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虽然千差万别,但个性中总包含着共性,把握了共性的东西,就可能有效地去影响个性。从改善心智模式、强化角色效应、利用自尊心理、引导从众行为、防止逆反心理等方面,阐述了思想教育应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
关键词:思想教育;心理因素;心智模式;角色效应
作者简介:于群(1981-),女,辽宁大连人,大连供电公司市内营业部,政工师。(辽宁 大连 116021)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176-01
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是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应着力加强的环节。然而,在社会发展变化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开放的新形势下,要想有效地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除了从体制、格局到内容、方法上进行改进、创新外,还必须重视教育对象心理因素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心理方面的原因。对于同一件事,不同心态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表现为积极、乐观、向上,有的人则表现出消极、悲观、忧郁。这就是不同的心理对人的思维与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经常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有许多就是由于人的心理不平衡而引起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社会转型角度来看,我国已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进而向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变。而任何社会转型,都伴随着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破旧立新过程,即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便适应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角度看,实行计划经济,把企业推向市场,由此引起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势必引发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利益关系的调整又必然给人们心理造成各种冲击,因而引发人们思想上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
这种现象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缓解、化解人们的思想问题,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以实现改革的顺利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企业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忽视心理因素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否则,思想教育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一样,思想教育也包括灌输、吸收、转化等一系列发展阶段。在这些发展阶段中,人们的心理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这是因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的各种影响,只有通过教育对象内在的心理活动,才能转化为自我意识,即改外在的思想观念为内在的思想意识和品质。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可见,心理因素是思想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人的心理活动同人的思想观念一样,是受社会生活制约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与此相适应,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复杂的,同时又是多变的。因此,在思想教育中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依据时间、地点、条件灵活掌握,择善而从。
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同时又有规律可循。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千差万别,但个性中总包含着共性,把握了共性的东西,就可能有效地影响个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把握共性、进行思想教育应注意从五方面入手。
一、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一个人在认识外部世界事物并对之作出反应时采取的一种习以为常的心理准备状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运用过去的经验按照一定的思路去认识问题,并且获得成功,以后就很容易依据这种经验并沿着这种思路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这种经验和思路经过多次反复,就逐步形成一种固有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去接触事物,认识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即对事物容易形成既定观念,也就是心智模式。可见,心智模式是隐藏在意识层面之下,对人的想法和行为产生强烈支配作用的心理活动。
心智模式对人们认识事物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人们依靠“心智模式”可以使思维活动更快捷、更有效,从而大大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速度。另一方面,心智模式也常常成为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种障碍。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人们对某人、某件事的“先入为主”的成见或偏见,就是由心智模式的影响造成的。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必将引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变革。面对改革的大潮,我们如果用老眼光来看待新事物,就有可能感到不理解甚至困惑。为了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心智模式,更新观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强化角色效应
“角色”一词是社会心理学家从戏剧中借用来的。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社会好比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要在这个舞台上表演,都必然担任一定的角色,并要按该角色的规范行事。人在一生中会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角色的需要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处事原则、分析问题的态度、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风度气质等习惯心理。不同的社会角色,要求其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标准,也就是和其“身份”相称。
强化角色效应,必然要求思想教育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要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严格按角色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一般情况下,对职务愈高、承担责任愈大的人来说,其要求也就愈高。
三、利用自尊心理
需要是人的个性倾向,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现代行为科学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马斯洛,就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人们向往的目标。实践表明,一个人如果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信心和勇气,并成为持久的推动力。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理,有利于开展思想教育并强化教育的效果。 诚然,自尊心理既有积极的方面,如自尊、自信、自强等。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自满、自足、自负等。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扬人们自尊心中积极的因素,克服和防止消极因素。
四、引导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人们在从众心理驱使下的行为表现。在一个群体中,单个人由于受群体气氛、群体规范及群体中他人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不同于单独情境下的心理反应,认同感表现得十分明显: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言行和大家基本一致时,心理就感到安稳踏实;当发现自己的言行和大家不一致时,则容易出现心理紧张。为了保持心理平衡,他有可能放弃原有看法而顺从群体。这种企求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心理,就是从众心理。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大流的思想就是从众心理的突出反应。
在特定的条件下,从众心理能对维护群体的稳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当某种错误思潮袭来时,从众心理较强者也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跟着做错事。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忽视从众心理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在思想教育中,对员工的从众心理,要善于引导,即不断强化从众心理的积极因素,抑制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以便在群体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风尚,从而增强人们对不健康的思想倾向和社会思潮作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五、防止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既严重影响思想教育效果,然而又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思想教育中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人由于受社会上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思想教育存在某些偏见,甚至有抵触情绪;也有的是由于心理上的需求所引发的好奇心,例如对那些不让知道的东西越想知道,愈是不让看的书籍、电影愈引起他的注意,如此等等。
思想教育中逆反心理的产生,与思想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关系。例如,教育中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内容空洞,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教育形式比较单调,方法简单,因而缺乏吸引力;教育者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且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因而引起人们的反感,等等。
逆反心理无疑是一种消极因素,它导致人们对思想教育产生背离情绪,严重影响思想教育的效果。对这种不良心理,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注意引导。同时,要切实改进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科学性。要把抽象的理论寓于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语言艺术中,使员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觉悟。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思想教育;心理因素;心智模式;角色效应
作者简介:于群(1981-),女,辽宁大连人,大连供电公司市内营业部,政工师。(辽宁 大连 116021)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176-01
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是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应着力加强的环节。然而,在社会发展变化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开放的新形势下,要想有效地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除了从体制、格局到内容、方法上进行改进、创新外,还必须重视教育对象心理因素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心理方面的原因。对于同一件事,不同心态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表现为积极、乐观、向上,有的人则表现出消极、悲观、忧郁。这就是不同的心理对人的思维与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经常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有许多就是由于人的心理不平衡而引起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社会转型角度来看,我国已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进而向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变。而任何社会转型,都伴随着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破旧立新过程,即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便适应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角度看,实行计划经济,把企业推向市场,由此引起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势必引发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利益关系的调整又必然给人们心理造成各种冲击,因而引发人们思想上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
这种现象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缓解、化解人们的思想问题,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以实现改革的顺利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企业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忽视心理因素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否则,思想教育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一样,思想教育也包括灌输、吸收、转化等一系列发展阶段。在这些发展阶段中,人们的心理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这是因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的各种影响,只有通过教育对象内在的心理活动,才能转化为自我意识,即改外在的思想观念为内在的思想意识和品质。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可见,心理因素是思想教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人的心理活动同人的思想观念一样,是受社会生活制约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与此相适应,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复杂的,同时又是多变的。因此,在思想教育中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依据时间、地点、条件灵活掌握,择善而从。
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同时又有规律可循。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千差万别,但个性中总包含着共性,把握了共性的东西,就可能有效地影响个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把握共性、进行思想教育应注意从五方面入手。
一、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一个人在认识外部世界事物并对之作出反应时采取的一种习以为常的心理准备状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运用过去的经验按照一定的思路去认识问题,并且获得成功,以后就很容易依据这种经验并沿着这种思路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这种经验和思路经过多次反复,就逐步形成一种固有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去接触事物,认识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即对事物容易形成既定观念,也就是心智模式。可见,心智模式是隐藏在意识层面之下,对人的想法和行为产生强烈支配作用的心理活动。
心智模式对人们认识事物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人们依靠“心智模式”可以使思维活动更快捷、更有效,从而大大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速度。另一方面,心智模式也常常成为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种障碍。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人们对某人、某件事的“先入为主”的成见或偏见,就是由心智模式的影响造成的。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必将引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变革。面对改革的大潮,我们如果用老眼光来看待新事物,就有可能感到不理解甚至困惑。为了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心智模式,更新观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强化角色效应
“角色”一词是社会心理学家从戏剧中借用来的。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社会好比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要在这个舞台上表演,都必然担任一定的角色,并要按该角色的规范行事。人在一生中会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角色的需要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处事原则、分析问题的态度、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风度气质等习惯心理。不同的社会角色,要求其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标准,也就是和其“身份”相称。
强化角色效应,必然要求思想教育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要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严格按角色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一般情况下,对职务愈高、承担责任愈大的人来说,其要求也就愈高。
三、利用自尊心理
需要是人的个性倾向,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现代行为科学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马斯洛,就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人们向往的目标。实践表明,一个人如果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信心和勇气,并成为持久的推动力。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理,有利于开展思想教育并强化教育的效果。 诚然,自尊心理既有积极的方面,如自尊、自信、自强等。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自满、自足、自负等。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扬人们自尊心中积极的因素,克服和防止消极因素。
四、引导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人们在从众心理驱使下的行为表现。在一个群体中,单个人由于受群体气氛、群体规范及群体中他人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不同于单独情境下的心理反应,认同感表现得十分明显: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言行和大家基本一致时,心理就感到安稳踏实;当发现自己的言行和大家不一致时,则容易出现心理紧张。为了保持心理平衡,他有可能放弃原有看法而顺从群体。这种企求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心理,就是从众心理。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大流的思想就是从众心理的突出反应。
在特定的条件下,从众心理能对维护群体的稳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当某种错误思潮袭来时,从众心理较强者也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跟着做错事。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忽视从众心理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在思想教育中,对员工的从众心理,要善于引导,即不断强化从众心理的积极因素,抑制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以便在群体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风尚,从而增强人们对不健康的思想倾向和社会思潮作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五、防止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既严重影响思想教育效果,然而又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思想教育中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人由于受社会上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思想教育存在某些偏见,甚至有抵触情绪;也有的是由于心理上的需求所引发的好奇心,例如对那些不让知道的东西越想知道,愈是不让看的书籍、电影愈引起他的注意,如此等等。
思想教育中逆反心理的产生,与思想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关系。例如,教育中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内容空洞,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教育形式比较单调,方法简单,因而缺乏吸引力;教育者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且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因而引起人们的反感,等等。
逆反心理无疑是一种消极因素,它导致人们对思想教育产生背离情绪,严重影响思想教育的效果。对这种不良心理,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注意引导。同时,要切实改进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科学性。要把抽象的理论寓于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语言艺术中,使员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觉悟。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