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外语热的成因入手,分析其对大学生母语学习的不利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用大学生母语运用能力抽样考查结果作佐证,阐明时代需求呼唤母语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为母语的复兴而战。
关键词:外语热;大学生;母语意识;应用能力;弱化
近二十年,在强烈西化情绪与国家教育制度和人才政策中,英语的重要性被空前夸大,并且在体制中被日益固定为一种模式。由于舆论的播撒和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英语成为中国当代教育中的高杆,左右着知识界和教育界的视线。例如:无论考大学读硕读博,还是评职称晋级都需考英语。有一个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大学生,大学四年中有近有三分之一时间花费在英语的应试学习上。硕士、博士花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本专业学习时间。[1]
根据国家语委对目前全国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学外语的时间、学习汉字汉语的时间,结果发现,大学生用他们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学外语的比例很高,有的人是全部,有的人是3/4,有的人一半,占1/4以上的可以达到65%以上。[2]
其实,以笔者为例也足以说明问题:在2001年至2004年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过程中,用于本专业学习的时间微乎其微,几乎90%以上的精力都投入到英语过关上。报名参加各种英语过关辅导班,在备考英语的时间里,夜夜学习到半夜,终于以60分成绩过关,争取到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的机会。但是,如果说在专业的长进方面有什么突破的话,笔者只能无语。而考试过后,由于很少甚至根本不用英语,水平又回到起点。相信很多与笔者有类似经历的人,都会对英语考试在在职攻人员攻读硕士学位中占据了那么多精力,是愤怒、深恶痛绝而又万般无奈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英语之所以在当代社会变得格外的强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各个领域都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很多大学生以及大多数已从业的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或补习英语,是为了获得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的如政府机关及相关部门的就业机会。因为他们对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高,就造成了全社会认为掌握了英语就可以寻到好的工作,有高收入。另外,很多学生将到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或西方世界去留学看作转变人生,创造人生奇迹的救命稻草(在国内每年都有考不上理想大学或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高中生或大专生,通过出国留学的渠道,期待峰回路转),而英语则是不可或缺的敲门砖。这也是部分学生拼命学习英语的动机。因此,实事求是地说,并非学习英语积极性高不好,而在于合理搭配的问题。因苦读英语而荒废母语就不能不说是颠倒轻重了。
大学生们花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是异常充足的,与此同时,母语水平又是怎样呢?
笔者随机邀请2009级十位外语专业大学生,对他们进行母语能力的测试。题型主要有:根据拼音写常用汉字;鉴别错字、别字;常用修辞手段判断;用成语造句;说话中的重音判断(感情重音、逻辑重音)以及无标点状况下的生理停顿;句子成分划分;修改语病;按逻辑顺序排列语句等。测试的结果:
根据拼音写出常用汉字10个,只有3人全部正确;1人写错7个字;其他人分别错6、4、4、3、2、1字。书写常用汉字的最高错误率达到70%。
常见的错字、别字判断一题:16个字全部判断正确只有2人;1人对12个别字区分不清。其他人错误判断5、3、2、1个别字。最高错误判断率为75%。
修辞手段判断:比喻、夸张、借代、顶真、回环5种修辞。6人错2个;2人错2个;2人错1处。60%的同学只掌握40%的修辞手段。
根据成语造句:本题目意图在于考查大学生对成语褒贬义的区分及运用能力。对10个成语的褒贬义全部区分正确并能准确造句的只有1人;对挖空心思、借题发挥、雕虫小技、事必躬亲、白璧微瑕五个成语的褒贬义缺乏正确认识并不能准确造句的共有9人;其中有4人对借题发挥、雕虫小技、事必躬亲、挖空心思4个成语的褒贬义及准确运用全部不能把握;1人对借题发挥、真知灼见、挖空心思、飞扬跋扈、白璧微瑕、破釜沉舟及事必躬亲7个成语的语意及用法均不能把握。90%的同学无法正确运用成语造句;40%的同学对成语的掌握情况极其欠缺。10%的同学对70%的成语不理解、不能准确运用。
对说话时正确处理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及生理停顿的情况考查结果是:全部正确的6人;全部错误的1人;2人逻辑重音错误;1人感情重音错误。本题目考查结果是较为令人满意的。但是有1人全部错误也不无遗憾。学习语言的学生处理不好逻辑、感情重音及必要的生理停顿,如何合理有效地通过口语的方式表情达意?势必会对交流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划分句子成分能力考查:所出句子共有42处需要划分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并用适当的符号标明。出错最多的一位同学有37处未能划分出来;出错最少的一位同学有11处未能划分出来;其他同学分别有33处、30处、21处、18处、17处、16处、16处、13处未能划分出来。出错最多的一位同学对句子成分不掌握率达到88%;最少的一位也达到26%。可见,学生对句子成分的概念非常模糊,几乎不掌握。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各种语病了。
最后一道题要求学生将分解的语句按正常逻辑顺序排列:3个语段全部排列错误的有9人;排列正确1个语段的1人。虽然不能由此断言90%的大学生逻辑思维混乱,但情况确实堪忧是无庸置疑的。
从上述考查结果不难看出:我们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确实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了。无怪乎有识之士曾发出这样的呼吁:汉语将沦为科学看客?(刘县书,中国青年报);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吴锡平,中国教育报)。同时也就不难理解以下由于重外语,轻母语而导致的恶果了:
1983年,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汉语语法考试,日本留学生夺第一;
2005年,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留学生代表队夺魁;[3]
上海某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英语四六级全部过关,却因汉语表达水平太差被外资企业拒之门外;[4]
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CASIO杯翻译竞赛等奖项名额空缺,无人可授,因为“我们国内的译者之所以没能在比赛中胜出,并不是因为外语水平,恰恰是在中文表达方面无法与人比肩。常常是他们的外语水平要远远超出母语,而在中文表书上出现了问
题。”[5]
以我院翻译专业学生期末考试为例,英译汉一题翻译不到位现象特别严重。如果说一个学生全部句子得满分是一种奢望的话,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在一个句子的翻译中获得满分,这不能不能说是一种悲哀。用驴唇不对马嘴来形容部分学生的英译汉水平,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难怪不少翻译家说:“翻译的时候,母语比外语更重要。”[6]“只有4分的汉语,绝对学不到5分的英语。”[7]
母语运用能力极为欠缺的大学生们对待母语的学习意识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一种情况是,大学生们处于焦虑中,但是苦于缺乏母语能力与外语能力俱佳的教师指导。许多英语教师自身的汉语水平令人不敢恭维,欲以其昏昏而令人昭昭,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种情况是,大学生们在迷惘中继续迷失方向。认为到大学没有必要学习汉语。甚至有少量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多此一举的。大多数同学汉语语法不懂、不通,但是又不愿意学习。不清楚主谓宾定状补的用法及划分,但是开设现代汉语课程,讲授语法知识,又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认为已经三年早知道。而实际情况却是一塌糊涂。布置他们一套一套地做有关语法的练习题,感觉又回到高中备考阶段。他们认为大学语文的学习就应当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遨游在文学的海洋中,懒于追究语法等概念。
关键词:外语热;大学生;母语意识;应用能力;弱化
近二十年,在强烈西化情绪与国家教育制度和人才政策中,英语的重要性被空前夸大,并且在体制中被日益固定为一种模式。由于舆论的播撒和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英语成为中国当代教育中的高杆,左右着知识界和教育界的视线。例如:无论考大学读硕读博,还是评职称晋级都需考英语。有一个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大学生,大学四年中有近有三分之一时间花费在英语的应试学习上。硕士、博士花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本专业学习时间。[1]
根据国家语委对目前全国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学外语的时间、学习汉字汉语的时间,结果发现,大学生用他们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学外语的比例很高,有的人是全部,有的人是3/4,有的人一半,占1/4以上的可以达到65%以上。[2]
其实,以笔者为例也足以说明问题:在2001年至2004年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过程中,用于本专业学习的时间微乎其微,几乎90%以上的精力都投入到英语过关上。报名参加各种英语过关辅导班,在备考英语的时间里,夜夜学习到半夜,终于以60分成绩过关,争取到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的机会。但是,如果说在专业的长进方面有什么突破的话,笔者只能无语。而考试过后,由于很少甚至根本不用英语,水平又回到起点。相信很多与笔者有类似经历的人,都会对英语考试在在职攻人员攻读硕士学位中占据了那么多精力,是愤怒、深恶痛绝而又万般无奈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英语之所以在当代社会变得格外的强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各个领域都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很多大学生以及大多数已从业的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或补习英语,是为了获得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的如政府机关及相关部门的就业机会。因为他们对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高,就造成了全社会认为掌握了英语就可以寻到好的工作,有高收入。另外,很多学生将到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或西方世界去留学看作转变人生,创造人生奇迹的救命稻草(在国内每年都有考不上理想大学或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高中生或大专生,通过出国留学的渠道,期待峰回路转),而英语则是不可或缺的敲门砖。这也是部分学生拼命学习英语的动机。因此,实事求是地说,并非学习英语积极性高不好,而在于合理搭配的问题。因苦读英语而荒废母语就不能不说是颠倒轻重了。
大学生们花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是异常充足的,与此同时,母语水平又是怎样呢?
笔者随机邀请2009级十位外语专业大学生,对他们进行母语能力的测试。题型主要有:根据拼音写常用汉字;鉴别错字、别字;常用修辞手段判断;用成语造句;说话中的重音判断(感情重音、逻辑重音)以及无标点状况下的生理停顿;句子成分划分;修改语病;按逻辑顺序排列语句等。测试的结果:
根据拼音写出常用汉字10个,只有3人全部正确;1人写错7个字;其他人分别错6、4、4、3、2、1字。书写常用汉字的最高错误率达到70%。
常见的错字、别字判断一题:16个字全部判断正确只有2人;1人对12个别字区分不清。其他人错误判断5、3、2、1个别字。最高错误判断率为75%。
修辞手段判断:比喻、夸张、借代、顶真、回环5种修辞。6人错2个;2人错2个;2人错1处。60%的同学只掌握40%的修辞手段。
根据成语造句:本题目意图在于考查大学生对成语褒贬义的区分及运用能力。对10个成语的褒贬义全部区分正确并能准确造句的只有1人;对挖空心思、借题发挥、雕虫小技、事必躬亲、白璧微瑕五个成语的褒贬义缺乏正确认识并不能准确造句的共有9人;其中有4人对借题发挥、雕虫小技、事必躬亲、挖空心思4个成语的褒贬义及准确运用全部不能把握;1人对借题发挥、真知灼见、挖空心思、飞扬跋扈、白璧微瑕、破釜沉舟及事必躬亲7个成语的语意及用法均不能把握。90%的同学无法正确运用成语造句;40%的同学对成语的掌握情况极其欠缺。10%的同学对70%的成语不理解、不能准确运用。
对说话时正确处理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及生理停顿的情况考查结果是:全部正确的6人;全部错误的1人;2人逻辑重音错误;1人感情重音错误。本题目考查结果是较为令人满意的。但是有1人全部错误也不无遗憾。学习语言的学生处理不好逻辑、感情重音及必要的生理停顿,如何合理有效地通过口语的方式表情达意?势必会对交流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划分句子成分能力考查:所出句子共有42处需要划分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并用适当的符号标明。出错最多的一位同学有37处未能划分出来;出错最少的一位同学有11处未能划分出来;其他同学分别有33处、30处、21处、18处、17处、16处、16处、13处未能划分出来。出错最多的一位同学对句子成分不掌握率达到88%;最少的一位也达到26%。可见,学生对句子成分的概念非常模糊,几乎不掌握。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各种语病了。
最后一道题要求学生将分解的语句按正常逻辑顺序排列:3个语段全部排列错误的有9人;排列正确1个语段的1人。虽然不能由此断言90%的大学生逻辑思维混乱,但情况确实堪忧是无庸置疑的。
从上述考查结果不难看出:我们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确实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了。无怪乎有识之士曾发出这样的呼吁:汉语将沦为科学看客?(刘县书,中国青年报);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吴锡平,中国教育报)。同时也就不难理解以下由于重外语,轻母语而导致的恶果了:
1983年,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汉语语法考试,日本留学生夺第一;
2005年,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留学生代表队夺魁;[3]
上海某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英语四六级全部过关,却因汉语表达水平太差被外资企业拒之门外;[4]
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CASIO杯翻译竞赛等奖项名额空缺,无人可授,因为“我们国内的译者之所以没能在比赛中胜出,并不是因为外语水平,恰恰是在中文表达方面无法与人比肩。常常是他们的外语水平要远远超出母语,而在中文表书上出现了问
题。”[5]
以我院翻译专业学生期末考试为例,英译汉一题翻译不到位现象特别严重。如果说一个学生全部句子得满分是一种奢望的话,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在一个句子的翻译中获得满分,这不能不能说是一种悲哀。用驴唇不对马嘴来形容部分学生的英译汉水平,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难怪不少翻译家说:“翻译的时候,母语比外语更重要。”[6]“只有4分的汉语,绝对学不到5分的英语。”[7]
母语运用能力极为欠缺的大学生们对待母语的学习意识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一种情况是,大学生们处于焦虑中,但是苦于缺乏母语能力与外语能力俱佳的教师指导。许多英语教师自身的汉语水平令人不敢恭维,欲以其昏昏而令人昭昭,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种情况是,大学生们在迷惘中继续迷失方向。认为到大学没有必要学习汉语。甚至有少量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多此一举的。大多数同学汉语语法不懂、不通,但是又不愿意学习。不清楚主谓宾定状补的用法及划分,但是开设现代汉语课程,讲授语法知识,又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认为已经三年早知道。而实际情况却是一塌糊涂。布置他们一套一套地做有关语法的练习题,感觉又回到高中备考阶段。他们认为大学语文的学习就应当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遨游在文学的海洋中,懒于追究语法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