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成诗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a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小说,关于《红楼梦》的文学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然而,长期以来,女性形象研究是《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的重点,在男性形象研究方面则不仅缺少实践成果,而且往往倾向于分析其庸俗丑陋的一面,导致整体研究工作十分淡薄,未能取得深入的成果。针对这一状况,本文主要以《红楼梦》中四个男性角色的“眼泪”为切入点对其形象展开分析解读,旨在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红楼梦》;男性形象;解读;眼泪
  引言:人物作为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的灵魂所在。《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然而,尽管《红楼梦》中塑造最为出色的形象为女性角色,但实际上,《红楼梦》中男性角色数量多于女性角色,针对长期以来男性形象在文学研究过程中一直被忽略的现象。
  一、贾宝玉——至真至纯之泪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红楼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物。贾宝玉拥有复杂的个性,一直广受研究者的关注,学术界中以贾宝玉为主题的论文数量也极多[1]。由于贾宝玉研究与《红楼梦》研究的其他领域——主题分析、思想分析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因而几乎所有的《红楼梦》研究专著都提到过关于贾宝玉的内容,因此其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也十分复杂。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也是独一无二的,对曹雪芹本人所创作的《红楼梦》前八十回进行分析,其中,正面描写贾宝玉流泪的次数多达35次,冠绝全书男性角色,“哭”也是曹雪芹在塑造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中经常使用的元素,贾宝玉的眼泪显然不同于常人,通过对其眼泪进行分析,可以品味出其独特的人物个性和魅力[2]。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流泪最多的女性角色,作为与林黛玉有着“木石前盟”的贾宝玉,在林黛玉为其流泪的同时,他也在为;林黛玉流泪,贾宝玉第一次哭,就是因为林黛玉:《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一见如故,由于贾宝玉发现林黛玉没有与自己相同的通灵宝玉,于是立刻摔掉宝玉,并开始哭泣。这场哭泣看似小孩子气,实际上暗示着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的悲剧性。这一情节既呼应着后来林黛玉的“还泪”,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贾宝玉内心的情感特征。此后,贾宝玉又多次为林黛玉而流泪,比如在第二十八回中,林黛玉因误会贾宝玉而独自葬花,贾宝玉在向她解释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落下泪水;在第二十九回中,张道士提亲之举直接导致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发生波折,在相互试探的过程中两人都留下了泪水。
  二、甄士隐——回归世俗之泪
  甄士隐在《红楼梦》中出场极早,属于一个正面角色,无论是其名字还是其在小说结构布局中所处的位置,其均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甄士隐在《红楼梦》中唯一流过的眼泪,是在爱女英莲丢失之后所丢的眼泪,这也成为直接导致他出家的原因[3]。
  甄士隐本人“不以功名为念”,人如其名,他具有高洁的人格,拥有我国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人格品质。然而,尽管甄士隐是超凡脱俗之人,但实际上甄士隐并为完全绝俗忘尘,对于独女英莲,甄士隐万分疼爱。也只有英莲的丢失,才能让甄士隐这样超凡洒脱的真隐士流泪。《红楼梦》中在描写甄士隐之哭时极尽夸张:“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思。看看的一月,就先得了一病。”此时的甄士隐,不再是“真隐士”,而与普通人毫无区别,说明甄士隐同样具有人化的一面,而不是完全超凡的神仙。甄士隐最终了悟出家,也正是因为突破了人化的限制。
  三、贾政——真挚父爱之淚
  贾政在《红楼梦》中一直是一个具有较强争议性的人物,其在《红楼梦》相关人物形象研究之中,也是广受研究者关注的重要男性形象。作为封建社会的大家长,贾政恪守封建道德与教条,在言行举止方面均符合正统文人形象特征,是贾府这个贵族大家庭中一味难得没有恶行的正人君子,且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唯一给出“大有祖风”这一评价的角色。然而,虽然贾政为人正统、恪守封建秩序与道德,同样流过眼泪,透过其眼泪,读者能够看到这一男性人物角色的另一面,感受他的内心世界与情感色彩[4]。
  贾政第一次流泪,是在《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这两话之中,虽然表面看贾府风光无限,但面对归为妃子的女儿,贾政却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表现出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在封建秩序和道德面前,贾政的亲情只能退居其次,但他的内心仍然感到痛楚,直接反映出父女之间的亲情在封建社会下被扭曲;贾政第二次流泪,则是因为宝玉挨打,虽然宝玉是贾政亲手所大,但仍然为此感到难过并流下眼泪。贾政是《红楼梦》中最为方正的人物形象,尽管从整体上看这一人物缺乏生气,但两次关于其流泪的描写,也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父亲的另一面。
  四、薛蟠——真实人性之泪
  薛蟠是《红楼梦》中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他恶行众多,不仅打死了冯渊,而且还强行抢走了英莲,且对于自己所犯下的罪孽毫不在意并逍遥法外。尽管薛蟠属于一个反面人物,但曹雪芹在塑造这一男性角色时仍然下了一番功夫,从他的眼泪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仍未泯灭的良知与人性[5]。
  第三十五回中,薛蟠第一次流泪,其因被妹妹误会而流泪,反映出薛蟠个性中善良的一面,属于“情之所致”,即便是这样一个无恶不作的恶霸,在亲情面前,仍然有人性化的一面;第四十七回中,薛蟠因对柳湘莲气了不良之心而遭到毒打,之后在六十七回中,由于柳湘莲救了他的性命,薛蟠与柳湘莲结为兄弟,后来因柳湘莲出家、布置去向,薛蟠大哭一场,可见其珍视友情的一面。薛蟠固然属于反派人物,但从整体上看,这个人物形象并不平面,而是十分立体,从他的两次流泪来看,他也拥有真实的人性和饱满的性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作为一部以封建社会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必然包含对于男性形象的塑造。从贾宝玉、甄士隐、贾政及薛蟠四个男性形象来看,“流泪”这一线索是作者曹雪芹在塑造男性形象时经常用到的元素,不同的男性形象在流泪时也呈现出的不同的特征,“眼泪”也成为分析解读《红楼梦》中男性形象不可忽视的元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即对此有所强调,这也是在研究《红楼梦》时需要加以重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云芳.《红楼梦》中民间文学的形态考察[J].红楼梦学刊,2018(01):295-307.
  [2]夏添,牛犁.贾宝玉“女性化”服饰考[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2):52-57.
  [3]蒋相杰,董自凯.清代小说中的“男性女性化”现象初探——以《红楼梦》为例[J].大众文艺,2019(06):26-27.
其他文献
“咚……咚……嘚……嘚……”  我又听见了拐杖的声音,一回头看见身后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颤巍巍的在街道边缘一步步的移动着。注视良久,记忆里的爷爷和他的拐杖湿润了我的眼眸,一时间关于爷爷的记忆再次涌上心头。  爷爷是给乡下老人做拐杖的,因此家门口种了不少的小树,每当那些树长的差不多了,大小合适了,就会被爷爷砍下来做成拐杖。  每每砍下一棵树,爷爷会先把一些杂乱的树枝都砍掉,让这棵树变成一个光杆司令,
期刊
摘要: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来自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在争相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尤其来自日本场馆“东方宝石”朱鹮故事的展出,使这种曾经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凈土的物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舞剧《朱鹮》最初的灵感就来源于此。舞剧借朱鹮曲折的繁育之路,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在“但愿,守望的不是人类自己的园,而是共同的美好家园”的主题下,传达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朱鹮;舞剧;舞蹈编导  在以上海歌舞团团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俄罗斯著名女作家的成名作《列祖依哈睁开了双眼》的文本分析,从女主人公的自我独立、对爱情的态度以及对儿子的爱而透视出一位被傳统观念深入骨髓的女性,从附庸走向独立,她的自我意识从迷失到回归的蜕变过程。  关键词:列祖依哈;女性意识;爱情;母性  古泽莉·雅辛娜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当代俄罗斯女作家,她的首部长篇小说《列祖依哈睁开了双眼》一经面世便夺得2015年俄罗斯“大书奖”的桂冠。雅辛娜出
期刊
摘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为黛西的女伴、尼克的女友和一名职业高尔夫球女选手,乔丹对同一件事,经常表现出和主要叙述者尼克相反的态度。她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尼克创造的男性叙述世界的颠覆和解构。性别视角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出读者对主要叙述者的主观性和可靠性的质疑,还能提供另一个女性视角的版本供读者评价。  在早期的史诗和大多数传统小说中,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但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采用了一种
期刊
摘要: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本文主要从封建迷信的迫害、“贞洁观”的束缚、世人的冷眼旁观、自身的性格,四个方面来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成因,更深一层地理解《祝福》。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悲剧成因  鲁迅在《祝福》中深刻揭示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妇女所遭受的苦难,正如先生自己所讲,在作品中他也希望读者能够看到社会和国民身上的弊端并且以此自省。中学的时候,读不懂鲁迅先生。尽管听很多
期刊
摘要:资华筠前辈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业余学习舞蹈到成为专业舞蹈演员再到后来成为舞蹈研究员,这传奇的经历离不开前辈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精神。身为晚辈,不仅要学习资华筠前辈那种上下求索的学术精神,更要学习前辈谦逊好学的学者态度,只有这样舞蹈届才会形成一种“江山代有人才出”的良性循环。也为舞蹈届有这样一位卓越的前辈而感到无比自豪。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舞蹈批评;舞论  《舞思》这本书,是我国著名已故舞
期刊
《红岩》讲述了1948年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倾注心血,站在纪实文学的角度潜心创作,展现了一位位为新中国解放而不懈奋斗甚至牺牲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弘扬了他们的坚定意志和顽强信念。小说手法与众不同,有独到之处。  首先,亲身经历再现真实场景,情节细致感人至深。这部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许云峰、江姐、华子良、陈然等共产党员
期刊
摘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一直处于不断地建构与重构中。程光炜、孟繁华共同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是又一“重写文学史”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在《发展史》中,著者突出强调了“发展”二字, 把当代文学史看作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史,认为其“文学评价尺度的变化以及文学发展方向的确定一直处于‘不确定性’之中”,两位文学史家以此为核心和切入点, 在吸取以往文学史成果的基础上,站在独立的学
期刊
摘要:特里林是20世纪美国著名社会文化批评家与文学家,他继承了阿诺德,利维斯以来的批评传统,侧重从社会历史,道德心理的角度评论文学和文化,以独特的道德视角,优雅沉稳的批评风度以及大量有说服力的批评论述,在理论流派纷杂的美国批评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特里林的作品以批评集为主,同时他也将他的思想写进小说中。《另一个玛格丽特》在某种程度上是他特定时期批评思想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以特里林写于1945年的短篇小
期刊
(1)大头  大头是我儿时的玩伴,小时候我俩形影不离,一起上学、一起放牛、一起提迷藏。  上学时大头学习好,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这“三好”是指“德智体”三者兼优,其实主要是看学习,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几乎是忽略不计的。  我们放牛,就是把牛骑到村西的山冈上,让牛自己在山坡吃草,而我们这些放牛的孩子只管围坐在一起打牌取乐。回家的时候,大家都先看一下牛背两侧的肚皮是否跟肋骨一平,平了,表明牛吃饱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