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城市作为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在城市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科学把握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小城市建设工作,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推进趋势,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一些中小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弊端,结合平时的工作实际,我对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城市规划多中心。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要素。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最主要的是“单中心”现象,即一个城市一个中心,围着这个中心“摊大饼”。由此带来的无数弊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认识颇深,正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但是广大中小城市,“单中心”还是主要发展模式。对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加快构建以功能分区为主要形式的“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
在推进“多中心”时,应综合考虑中心城原有的功能特征和新的功能区作用相兼容。新规划的各个中心区域在功能上要有意识地各有偏重,既独立又有分工,以此加强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二是城市道路多网络。道路是城市的骨架。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辆急剧增加,虽然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交通拥挤状况仍未缓解。所以广大中小城市在道路规划建设上要未雨绸缪,要有超前意识,主干道路互连互通。城市框架取决于主干道路,城市交通也取决于主干道路,小街小巷串连互通。
三是城市建筑多风格。城市个性集中体现于城市建筑,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实用的雕塑,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城市个性最直观的表达,是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时代风格、崇尚理念在建筑上留下的烙印。不同城市的建筑体现着不同城市的文化韵味,并在城市的演进中日益积淀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原有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风貌,正受到严重摧残。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与众不同的“城市个性”,是城市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赋予城市鲜明、独特个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关系。旧城改造,主要是对富有文化内涵、体现地方文脉、传承历史线索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旧城区进行保护性改造,特别是对于棚户区等危旧房进行开发性改造。
四是城市文化多品位。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向上的科学人文精神,永远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包容性决定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多元性。在推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养,在追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协调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风采。
城市文化渗透在城市的方方面面,既有高贵典雅的“阳春白雪”,也有通俗朴实的“下里巴人”。展示城市文化的关键在于传承与发展。传承就是把饱经沧桑的各类历史遗存、民俗艺术承接下来,传递下去;发展就是兼容并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之充满生机活力。
发展城市文化重点在于培植载体。博物馆、古建筑是城市的历史线索,可使城市变得厚重。大力保护各类古建筑,规划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保存前人的物质痕迹,展示先人的精神风貌。学校、艺术团体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应按照时代的要求,精心培育,使之传承历史、昭示未来。雕塑、灯光、广告、广场、建筑等是城市文化的外在体现,应精雕细琢,使之成为城市标志、城市象征。
城市文化的核心在于广大市民的人文素养。应从塑造城市精神的全局着眼,从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细节入手,从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整体抓起,用文化环境感染人,用文化行为带动人,以此提升城市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
五是城市绿化多物种。绿色是生命之色,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应当努力使植物特性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实现植物多样性、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使多种多样的植物稳定地发挥其生态功能。
六是城市水系多渠道。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灵性之所在。城市水系建设关键在于“水”。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的现实,决定了城市水系建设必须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维护和恢复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生态特性,发挥城市水系的生态、防灾、文化和景观作用。
七是城市卫生多责任。卫生作为城市的第一形象,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日常性工作。城市作为公共空间,由于活动对象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卫生管理的复杂性。对此,要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卫生事务的做法,导入市场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明确卫生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八是城市环保多治理。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最基本的空气、水质、噪音、固体垃圾等具体项目做起。
对于我们北方城市来讲,大气污染主要是取暖锅炉的烟尘、车辆的尾气、餐馆油烟以及扬尘。治理大气污染,首要的是推行集中供热,取缔燃煤锅炉;其次是大力推广清洁燃料,各种机动车禁止使用含铅汽油,要控制机动车数量,鼓励发展公交车,限制私家车数量;第三是搞好城市绿化,提高林木覆盖率。
固体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用垃圾和生产废弃物。要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不落地收集,提高资源回收率,实现垃圾减量化,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水污染主要是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解决水污染问题必须建设污水处理厂,严格达标排放。同时加强源头治理,推广节水及无污染技术和设备,减少源头污染。
在主城区要限制车辆鸣笛、控制音响音量,建立安静城市;合理使用建筑外墙装饰材料,科学制作玻璃墙等反射墙面,减少光污染。对于其它污染,也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源头控管,努力使城市社会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还居民一个碧水蓝天之城。
九是城市服务多功能。建设宜居城市首要的是完善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功能前提是搞好功能分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应包括以下功能区: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城乡结合部。
十是城市投资多主体。城市是公共资源,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城市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城市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性。我们必须打破政府包办城市建设的传统做法,引入市场的办法,鼓励和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乃至民间投资;同时也要避免社会资金的无序进入。关键是要加强政府引导,在投融资上建立新机制。
在整体思路上可以寻求:规划带动土地升值—土地换取设施资金—设施吸引项目投资—项目推动产业聚集—产业扩大税收来源—税收推动环境改善—环境提升城市价值……,由此建立起良性的融资机制,实现城市建设的滚动发展。
在运作方式上,要遵循市场规律,确立经营理念,挖掘区位、环境、政策、土地优势,广泛吸引国内外投资主体和企业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要充分运用竞争、拍卖等市场经济手段,增加城市土地价值。
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可以组建以城建投融资为主体的城建投资公司、交通能源投资公司等机构,赋予其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资产的经营权,作为政府授权经营城市基础设施等资产的经营机构和投资主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土地开发与经营权,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建设。如果城市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区域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就可以通过“划片融资开发”的办法,吸引大企业、大财团进驻开发,推动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规划城市,以严谨的态度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成适宜人类居住的和谐城市。
(责编:李 珂)
一是城市规划多中心。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要素。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最主要的是“单中心”现象,即一个城市一个中心,围着这个中心“摊大饼”。由此带来的无数弊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认识颇深,正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但是广大中小城市,“单中心”还是主要发展模式。对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加快构建以功能分区为主要形式的“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
在推进“多中心”时,应综合考虑中心城原有的功能特征和新的功能区作用相兼容。新规划的各个中心区域在功能上要有意识地各有偏重,既独立又有分工,以此加强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二是城市道路多网络。道路是城市的骨架。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辆急剧增加,虽然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交通拥挤状况仍未缓解。所以广大中小城市在道路规划建设上要未雨绸缪,要有超前意识,主干道路互连互通。城市框架取决于主干道路,城市交通也取决于主干道路,小街小巷串连互通。
三是城市建筑多风格。城市个性集中体现于城市建筑,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实用的雕塑,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城市个性最直观的表达,是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时代风格、崇尚理念在建筑上留下的烙印。不同城市的建筑体现着不同城市的文化韵味,并在城市的演进中日益积淀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原有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风貌,正受到严重摧残。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与众不同的“城市个性”,是城市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赋予城市鲜明、独特个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关系。旧城改造,主要是对富有文化内涵、体现地方文脉、传承历史线索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旧城区进行保护性改造,特别是对于棚户区等危旧房进行开发性改造。
四是城市文化多品位。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向上的科学人文精神,永远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包容性决定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多元性。在推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养,在追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协调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风采。
城市文化渗透在城市的方方面面,既有高贵典雅的“阳春白雪”,也有通俗朴实的“下里巴人”。展示城市文化的关键在于传承与发展。传承就是把饱经沧桑的各类历史遗存、民俗艺术承接下来,传递下去;发展就是兼容并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之充满生机活力。
发展城市文化重点在于培植载体。博物馆、古建筑是城市的历史线索,可使城市变得厚重。大力保护各类古建筑,规划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保存前人的物质痕迹,展示先人的精神风貌。学校、艺术团体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应按照时代的要求,精心培育,使之传承历史、昭示未来。雕塑、灯光、广告、广场、建筑等是城市文化的外在体现,应精雕细琢,使之成为城市标志、城市象征。
城市文化的核心在于广大市民的人文素养。应从塑造城市精神的全局着眼,从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细节入手,从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整体抓起,用文化环境感染人,用文化行为带动人,以此提升城市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
五是城市绿化多物种。绿色是生命之色,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应当努力使植物特性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实现植物多样性、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使多种多样的植物稳定地发挥其生态功能。
六是城市水系多渠道。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灵性之所在。城市水系建设关键在于“水”。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的现实,决定了城市水系建设必须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维护和恢复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生态特性,发挥城市水系的生态、防灾、文化和景观作用。
七是城市卫生多责任。卫生作为城市的第一形象,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日常性工作。城市作为公共空间,由于活动对象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卫生管理的复杂性。对此,要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卫生事务的做法,导入市场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明确卫生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八是城市环保多治理。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最基本的空气、水质、噪音、固体垃圾等具体项目做起。
对于我们北方城市来讲,大气污染主要是取暖锅炉的烟尘、车辆的尾气、餐馆油烟以及扬尘。治理大气污染,首要的是推行集中供热,取缔燃煤锅炉;其次是大力推广清洁燃料,各种机动车禁止使用含铅汽油,要控制机动车数量,鼓励发展公交车,限制私家车数量;第三是搞好城市绿化,提高林木覆盖率。
固体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用垃圾和生产废弃物。要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不落地收集,提高资源回收率,实现垃圾减量化,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水污染主要是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解决水污染问题必须建设污水处理厂,严格达标排放。同时加强源头治理,推广节水及无污染技术和设备,减少源头污染。
在主城区要限制车辆鸣笛、控制音响音量,建立安静城市;合理使用建筑外墙装饰材料,科学制作玻璃墙等反射墙面,减少光污染。对于其它污染,也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源头控管,努力使城市社会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还居民一个碧水蓝天之城。
九是城市服务多功能。建设宜居城市首要的是完善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功能前提是搞好功能分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应包括以下功能区: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城乡结合部。
十是城市投资多主体。城市是公共资源,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城市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城市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性。我们必须打破政府包办城市建设的传统做法,引入市场的办法,鼓励和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乃至民间投资;同时也要避免社会资金的无序进入。关键是要加强政府引导,在投融资上建立新机制。
在整体思路上可以寻求:规划带动土地升值—土地换取设施资金—设施吸引项目投资—项目推动产业聚集—产业扩大税收来源—税收推动环境改善—环境提升城市价值……,由此建立起良性的融资机制,实现城市建设的滚动发展。
在运作方式上,要遵循市场规律,确立经营理念,挖掘区位、环境、政策、土地优势,广泛吸引国内外投资主体和企业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要充分运用竞争、拍卖等市场经济手段,增加城市土地价值。
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可以组建以城建投融资为主体的城建投资公司、交通能源投资公司等机构,赋予其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资产的经营权,作为政府授权经营城市基础设施等资产的经营机构和投资主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土地开发与经营权,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建设。如果城市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区域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就可以通过“划片融资开发”的办法,吸引大企业、大财团进驻开发,推动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规划城市,以严谨的态度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成适宜人类居住的和谐城市。
(责编:李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