国都解放了,要笑,要笑!”(拉起所有人的手)“来,咱们一起,为咱们国家绣一面红旗!”
  江竹筠(笑):“好!”
  左绍英(疑惑):“可我们的针线,我们的红布呢?红旗又是什么样子?”
  杨汉秀:“上次来信说,新中国的红旗上,有五颗星星呢,是黄色的光明的星星,是党和人民的星星!”
  江竹筠:“我这里有一块红布。”
  李青林(疑问):“妹妹你怎么会有红布?”
  江竹筠(苦笑):“是用来擦咱们同志的血的,不知不觉就……”
  李青林(愣住):“好,好,就用这个,我们用一针一线把星星绣上去!”
  【众人开始绣红旗,四人,每人一角,在江竹筠的号召下,唱着《国际歌》。】
  江竹筠(指着中间):“最大的那颗星星,我们就绣在中间!”
  杨汉秀(笑):“妹妹,你确定是这样的吗?我们可谁都没见过哦。”
  江竹筠(笑):“行,就这样,我们中国的红旗,在咱们心中就行!”
  左绍英:“说得对!”
  【不久,在歌声中,五星红旗完成了。杨汉秀和左绍英展开红旗。】
  杨汉秀(激动):“来,二位同志,说些什么?”
  李青林:“好,我,我要说……”(笑)“哎哟,瞧我笨得,说不出话了。”(抹泪)
  江竹筠(拉起李的手):“来,我们一起,再对着红旗,说一遍入党誓词吧。”
  左绍英:“对,这个好。”
  【众人宣誓】
  江竹筠(将国旗收好,递给左绍英):“还请姐姐好好保管,我们,以后再见。”


  左绍英(将国旗放入婴儿的襁褓):“妹妹放心,我一定让花花带着国旗,献给祖国去!”
  【四人拥抱告别后,江和李被戴上手铐,慢慢下场,灯光渐暗】
  李青林:“江妹妹,你想念云儿吗?”
  江竹筠(笑):“当然想,我裤兜里还有云儿的照片,只是手被铐着,拿不到,真想看看。”
  李青林:“妹妹,不用担心,孩子们的生活一定会好的!”
  江竹筠:“我不担心,也不害怕,中国已经解放了,孩子们能过上好的生活,我就圆满了。”
  【两人相视而笑】
  【灯暗,两声枪响】
  第三幕重生
  时间:11月27日
  地点:白公馆
  人物:杨汉秀、左绍英、许晓轩、谭沈明、罗广斌等中共党员,杨钦典
  【灯光灰暗,众人被推入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左绍英(抱着孩子):“据说,解放军已经来到重庆,明天或许就要解放了。”
  楊汉秀(点头):“是啊,同志们,我们的希望就要来了!”
  【国民党特务架起了机枪】
  杨汉秀(大笑):“瞧啊,反动的走狗,他们已经慌乱了心神!”
  许晓轩(对观众挥手告别状):“今天,是他们的末日;今天,是我们的重生!别了,我的祖国,请您永远珍藏我的血。”
  众人:“别了祖国,请您永远珍藏我们的血,让我们的血,浇灌这一片热土吧!”
  【机枪扫射,众人纷纷倒下】
  左绍英(把孩子递给杨汉秀):“姐姐,照顾好花花!”
  【左绍英冲上前,堵住枪口】
  杨汉秀(大叫):“绍英!”
  【左绍英被挪开,扫射继续,杨汉秀倒下】
  谭沈明(高呼):“共产党万岁!新中国万岁!”(倒下)
  【在呼喊与枪响中,灯光暗】
  【……】
  【灯光亮】
  杨钦典(打开牢房,悄声):“同志,这边这边,快走吧!快走吧!”
  罗广斌(含泪拉住杨):“同志,党,会记住你的这一份恩情的。”
  杨钦典(叹气):“哎,其实我不过是一个穷人,我也无可奈何……趁他们还没发现你们,快走吧!”
  杨钦典(拉住罗):“唉,等会!”
  【杨钦典从兜里拿出一面折叠好的红旗】
  罗广斌(疑惑):“这是?”
  杨钦典(交于罗广斌):“记住,这是你们的同志用鲜血染红的,一定要把它献给祖国!”
  罗广斌:“好,麻烦能告诉我她们的名字吗?”
  杨钦典(焦急):“快走吧,事不宜迟,这红旗,是左绍英临刑前,交给我的……”
  罗广斌(点头):“好!”
  【杨钦典目送众人离开,灯光渐暗,他一个人慢慢地蹲在了牢门口】
  落幕
  【一面红旗,冉冉升起】
  女孩(疑惑):“老师,为什么这一面红旗和我们见过的不一样呀?最大的星星在正中,四颗小星星却分布于四角。”
  罗广斌(蹲下微笑):“因为,这是烈士们在狱中,想象的新中国国旗的样子,它是狱中盛开的红花,是党员们用血染就的不朽丰碑。来,老师为你们讲党员的故事吧!”
  男孩、女孩(欢快):“好!”
  罗广斌(拿起书,凝望远方,若有所思):“她,渐渐地又仿佛看见了雾海之外,有无数红旗在广阔的原野上招展,一眼望不尽的武装的农民,正出没在群山之间……”
  罗广斌(哽咽)
  男孩:“老师,您怎么了?”
  杨钦典(缓步上场):“人们垂着头,默哀着,庄严的歌声,渐渐在人丛中升起……胜利的花朵,在烈士的血泊中蓬勃开放。”
  罗广斌(回头):“老杨,你来了!”
  杨钦典(笑):“唉!党待我不薄,我回来了。”
  【二人在孩子的簇拥下相拥而泣……】
其他文献
说明文阅读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比重仅次于记叙文阅读,它往往与议论文阅读交替考查,也有可能同时考查。从内容上看,选材大多来自课外,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涉及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生物科学、前沿科技以及实用技巧等主题。试题以主观题居多,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为考查着力点。  一、备考攻略  考点1:明确对象,概括主要特征  【考点概述】  说
期刊
【課文链接】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探界者”钟扬》  他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是“时代楷模”,是“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是“最美奋斗者”;他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攀登,在各地的少数民族大学播种;他一直在与时间赛跑,而他的时间永远停在了2017年9月28日。他的名字叫钟扬。  1984年,有着无线电信息工程计算机背景的钟扬来到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与植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
期刊
【课文链接】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第一幕  【一顾客上门,意欲选购商品,一年轻售货员对其假装没看见,转而照顾其他顾客。】  经理:身为售货员,怎么能这样对待顾客!  年轻人:这个人,一周来五天,一天看三回,总共就买了四两枣儿。我就是想多卖点东西,有错吗?  经理:没错,可身为售货员,客人来你这儿光顾,你以为,真是为你那四两枣来吗?  年轻人:那还能为什么?  经理:顾
期刊
古代称谓涉及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与变迁。其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他有自称、贱称、代称以及特殊称谓等。古代称谓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材料,因此一直备受命题人的青睐。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古代称谓类试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多出现在“积累运用”“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中;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兼有填空和解释;分值为2~4分。  一、真题解
期刊
“这个,您真不打算卖?”古玩店老板摇头道:“这匣子承载的东西太重,不是我不卖,是旁人买不起。”  一只樟木梳妆匣放在我的面前,淡淡的清香萦绕鼻尖。打开盖子,指尖划过上面镌刻的梅花图,似乎还能感受到刀刻的力度。匣子上的纹样依旧清晰,龙纹遒劲有力,凤纹端庄大气,云纹缥缈秀气……  在淡淡的清香中,它的故事被缓缓道来: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南方的小村庄里的一户普通人家,家里三个孩子中最小的那个女孩,七八个
期刊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最早接触的文体是记叙文,最先进行的练习也是记叙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文所占据的位置十分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记叙文有更多的认知并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和掌握,便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关注点。教师需要充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及理解能力,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分析事物的能力。那么如何阅读记叙文呢?  1.了解记叙文阅读考题的侧重点  学生要想在记叙文
期刊
泱泱中华,薪火相传。  历史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百年梦,四代梦,从先辈、祖辈、父辈到我辈,每一代人继往开来、前赴后继,用双手绘制了年代的掌纹,在这片不平凡、不平坦的土地上,不断演绎着美好新时代的壮阔。  敬畏先辈,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改变了这片屈辱的土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们不再屈膝,他们昂首挺胸。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了革命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战火纷飞的年代,先辈们顶着半封建半
期刊
虬枝众多,须根垂幔,绿叶层叠,这棵榕树已经在四季更迭里静默了百年。  苍绿的青苔沿着树干爬上了老榕树的膝盖,俏生生地顶起一个个饱满的孢子,微雨一浸,就像要开出花来。  老榕树时常想起一些人,那些踩着时光,踏着泥泞,沿着它的年轮走过的人。  他们曾经拖着长辫子或者裹着小脚;他们穿着锦缎长衫或者粗布短衣;他们光鲜亮丽或者衣不蔽体;他们高声呼喝或者呜咽泣啼……老榕树记得,它的树干上溅起过战马飞驰的泥点,
期刊
我是一滴水。  这年的八月初,一连几天都是如此——灰蒙蒙的天,烟雨连绵,可谓“轻烟漠漠雨疏疏”。细细密密的雨带来大批的同伴,他们像我一样热情地拥抱这片不算宽广的水域。正闲适着,忽听岸边脚步声急促起来,一群神色稍显匆忙的先生们赶来。为首的年轻先生告知船夫,他们是来游湖的,昨日已在账房先生处租好了船。不等我细想几位先生的雅致,画舫已经开动,向僻静无人处驶去,被搅碎在船桨下的我跟了过去。“还是王会悟同志
期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轻轻地吟诵著名的《七律·长征》。诗词,对于我而言,永远是梦境般的存在。尤其是那些年代已久的诗。无论课上课下,每次读,我都不禁要去猜度一番,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或悲壮,或狂喜,或悲伤,或悲愤。又不禁思索幽幽回响在脑畔的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或许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语文课上或说语文考试中,我们总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思。话说回来,原来,其实我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