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旱涝灾害成因及治理对策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mo76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根据萧县农业生产实际和旱涝灾害发生的现状及危害,特别是2018年、2020年2年涝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威胁,剖析了萧县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注重灌溉与排涝相结合、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旱涝灾害治理对策,以期为减少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旱涝灾害;成因;治理对策;萧县
  中图分类号 S422;S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155-02
  萧县地处116°31′~117°12′E、33°56′~34°29′N,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北部,位居苏、鲁、豫、皖经济协作区的腹地,交通四通八达,农副产品丰富;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日照充足,温、光、水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雨量854.6mm,年平均日照时数2408.3h,无霜期210d,适宜农作物生长发育,被农业农村部划定为中强筋小麦优势产区、黄淮海夏玉米优势产区和高蛋白大豆主产区,系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县辖23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是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多年来,萧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设施不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旱涝灾害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1 旱灾现状及成因
  1.1 现状 萧县降雨相对集中,旱灾时有发生。根据气象资料分析,萧县旱涝灾害交替发生,近30年统计春旱发生6次,影响小麦春季生长,春播作物播期推迟;夏旱发生5次,影响夏玉米、大豆等在田作物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滑;秋冬季旱灾发生8次,影响小麦播种,导致播期推迟,特别是秋、冬、春3季连旱,给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萧县国土总面积1885km2,总耕地面积10.08万hm2,其中旱地10.0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9.7%。现有永堌、马庄小(1)型水库2座,倒流河、灌沟河、闸河、龙河、老岱河、新岱河、运河、萧濉新河、大沙河、湘西河、北湘西河、港河、申河、毛河、王引河、废黄河、利民沟、洪河、碱河、洪碱河共计20条排水河道,机井13298眼,其中管护机井12480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8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9%。
  1.2 成因 由于河道年久失修,蓄水能力下降,且浇灌渠道不畅,机井数量虽不断增加,但利用系数较低。农业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科学灌溉意识淡薄,“靠天等雨”,只注重浇“救命水”,而忽视了浇“增产水”。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严重缺乏,制约了抗旱保丰收举措的落实。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意识、科学种田水平和适时科学灌溉意识等明显高于散户。但由于财政扶持奖励土地流转的力度不大,土地流转速度迟缓,土地集约经营规模化种植扩张速度较慢。
  2 涝灾现状及成因
  2.1 现状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侵袭,萧县降雨量年际间差异较大,且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7.4%,7—8月份是涝灾发生的主要时段[1]。近30年的气象资料显示,春涝发生2次,危害相对较轻,导致低温、多雨、寡照,影响春播作物播种与出苗;初夏涝发生5次,6年一遇,影响小麦收割、脱粒、晾晒;夏涝发生几率较大,30年间共发生8次;秋涝发生6次,导致农作物发生涝渍灾害。近5年来,涝灾发生次数明显增多。2018年受第18号台风“温比亚”影响,全县普降大暴雨,部分乡镇特大暴雨,8月18—19日不足24h降雨量超过300mm的乡镇7个,超过400mm的乡镇2个;4个水文站小时雨强超过100mm,突破了淮河以北国家水文站小时雨强极值,是萧县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短时降雨量最多的一年,是30年一遇的大灾之年。这次涝灾导致城市内涝、田间积水严重、农作物严重减产、低洼田块绝收,耐涝能力较弱的桃树大部分被淹死;设施栽培大棚蔬菜被水浸泡,受损严重;夏玉米由于连续浸泡在水中,根系无氧呼吸,导致窒息死亡,造成大面积、大幅度减产;因地势高低不等和排水功能不同,其他在田作物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2020年正值夏玉米苗期,连续遭受3次大暴雨侵袭,导致在田农作物遭受严重涝渍,玉米幼苗发黄,生长迟缓。全县7.2万hm2夏玉米严重受灾,约0.4万hm2玉米基本绝收,给全县秋粮生产带来严重威胁[2]。暴雨导致县城东南山区乡镇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农作物被冲毁,养殖设施冲塌,畜禽被冲走或淹死。2021年春季多雨寡照,导致小麦发生严重渍害,小麦白粉病偏重发生。
  2.2 成因 近年来,萧县涝灾发生及危害程度重于旱灾,因此必须增强水患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把因内涝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萧县有新汴河、故黄河、奎濉河三大水系,排水河道20条,但仅有部分河流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排涝标准5年一遇,其余多数河道防洪标准仅为10年一遇、排涝标准3年一遇。一是由于上下游流水不畅,极易造成涝灾,尚有20世纪60~70年代兴建的水利工程超期服役、带病作业的现象。除现有国管的涵闸、水库、机电站状况良好外,乡镇的小水库、小涵闸等由于缺乏维修经费和专人管护,工程设备年久失修,不能充分发挥排涝功能。二是农田排水系统梗阻现象严重。部分村民水患意識淡薄,在河道沟渠上违规建筑、人为堵塞排水系统贯通。尤其是农民在河道上违规建房、填沟铺路,造成部分中小沟堵塞,严重影响泄洪与排涝。三是由于乡镇公路及村村通道路的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排涝排水系统规划,村村通、田间路等无地下涵管,破坏了原有的排水体系,造成田间内涝。四是农民惜地现象普遍,原有的田间沟、地头沟填埋造田,导致无法排水,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河堤复垦种植,降低了河堤的防蓄洪能力。五是近几年冬修水利均采用挖掘机进行修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治标不治本、治理不彻底、治理质量不高等问题,降低了河堤的防洪能力和河道的蓄洪能力。由此可见,排水系统不健全、排水系统梗阻是造成涝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3 旱涝灾害治理对策
  3.1 强化宣传教育,增强防灾抗灾意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农业大县而言,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显得尤为突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全方位提高认识,树立大农业观念,增强防灾、抗灾、减灾意识。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知晓修复水利工程、改建沟渠的重要意义,把维护水利工程作为己任。农业、水利、国土、宣传媒体等部门要充分融合,通力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县、乡、村三级联动,奏响科学灌溉、及时排涝、合理利用、节约水资源的最强音。充分利于广播、电视、微信、滚动字幕、悬挂条幅、宣传车、培训班、发放明白纸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上下联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维护排管设施,营造抗灾减灾的浓厚氛围。积极争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以乡村振兴、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高起点、高标准,坚决打赢水利工程建设这一硬仗。
  3.2 科学规划,注重灌溉与排涝相结合 组织相关专家充分调研论证,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规划举措。乡村道路、田间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前要因地制宜搞好排涝、泄洪规划设计。遵循自然规律和水系现状,道路建设要因需增设地下涵管,依法拆除堵塞水系的建筑物。对已堵塞、淤积的河段、沟渠予以全面清淤疏通,恢复正常的行洪功能,消除排涝隐患,确保农田排涝系统畅通。田头沟、田间沟要合理设计,坚决杜绝填沟种田现象。涉农部门要壮大自身队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念,强化粮食安全意识,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把新品种、新技术组装配套,匹配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现灌溉与排涝并重,努力把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贡献力量。
  3.3 牢固树立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切实保护和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认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逐年加深耕层、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改良培肥土壤,提高土壤含蓄水能力。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丰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作物的抗旱抗渍能力。农技部门做好定时、定点墒情监测,及时发布墒情报告,指导农民适时开展科学灌溉,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喷灌、微灌,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牢固树立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4 综合治理骨干河道,提升防汛排涝功能 近年来,萧县涝灾问题较为突出,夏秋季内涝现象严重。因此,必须增强水患意识,加大骨干河道的治理力度。骨干河道的治理要坚持轻重缓急科学安排,优先科学治理大沙河、岱河、闸河、洪碱河等主要河道,治理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在疏浚河道、完善中小沟渠的同时,疏通田头沟、田间沟,确保排水畅通。结合高标准農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实现路相通、沟相连、树成行、田成方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
  3.5 因地制宜,全面开展综合治理 萧县旱涝灾害发生频繁,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不撒“胡椒面”,制定适度超前、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县域内东南低山残丘的白土、官桥、庄里、永堌等乡镇实行封山育林,保护土壤植被,减少雨水对表层土壤的侵蚀;县域内的其他平原湖地乡镇要疏通沟渠,健全排涝体系;黄河故道周边要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湖,增强河湖调蓄能力。坚持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蓄泄兼顾、标本兼治、防灾与兴利相结合、长期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科学的抗旱防洪规划,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立足抗大旱、防洪涝,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朱克响.试论萧县涝灾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22):146-147.
  [2]孟茹,田耀平,孟凯.2002—2011佛坪县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238-239.
  (责编:徐世红)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多年田间实际调查,对社旗县耕地pH值下降、耕层土壤变浅、土质板结、土壤中毒、部分田块成为“癌症田”等现象作了阐述,对修复改良土壤的试验示范实效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土壤修复改良综合技术,主要包括:优化完善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机械深耕和深松,加深土壤耕层,破除板结,提高土壤抗旱耐涝性能;大力推广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技术,遏止土壤酸化;重视和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逐步改良和修复土壤
摘 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该文以安徽省广德市为例,介绍了农村宅基地在管理与改革实践中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宅基地管理;广德市  中图分类号 F3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107-0
摘 要:为筛选出适宜社旗县小麦减肥增效的施肥技术,于2020—2021年度开展了小麦减肥增效5项施肥模式比较试验。以8个肥料品种为试验材料,组配成5种施肥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模式的增产增效排前3位的依次为处理1>处理2>处理3,3种处理均表现出较好的化肥减量与增产增效的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麦;施肥模式;对比试验;减量增效;净增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
摘 要:该文介绍了山楂的营养保健功能以及山楂中含有的有机酸、黄酮类、牡荆素、多酚类、五环三萜类、生物碱等具备生物活性成分的化合物及其对人体的功效与作用,重点阐述了山楂中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生物活性成分的特点及其开发应用进展,以期为山楂在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楂;保健功能;营养价值;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 S661.5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
摘 要:该文介绍了汉中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现状及主要做法,分析了认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为推进汉中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中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现状;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121-02  1 汉中市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
摘 要:该文围绕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置,重点总结了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处置技术,包括热处理法、分离法以及固化/稳定法等,分析了各种处理处置方法的优缺点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城市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飞灰;重金属;稳定化  中图分类号 X7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146-04  20
摘 要:采用点滴法测定了香樟、土荆芥、黄花蒿、波斯菊、留兰香、蓝冰柏等6种植物精油与98%联苯菊酯杀虫剂联用对灰茶尺蠖2龄幼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除波斯菊精油外,其他精油随着浓度的增加,灰茶尺蠖幼虫的死亡率逐渐增高;98%联苯菊酯杀虫剂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95.763μg/mL。精油与杀虫剂联用,香樟精油和留兰香精油提高了联苯菊酯对灰茶尺蠖幼虫的触杀活性,土荆芥精油和黄花蒿精油未影响联苯菊
为了解生物质灰在土壤改良与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Web of ScienceTM核心数据库,利用Histcite和VOSviewer软件,从被引频次Top10的作者、期刊及研究热点等方面对2000—2021年间发表的该领域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高被引的作者主要集中于西欧发达国家,主要期刊有Plant and Soil、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及
摘 要:电商直播是新兴的“互联网+”销售模式之一,中国农村直播销售形成了“一人带动全村”的营销模式。在总结分析现有资料与案例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农村“电商+直播”效益的因素进行研究,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影响消费者在直播间发生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因子主要为直播内容、主播影响、物品价格和售后服务,其中直播内容的影响最为显著。基于此,对农村“电商+直播”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以
摘 要:采用人工造流、混凝沉淀、沉水植物塘、接触氧化等综合措施对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温州市龙湾区河泥荡文化公园水体进行了生态治理试验。结果表明,公园水体出口CODCr、氨氮、总磷等主要水质指标可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平,并为污染较为严重的永强塘河提供了4000m3/d的生态补水。  关键词:污染河水;混凝沉淀;沉水植物塘;接触氧化  中图分类号 X52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