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老爷托人打来电话,说老家那座大水库快干了,祖坟从库底露了出来,要我抓紧时间回去看一看。我手里拿着话筒还没有扣下,就瞪大眼睛呆住了,那种吃惊的程度,仿佛一位五百年前就死去的古人忽然复活。
我并没有在老家出生和长大。老家对于我来说,只能算是一种陌生的熟悉和遥远的亲切。不过,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对老家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和向往。关于我们彭氏家族的故事、关于那些繁衍了我们的祖先们,特别是那片规模巨大、长眠着先人的祖坟地,却早已通过父亲的口,深深地植入到我记忆的主板上。然而,我却永远没有机会看到这座墓园了。因为在我出生前,老家那地方修了一座大水库,将我们彭氏一族的墓园淹入其中去了。
十五年前,在我四十岁的时候,我曾来过老家一次。那也是我第一次来老家。记得那天我还没有走进村子,就朝父亲描述中的那片祖坟地方向望去,可是,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只看到一片浩荡的大水翻动着细密的波纹,白茫茫地横亘在那里。我不由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因此,当七老爷告诉我,说祖坟地从水中露了出来,尽管我手头正在写的小说还没有杀青,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将电脑关掉,准备赴老家去看看。
從我居住的蒙阴县城到老家所在的沂水县,约有八十公里,长途大巴跑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县城。在县城下车,我又马不停蹄地坐上了一辆支农中巴车。
中巴车在乡间公路上奔跑了半个多小时,我在彭家宅村头下了车。
现在的彭家宅已经不是当年的彭家宅了,那座大水库积蓄的水越来越多,早迫使族人进行了搬迁。一部分人移民到了别处,一部分人则由山下搬到了山上。已知天命的我,这是平生第二次来老家。此时,我的父母早已故去,老家也没有了近门近支,似乎血缘离我最近的,就是七老爷了。其实算一算,他和我也不算近支,已经出了五服。我之所以和七老爷熟识,是因为十五年前我曾参与过重修家谱的活动,并且在老家待过差不多一周的时间。
那一周,我就住在七老爷家。
当时,七老爷便是我们彭氏一族中辈份最高的一位,而且硕果仅存。重修家谱,也是他老人家率先提出来的。当然,尽管是他提出来的,真正操劳这件事情,并且主持将这件事情完成的人,还是我三叔。三叔是我亲叔,他和我父亲一样,从小就离开了老家,在沂水县城当干部,在他退休前,已经把官做到政协副主席的级别。他也是近些年我们彭氏一族中,将官做得最大的一位。
据七老爷说,起初,三叔对重修族谱并不太积极,七老爷曾经多次去县城找他,说人家邻村姓刘的已经重修族谱,说山后姓吴的也已修好,特别是河那边的王家,不仅重修了族谱,还建起一座祠堂,将祖宗的灵位请来,罗列其中,早晚供奉。我三叔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接这个茬。七老爷只好无奈地离去。后来三叔决定牵头重修族谱,是因为三叔的儿子兴明大学毕业,考上了县里的公务员,而县里正好调来一位新县长,这位新县长姓彭,据说,他的老家就是彭家宅,只是早在清朝末年搬到了另一个县。三叔得知消息,眼前唰的一亮的同时,决定挂帅出山,重修族谱。
三叔出山,就想到了当作家的我。因为谱牒这种东西是与文字分不开的,我这个作家就是摆弄文字的,如果我来上阵相帮,自然能助一臂之力。而那时候,我已调入县文化馆,不用天天坐班,而且手头正准备写一部有关家族历史的长篇小说,正愁生活积累不足,三叔的邀请,正中我下怀,我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于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了老家。
尽管由三叔挂帅,族谱修得却不顺利。一部族谱,虽然不能同乾隆爷修的《四库全书》比,却也有不少的困难摆在那里。我们彭氏族谱自民国十三年创修,到现在也有八九十年的光阴。在这八九十年里,家族又繁衍了多少人?这些人又经历了战争、瘟疫、匪患,死去的死去,出生的出生,迁移的迁移,调离的调离,你把他们统统收入谱中,还要做到不能混乱、不能缺遗,这就需要做许多工作。要有人力去走访、联络、调查、登记,还要有人力去编辑、核实、校对,最后付梓印刷。而做这些工作,前提条件就是一个字:钱。
民国十三年,先人创修族谱时,是将祖坟地里的几棵楸树卖掉,作为资金开始创修的,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一个家族已经没有了公共财产,自然也就拿不出这笔资金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向族人进行摊派集资。
重修彭氏族谱的第一个会议,就是资金筹备会。会罢,各支各系各门派来的代表们,就分头开始了筹资事宜。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集资,却遇到了强大的阻力。族人似乎对重修族谱并不抱过多的热情,对每人仅仅十元的集资款,也不想掏腰包,一个月过去了,竟然只集得两千元。两千元,连零头都不够,这一下,大家傻了眼。三叔见状,一时没有了主张,只是在那里摇头叹息。最着急的还是七老爷,这位族中辈份最高的长者,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自告奋勇,亲自登门,去各家各户进行动员、催促。然而,老人家差不多将嘴皮子磨破,连老脸都不要了,大家却不给他面子。七老爷无功而返。
三叔叹了口气,在抱怨了一番人心不古之后,准备打退堂鼓。这时候我站了起来,提到一个人。这个人也是我们彭氏家族的人,和我一个辈儿,叫兴利。他是民国时候从彭家宅迁走的,现在与我同住蒙阴县,眼下是位有名的建筑企业老总。我同他认识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小包工头,在县城觅些鸡窝兔舍之类的小活儿。一天,他不知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我的老家是沂水县的彭家宅,与他还是一个辈份的兄弟,就提着一只鸡找到我那里,同我攀起了亲,要我给他觅些活儿干。我一介文人,足不出户,算是个书呆子,自然无法给他觅到活儿。不过,我有几个文朋诗友还是有些路子的,我就求他们帮忙,还真给他找了些活儿。他竟然在县城生存下来。不知从哪一年起,他还发达了,成了县城建筑企业腕儿级的人物,虽然还没有成为行业大鳄,资产也有数亿之多。尽管他已腰缠万贯,对我当年的相助倒是没有忘记,没事的时候,经常找我聊一聊,喝一气。有一次,他甚至提出来要赞助我一笔钱,让我出文集,只是让我婉言谢绝了。重修族谱,是我们彭氏一族的大好事,我想,如果找到他,让他掏点腰包,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我把这事一说出来,别人没吭声,七老爷却将脑袋摇成拨浪鼓。
七老爷说,他知道这个兴利。不仅知道,还知道他的先人在本族中有段不太光彩的历史。也不知是他的高祖还是曾祖,曾当过土匪,后来让官家活捉之后砍头了。这事在民国初年,一度成了我们彭氏一族最大的耻辱。民国十三年,族人创修族谱时,便果断决策,将他们这一支摈之于族谱之外,并且将其后人赶出了彭家宅。这个兴利之所以成了另一个县的人,正是因此。
七老爷这一说,我就没有再吭声。
没想到三叔开了腔,他说,咱们是不是得用现在的思维对待这件事啊?当年,兴利的祖上当土匪,那是大逆不道、辱没祖宗的事,但是,如果放到现在看,就应该是另一种结果了。那是农民起义,是革命行为,就像梁山泊里的好汉,都是英雄呢。
三叔毕竟是个官人,他的话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只是,大家再一想,又摇起了头,即便是我们不计较他祖上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他本人也未必会原谅我们当年将他们家扫地出门的仇怨。而且,据说,前几年,听说他发达了,彭家宅有几个年轻人奔他而去,好凭借同宗同族的关系在他公司觅点活干,却都让他坚决地拒绝了。现在重修族谱,找他拉赞助,尽管不是与虎谋皮,也很可能会碰一鼻子灰。
三叔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嘛,何况我们都是一个祖宗传下的血脉,我们可以找他做做工作,将他们这一支重新收入族谱,他未必不同意。
尽管七老爷还是有些微词,但是又不能说服大家来出资,也就只得点头同意了。大家便将此事安排给我,由我找那建筑老板做工作。当时手机已经普及,我根本没有回县城,通过手机就将这事搞定了。只是临了,他提出一个条件,要求以他的名义给族谱写一篇序。
能够在族谱中写序,非等闲人物是没有资格的,要么有一定的功名,要么德高望重,为族事做过贡献。撇除他们这一支不太光彩的历史不说,单是他本人,也不太有资格。他虽然有几个小钱,充其量也就是个土豪,而且天天吃喝嫖赌,名声很是狼籍,这样的人在族谱中写序,应该是件辱没祖宗的事情。但是,在金钱面前,就是英雄都会低头。终于,大家在无可奈何地叹息几声后,还是默认了。
有了资金支持,族谱修得非常顺利,只用了半年时间,一部厚厚的谱书就付梓印刷了。兴利家那一支重新补录了进来,由我代写的序也挂上他的名字,沗列在本族重要人物的一系列序之内。当然,三叔的目的也达到了,那位新来的县长一支,在一番寻根求源的考证之后,加进了我们的彭氏族谱中。而且,重修的族谱面世不久,堂弟兴明就得到了擢拔,成了县政府办公室的副主任。
上述事情都是十多年前发生的,现在,情况发生了些始料未及的变化,先是那个建筑老总兴利因为奸杀了自己的小三,惹出一场人命官司,判了个死缓,现在还在狱中服刑;那位进入我们族谱中的县长因贪腐而落马,吃了一粒枪子儿,我堂弟兴明也受到株连,不但官职给撸掉了,还差点进了局子。出了这事,对三叔的打击十分大,大病了一场,差点连命都交待了。现在,他虽然早就病愈,却心灰意冷,天天呆在家里闭门不出。
十多年没有回老家彭家宅,我发现村子还是过去的老样子,房子还是过去的旧房,石头墙、茅草顶、柴笆门,显得极是破败。偶尔有几家粉墙红砖的瓦房掺杂其中,却让那些旧房越发显出了破旧。村巷里非常静,不仅没有遇到一个人,甚至连条狗也没有看见。我正按着十五年前的记忆朝七老爷家走,忽然从旁边的小巷里跳出一个人,伸手将我拦下了,拿眼睛亮亮地盯向我说,你是兴凯哥吧?
我忙打量那人,是个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瘦巴巴的,耳朵上夹着一支香烟,手里还拿着一把捻成扇面状的扑克。我朝那小巷一看,原来小伙子正在那里打扑克,在不远处的一个碾台旁,还有几个汉子坐在那里,他们同样手里拿着扑克,正抬着眼望我。我没有认出是谁来,只好说,我是兴凯,你是谁?
那小伙子道,哥,你忘了?我是兴亮啊?
他一说兴亮,我就知道是谁了。他是七老爷的孙子。当年重修族谱时,他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半大小子,初中没考上就辍了学,也不肯出去打工,就在家里胡混。族人要重修族谱,他倒成了积极分子,天天跟在我和三叔的后面转,有什么跑腿的活儿支派他,他总是跑得屁颠屁颠。
我说,兴亮,你还好吧?
他眨着眼睛说,马马虎虎吧。
我正要问他现在都干些什么事时,他已抢先开了腔,兴凯哥,我知道你是为祖坟来的,对吗?
我说,是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说,我听老家伙说的呗。
我不知道他称呼的“老家伙”是谁,也没有打问,继续朝七老爷家走,他便上前一步,接过我给七老爷带的一箱子酒和一提茶叶,领着我去见七老爷。让我奇怪的是,他没有领着我朝记忆中的七老爷家方向走,而是南辕北辙地去了相反的方向。我不由开腔道,兴亮,你怎么带我朝这边走啊?
他边走边说,老家伙搬走了,现在住在老年房呢。
我在明白他称呼的“老家伙”是谁后,却还不知道老年房是什么样的房子,便不解地问道,老年房是什么房?
兴亮说,老年房就是老家伙们住的房子呗。
我说,七老爷原来的房子呢?
兴亮说,六叔成家了,就让六叔占了呗。
我想起来了,七老爷有六个儿子,当年重修族譜时,他的六儿子还没有成家。
同兴亮说着话,两人竟然走出了村子,举目一看,是一片乱石遍地的山野。山野中有一间破得不能再破的小草屋,孤伶伶地立在那里。看看别处,已经没有其他的房舍,我便在心里想,难道七老爷就住在这座小草屋里不成?转而一想,又觉得不可能,那座小草屋实在是无法住人的。正狐疑间,两人已经走到小草屋门外,就听兴亮冲着屋内喊,老家伙,还在屋里挺尸啊?快快起来,俺兴凯哥来了呢!
我十分惊诧,这个兴亮到底是怎么了?他不仅背后管他亲爷爷叫老家伙,竟然当着面也这么喊,而且还用了“挺尸”这样的字眼,对长辈也太不尊敬了。我不由皱起了眉头,用责备的目光看了他一眼。正想批评他几句,就见那小草屋的门打开了,从里面出来个满头白发、胡子长长的老汉。我知道他就是七老爷,却半天没有将他认出来。我记得十五年前重修族谱时,他已经接近七十岁,头发虽然花白了,可还没有老成现在的样子,甚至腰还挺得笔直,然而现在,他却显得极是老迈,看情形有一种活不多少时日的感觉。 七老爷不仅是族中硕果仅存的辈份最高的一位,也是位让人敬重的老人,他虽然只是个老农民,可读过许多书,特别是那些圣贤书,他读得最多,是我们家族中的头面人物,相当于族长这一角色。他不但率先提出来重修族谱,还是我们家族辉煌历史最热心的传播者、记录者、承继者,民国十三年创修的族谱,留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就是由他保存下来的。在重修族谱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同他促膝而谈,从他那里,我得知了许多从父亲口中无法得到的家族故事和家族人物,那些故事和人物,有许多写进了我的小说中。我对老人充满了尊敬,有一种忘年交的味道。
老人虽然变得老迈,耳朵和眼神还挺不错,他一眼就将我认了出来,颤巍巍地抢步上前,抓住了我的手,紧紧地握着说,兴凯,我就知道你会来,快,快进屋。说着抓着我的手,就将我牵进了那座小草屋。
小草屋实在太小太破了,我走进去一看,里面只有一张破床,还有一张破得发黑的饭桌,连转身的空间都没有,我只好坐在了床沿上。我刚在床沿上坐定,兴亮也跟着走了进来,但他马上又退了出去,对七老爷说,老家伙,兴凯哥我给你领来了,我走了。说着只将那提茶叶在屋里一放,提着那箱酒就走。我急忙说,兴亮,还有酒呢,这是我特地给七老爷的。
他却嘻嘻地笑着说,哥,这酒高级着呢,老家伙喝了可惜了,还是归俺吧。说着提在手里,大摇大摆地走了。
我惊得瞪大了眼,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又来望七老爷。七老爷原本一张笑纹灿灿的脸,悠地暗淡下来,叹口气说,家门不幸啊,出了这么个不孝子孙!
我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抬起眼时,就见七老爷已经张罗着给我沏茶了。十五年前重修族谱时,我与老人家就喜欢边喝大叶茶边聊天。我没有阻挡,任他忙活。一会儿,一壶茶就沏好了,他两手颤颤地给我倒上一碗说,兴凯,来,喝茶!
我忙接过,喝了一小口。
七老爷端起另一只碗,也喝了一小口,高兴地说,没想到,你会来得这么快。
我说,您不知道,我从小就想看看咱们家的祖坟地呢。
七老爷叹口气说,兴凯,在咱们彭家,就你还没有忘记咱们的祖先。这个世道啊,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啊。
想起刚才兴亮的所为,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喝着老人家泡的茶,半天之后我才开了腔,说,七老爷,您怎么住到这里来了啊?
七老爷叹口气说,你六叔成家了,老宅子让他占了,我就只好搬出来了。
我说,您这么大年纪,住在这里多不方便啊?
他说,不方便也得受活着啊,村里的老人,都这样呢。
我说,兴亮兄弟说的老年房,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房子啊?
七老爷说,是啊,人老了,就不值钱了,就被儿孙赶出门了,只有到这样的地方来了。
我说,可是,做子女的,应该孝敬老人,应该让老人住最好的房子才是啊?
七老爺摇着头,叹口气,说,现如今,谁还提孝敬老人这事啊?人老了狗都不如呢!老人说着不吭声了,昏黄的眼里有泪花在闪动。
十五年前重修族谱,以及同七老爷相识,我对我们家族的历史有了不少了解,他们靠的是勤劳种田和刻苦读书,才使家族一天天走向辉煌。在长达六百余年的历史中,不仅出过许多官员,也出过数以百计的孝贤之人。那些为官者,大都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造富一方,留下千古芳名;那些孝子与先贤们,孝敬双亲、友善乡邻,同样被世人所传诵,有不少人的事迹都写进了县志。在族谱中立传的先人也有数十名之多。可是,当历史到了现在,竟然礼坏乐崩,为官者,非腐即贪;为农者,不思进取;为商者,见利忘义;孝贤德淑之人,族中更是鲜见。
喝着大叶茶,我们都陷入沉思,许久之后,七老爷开了腔,兴凯,咱不提这些了。世道变了,咱就只好认了。快,喝足茶,咱看祖坟去。再不去,哪天下场大雨,这辈子怕就没有见着的机会了。
我点头说,嗯。我说着,将碗里的残茶喝干,道,七老爷,咱们走。
他同样将碗里的残茶喝干,站起来说,走!
我们祖孙二人出了小草屋,沿着一条疙疙瘩瘩的小路朝河边走去。
其实,一进彭家宅村,我就看到了那座大水库,原来白茫茫的泱泱大水,今年果然小了不少,离大坝远些的地方,库底几乎全都祼露出来,又现出当年的浅浅河道。河道弯弯,有些地方甚至断流。七老爷虽然已过八十,看上去老态龙钟,脚步还敏捷,特别是一提起先人创造的辉煌,他就分外有精神,他拄着拐杖一边走着,一边向我讲着先人们的事迹,不一会儿就来到水库边。终于要看到我们家的祖坟了,终于要见到先人长眠的地方了,我有些激动,心不由怦然而跳。
只是,当七老爷将我带到祖坟地所在的位置时,我有些失望,六十多年的水下岁月,这里早没有了墓地的痕迹,那些参天大树不见了踪影,那些高大的坟头全被河水夷为平地,只有那些墓碑无法被冲走,还残留在那儿,不过也都让浪涛给推倒了,有的还被拦腰折断,横七竖八地倒在那儿,有许多还半陷在污泥中。不过,从那些倒掉的墓碑上,还是能看出当年的规模和辉煌。
我大步走向一块距我最近的墓碑,蹲下身子仔细去看上面的碑文。
七老爷跟过来,对我说,这就是你曾祖父的碑,他是拔贡出身,官授九品。
他接着又指着另一块石碑说,这是你高祖的碑,他虽然没有功名,却是德高望重的乡绅,是乡饮大宾。
他一面给我讲解着,一面引着我在那些墓碑中走来走去,如数家珍地向我指点着、介绍着。我感慨地对七老爷说,当年,如果不修这座大水库该多好啊。
七老爷却没有认同我的话,他叹了口气说,若是没有这座大水库,文化大革命一来,这些坟可能早就给毁了。
七老爷说得有道理。文革时我虽然还小,但是,那时候发生的种种事情还是知道些的。我说,塞翁失马,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是啊。七老爷说,自从祖坟露出水来,我三天两头就过来看看。只是,每当看到这些墓碑东倒西歪地丢在这里,一下雨还会重新泡到水库中,我心里就不好受。 我说,七老爷,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七老爷抬眼望着河对面,对我说,你知道河那边王家的祖坟地是怎么处理的吗?
河对面王家的祖坟地,六十多年前也被大水淹在库底了。
我问七老爷,人家是怎么处理的?
七老爷说,三十年前,水库曾干过一回,人家王家在那时就把祖坟迁到了山里。
我在一怔的同时,明白了七老爷的话。七老爷的意思是趁着水还没有来,我们后人应该给这些祖坟搬迁。只是,当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我的心却沉了下来。当年重修族谱,每人拿十元钱,大家都不肯掏腰包,如果迁坟,动用的资金自然非是重修族谱可比的,六百余座坟,整体搬迁出库底,那可不是一个小工程,就我们家族现在的状况,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见七老爷一脸痛苦的样子,我只有无奈地叹了口气。半天之后,我安慰老人道,您已为家族尽力了,有些事,你不能办到,也是无可奈何啊!
七老爷说,是啊,我这把老骨头,还不知有几天活头,已经管不了许多了。
七老爷接着又说,可是,我不甘心啊。特别是看到咱们族里的人都一天不如一天,我心里难受啊。
我说,有些事,非是我们所左右的啊。
七老爷说,兴凯,你知道吗,河那边的王家,早些年破落了,吃喝嫖赌、吸大烟,只好跑来给咱们彭家扛活。可是,自从三十年前迁了坟,人家又兴旺发达起来了,这些年,单是大学生就出了二十多个,省里市里县里都有干部,可是咱们村呢,不但连个中专生都没有,还出了些小偷、贪官、流氓、地痞、骗子、杀人犯。俺寻思,为啥咱们彭家会变成这样呢?就是祖坟泡在水里坏了风水啊!
聽七老爷这么说,我怔住了。我是唯物论者,自然不信什么风水,但是对族人的堕落与衰败,也无法找到解释的理由。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叹了一口气。
离开祖坟地,我没有在七老爷家逗留就返回了县城。七老爷拄着拐杖,一直将我送到村口。我坐在一辆中巴车里,隔着窗子去望他,车走出老远了,还看见他站在路边目送着我,腊月里的冷风刮了过来,吹动他头上枯草样的白发。
到了沂水县城,我去看望了三叔。堂弟兴明的事情过去十多年了,虽然没有再得到提拔,公职还是保留着,三叔的精神好了许多,不过,看上去他苍老了不少,七十岁的人了,似乎比七老爷还显老迈。我没有告诉他祖坟地露出水底的事,也没有告诉他我的老家之行,更没有向他提及祖坟的搬迁,我知道他老人家已没有能力操扯了。我只同他聊了些家常,等到第二天天亮,告辞回蒙阴。
回到蒙阴家中的我,继续写我的小说。过了春节不久,小说终于杀青,交到了出版社。在下一部作品创作前,我有一段创作间歇期,一时没有什么事情可干,我忽然就想起露出库底的祖坟,我就决定再回老家一次,一是看看七老爷,二是看看那些祖坟。快过清明了,我想给祖先们燃几刀纸、烧几炷香,以示我这个后辈没有忘却他们。
应该感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用了两个多小时,我顺利地来到彭家宅老家。清明时节,天还是干旱,那水库里的水看上去越发少。我在村头下了车,举步朝七老爷住的那座小草屋走。穿过村巷,当我快要走近那座小草屋时,不由怔住了,我发现那小草屋竟然不见了,远远看去,只有一堆乱石头戳在那儿。我惊讶得不得了,才三个月的光景,小草屋怎么就塌了呢?屋塌了,七老爷到哪去住了?是否受到伤害?我正在心里划魂,看见不远处有个人在挖地,便急忙走过去打问。
那人打量我一眼道,你是他什么人?
我说,我和他是本家,管他叫七老爷
那人再次打量我一眼道,哦,你是兴凯。那年修族谱,我见过你呢。
我才知道,那人也是彭家宅的同宗之人,按辈份,我得叫他叔。
我说,叔,七老爷的小屋怎么塌了呢?
那本家叔叹息一声说,过了年正月里,咱们的祖坟让人盗了,咱们的谦祖,瑶祖,还有九世祖的墓给人挖了,骨头扔得满地都是。你七老爷受不了这个打击,自己去那里挖了个坑,喝了药死在坑里了。
我站在那里呆若木鸡。我瞪大眼睛,怎么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不知道是怎么离开那位本家叔的,又是怎么来到水库边的祖坟地的,当我站在那一片祼露出水面的残碑中时,我看到那儿果然隆起一座新坟,我知道,那是七老爷。我站在那里,久久没有动,眼中慢慢流下一串泪。许久之后,我才掏出带来的供品,摆在那儿准备祭奠。刚将带来的纸与香点燃,有人向我急匆匆地走来,远远地喊道,兴凯哥!
我认出来,是七老爷的孙子兴亮。想起这个不孝子孙,我没有说话。我想看看他找我干什么。他还是像年前见到我时那样一脸亢奋,走到我近前,热情地说,兴凯哥,你来了,怎么不回家呢?怎么直接到坟地里来的啊?
我冷冷地说,七老爷走了,我还回家干什么!
他说,老家伙死了,有我啊,咱兄弟得好好喝一气呢。
我还是冷冷地说,我不会喝酒!我说着,见那纸与香已烧得差不多了,掉头就走,他却上前一步拦住了我,道,兴凯哥,你是作家,见过世面,我有个物件你给看看成不成?
我一怔道,什么物件?
他转转眼珠,一脸神秘的样子说,老物。他说着就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打开袋子,从里面取出一只陶制的小壶,还有一个玉质的烟嘴递过来。我虽然对古物不太懂,但是我本能地知道,这些都是随葬品。我不由脱口叫道,这些东西你是哪来的?
他有些鬼祟地四下一望,压低了声音说,你别管是哪来的,你给看看值多少钱?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东西来自何处,心不由一颤,浑身似被一股透彻骨髓的寒气所袭击。我拿眼瞪着他,正要继续追问,但是,话还没有说出口,我又恐惧地闭上了嘴巴。我怕在我的追问下,他会将实情说出来,因为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半天之后,我做出的选择就是什么话也没有说,匆匆地走掉了。
责任编辑/乙然
我并没有在老家出生和长大。老家对于我来说,只能算是一种陌生的熟悉和遥远的亲切。不过,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对老家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和向往。关于我们彭氏家族的故事、关于那些繁衍了我们的祖先们,特别是那片规模巨大、长眠着先人的祖坟地,却早已通过父亲的口,深深地植入到我记忆的主板上。然而,我却永远没有机会看到这座墓园了。因为在我出生前,老家那地方修了一座大水库,将我们彭氏一族的墓园淹入其中去了。
十五年前,在我四十岁的时候,我曾来过老家一次。那也是我第一次来老家。记得那天我还没有走进村子,就朝父亲描述中的那片祖坟地方向望去,可是,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只看到一片浩荡的大水翻动着细密的波纹,白茫茫地横亘在那里。我不由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因此,当七老爷告诉我,说祖坟地从水中露了出来,尽管我手头正在写的小说还没有杀青,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将电脑关掉,准备赴老家去看看。
從我居住的蒙阴县城到老家所在的沂水县,约有八十公里,长途大巴跑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县城。在县城下车,我又马不停蹄地坐上了一辆支农中巴车。
中巴车在乡间公路上奔跑了半个多小时,我在彭家宅村头下了车。
现在的彭家宅已经不是当年的彭家宅了,那座大水库积蓄的水越来越多,早迫使族人进行了搬迁。一部分人移民到了别处,一部分人则由山下搬到了山上。已知天命的我,这是平生第二次来老家。此时,我的父母早已故去,老家也没有了近门近支,似乎血缘离我最近的,就是七老爷了。其实算一算,他和我也不算近支,已经出了五服。我之所以和七老爷熟识,是因为十五年前我曾参与过重修家谱的活动,并且在老家待过差不多一周的时间。
那一周,我就住在七老爷家。
当时,七老爷便是我们彭氏一族中辈份最高的一位,而且硕果仅存。重修家谱,也是他老人家率先提出来的。当然,尽管是他提出来的,真正操劳这件事情,并且主持将这件事情完成的人,还是我三叔。三叔是我亲叔,他和我父亲一样,从小就离开了老家,在沂水县城当干部,在他退休前,已经把官做到政协副主席的级别。他也是近些年我们彭氏一族中,将官做得最大的一位。
据七老爷说,起初,三叔对重修族谱并不太积极,七老爷曾经多次去县城找他,说人家邻村姓刘的已经重修族谱,说山后姓吴的也已修好,特别是河那边的王家,不仅重修了族谱,还建起一座祠堂,将祖宗的灵位请来,罗列其中,早晚供奉。我三叔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接这个茬。七老爷只好无奈地离去。后来三叔决定牵头重修族谱,是因为三叔的儿子兴明大学毕业,考上了县里的公务员,而县里正好调来一位新县长,这位新县长姓彭,据说,他的老家就是彭家宅,只是早在清朝末年搬到了另一个县。三叔得知消息,眼前唰的一亮的同时,决定挂帅出山,重修族谱。
三叔出山,就想到了当作家的我。因为谱牒这种东西是与文字分不开的,我这个作家就是摆弄文字的,如果我来上阵相帮,自然能助一臂之力。而那时候,我已调入县文化馆,不用天天坐班,而且手头正准备写一部有关家族历史的长篇小说,正愁生活积累不足,三叔的邀请,正中我下怀,我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于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了老家。
尽管由三叔挂帅,族谱修得却不顺利。一部族谱,虽然不能同乾隆爷修的《四库全书》比,却也有不少的困难摆在那里。我们彭氏族谱自民国十三年创修,到现在也有八九十年的光阴。在这八九十年里,家族又繁衍了多少人?这些人又经历了战争、瘟疫、匪患,死去的死去,出生的出生,迁移的迁移,调离的调离,你把他们统统收入谱中,还要做到不能混乱、不能缺遗,这就需要做许多工作。要有人力去走访、联络、调查、登记,还要有人力去编辑、核实、校对,最后付梓印刷。而做这些工作,前提条件就是一个字:钱。
民国十三年,先人创修族谱时,是将祖坟地里的几棵楸树卖掉,作为资金开始创修的,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一个家族已经没有了公共财产,自然也就拿不出这笔资金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向族人进行摊派集资。
重修彭氏族谱的第一个会议,就是资金筹备会。会罢,各支各系各门派来的代表们,就分头开始了筹资事宜。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集资,却遇到了强大的阻力。族人似乎对重修族谱并不抱过多的热情,对每人仅仅十元的集资款,也不想掏腰包,一个月过去了,竟然只集得两千元。两千元,连零头都不够,这一下,大家傻了眼。三叔见状,一时没有了主张,只是在那里摇头叹息。最着急的还是七老爷,这位族中辈份最高的长者,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自告奋勇,亲自登门,去各家各户进行动员、催促。然而,老人家差不多将嘴皮子磨破,连老脸都不要了,大家却不给他面子。七老爷无功而返。
三叔叹了口气,在抱怨了一番人心不古之后,准备打退堂鼓。这时候我站了起来,提到一个人。这个人也是我们彭氏家族的人,和我一个辈儿,叫兴利。他是民国时候从彭家宅迁走的,现在与我同住蒙阴县,眼下是位有名的建筑企业老总。我同他认识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小包工头,在县城觅些鸡窝兔舍之类的小活儿。一天,他不知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我的老家是沂水县的彭家宅,与他还是一个辈份的兄弟,就提着一只鸡找到我那里,同我攀起了亲,要我给他觅些活儿干。我一介文人,足不出户,算是个书呆子,自然无法给他觅到活儿。不过,我有几个文朋诗友还是有些路子的,我就求他们帮忙,还真给他找了些活儿。他竟然在县城生存下来。不知从哪一年起,他还发达了,成了县城建筑企业腕儿级的人物,虽然还没有成为行业大鳄,资产也有数亿之多。尽管他已腰缠万贯,对我当年的相助倒是没有忘记,没事的时候,经常找我聊一聊,喝一气。有一次,他甚至提出来要赞助我一笔钱,让我出文集,只是让我婉言谢绝了。重修族谱,是我们彭氏一族的大好事,我想,如果找到他,让他掏点腰包,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我把这事一说出来,别人没吭声,七老爷却将脑袋摇成拨浪鼓。
七老爷说,他知道这个兴利。不仅知道,还知道他的先人在本族中有段不太光彩的历史。也不知是他的高祖还是曾祖,曾当过土匪,后来让官家活捉之后砍头了。这事在民国初年,一度成了我们彭氏一族最大的耻辱。民国十三年,族人创修族谱时,便果断决策,将他们这一支摈之于族谱之外,并且将其后人赶出了彭家宅。这个兴利之所以成了另一个县的人,正是因此。
七老爷这一说,我就没有再吭声。
没想到三叔开了腔,他说,咱们是不是得用现在的思维对待这件事啊?当年,兴利的祖上当土匪,那是大逆不道、辱没祖宗的事,但是,如果放到现在看,就应该是另一种结果了。那是农民起义,是革命行为,就像梁山泊里的好汉,都是英雄呢。
三叔毕竟是个官人,他的话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只是,大家再一想,又摇起了头,即便是我们不计较他祖上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他本人也未必会原谅我们当年将他们家扫地出门的仇怨。而且,据说,前几年,听说他发达了,彭家宅有几个年轻人奔他而去,好凭借同宗同族的关系在他公司觅点活干,却都让他坚决地拒绝了。现在重修族谱,找他拉赞助,尽管不是与虎谋皮,也很可能会碰一鼻子灰。
三叔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嘛,何况我们都是一个祖宗传下的血脉,我们可以找他做做工作,将他们这一支重新收入族谱,他未必不同意。
尽管七老爷还是有些微词,但是又不能说服大家来出资,也就只得点头同意了。大家便将此事安排给我,由我找那建筑老板做工作。当时手机已经普及,我根本没有回县城,通过手机就将这事搞定了。只是临了,他提出一个条件,要求以他的名义给族谱写一篇序。
能够在族谱中写序,非等闲人物是没有资格的,要么有一定的功名,要么德高望重,为族事做过贡献。撇除他们这一支不太光彩的历史不说,单是他本人,也不太有资格。他虽然有几个小钱,充其量也就是个土豪,而且天天吃喝嫖赌,名声很是狼籍,这样的人在族谱中写序,应该是件辱没祖宗的事情。但是,在金钱面前,就是英雄都会低头。终于,大家在无可奈何地叹息几声后,还是默认了。
有了资金支持,族谱修得非常顺利,只用了半年时间,一部厚厚的谱书就付梓印刷了。兴利家那一支重新补录了进来,由我代写的序也挂上他的名字,沗列在本族重要人物的一系列序之内。当然,三叔的目的也达到了,那位新来的县长一支,在一番寻根求源的考证之后,加进了我们的彭氏族谱中。而且,重修的族谱面世不久,堂弟兴明就得到了擢拔,成了县政府办公室的副主任。
上述事情都是十多年前发生的,现在,情况发生了些始料未及的变化,先是那个建筑老总兴利因为奸杀了自己的小三,惹出一场人命官司,判了个死缓,现在还在狱中服刑;那位进入我们族谱中的县长因贪腐而落马,吃了一粒枪子儿,我堂弟兴明也受到株连,不但官职给撸掉了,还差点进了局子。出了这事,对三叔的打击十分大,大病了一场,差点连命都交待了。现在,他虽然早就病愈,却心灰意冷,天天呆在家里闭门不出。
十多年没有回老家彭家宅,我发现村子还是过去的老样子,房子还是过去的旧房,石头墙、茅草顶、柴笆门,显得极是破败。偶尔有几家粉墙红砖的瓦房掺杂其中,却让那些旧房越发显出了破旧。村巷里非常静,不仅没有遇到一个人,甚至连条狗也没有看见。我正按着十五年前的记忆朝七老爷家走,忽然从旁边的小巷里跳出一个人,伸手将我拦下了,拿眼睛亮亮地盯向我说,你是兴凯哥吧?
我忙打量那人,是个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瘦巴巴的,耳朵上夹着一支香烟,手里还拿着一把捻成扇面状的扑克。我朝那小巷一看,原来小伙子正在那里打扑克,在不远处的一个碾台旁,还有几个汉子坐在那里,他们同样手里拿着扑克,正抬着眼望我。我没有认出是谁来,只好说,我是兴凯,你是谁?
那小伙子道,哥,你忘了?我是兴亮啊?
他一说兴亮,我就知道是谁了。他是七老爷的孙子。当年重修族谱时,他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半大小子,初中没考上就辍了学,也不肯出去打工,就在家里胡混。族人要重修族谱,他倒成了积极分子,天天跟在我和三叔的后面转,有什么跑腿的活儿支派他,他总是跑得屁颠屁颠。
我说,兴亮,你还好吧?
他眨着眼睛说,马马虎虎吧。
我正要问他现在都干些什么事时,他已抢先开了腔,兴凯哥,我知道你是为祖坟来的,对吗?
我说,是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说,我听老家伙说的呗。
我不知道他称呼的“老家伙”是谁,也没有打问,继续朝七老爷家走,他便上前一步,接过我给七老爷带的一箱子酒和一提茶叶,领着我去见七老爷。让我奇怪的是,他没有领着我朝记忆中的七老爷家方向走,而是南辕北辙地去了相反的方向。我不由开腔道,兴亮,你怎么带我朝这边走啊?
他边走边说,老家伙搬走了,现在住在老年房呢。
我在明白他称呼的“老家伙”是谁后,却还不知道老年房是什么样的房子,便不解地问道,老年房是什么房?
兴亮说,老年房就是老家伙们住的房子呗。
我说,七老爷原来的房子呢?
兴亮说,六叔成家了,就让六叔占了呗。
我想起来了,七老爷有六个儿子,当年重修族譜时,他的六儿子还没有成家。
同兴亮说着话,两人竟然走出了村子,举目一看,是一片乱石遍地的山野。山野中有一间破得不能再破的小草屋,孤伶伶地立在那里。看看别处,已经没有其他的房舍,我便在心里想,难道七老爷就住在这座小草屋里不成?转而一想,又觉得不可能,那座小草屋实在是无法住人的。正狐疑间,两人已经走到小草屋门外,就听兴亮冲着屋内喊,老家伙,还在屋里挺尸啊?快快起来,俺兴凯哥来了呢!
我十分惊诧,这个兴亮到底是怎么了?他不仅背后管他亲爷爷叫老家伙,竟然当着面也这么喊,而且还用了“挺尸”这样的字眼,对长辈也太不尊敬了。我不由皱起了眉头,用责备的目光看了他一眼。正想批评他几句,就见那小草屋的门打开了,从里面出来个满头白发、胡子长长的老汉。我知道他就是七老爷,却半天没有将他认出来。我记得十五年前重修族谱时,他已经接近七十岁,头发虽然花白了,可还没有老成现在的样子,甚至腰还挺得笔直,然而现在,他却显得极是老迈,看情形有一种活不多少时日的感觉。 七老爷不仅是族中硕果仅存的辈份最高的一位,也是位让人敬重的老人,他虽然只是个老农民,可读过许多书,特别是那些圣贤书,他读得最多,是我们家族中的头面人物,相当于族长这一角色。他不但率先提出来重修族谱,还是我们家族辉煌历史最热心的传播者、记录者、承继者,民国十三年创修的族谱,留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就是由他保存下来的。在重修族谱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同他促膝而谈,从他那里,我得知了许多从父亲口中无法得到的家族故事和家族人物,那些故事和人物,有许多写进了我的小说中。我对老人充满了尊敬,有一种忘年交的味道。
老人虽然变得老迈,耳朵和眼神还挺不错,他一眼就将我认了出来,颤巍巍地抢步上前,抓住了我的手,紧紧地握着说,兴凯,我就知道你会来,快,快进屋。说着抓着我的手,就将我牵进了那座小草屋。
小草屋实在太小太破了,我走进去一看,里面只有一张破床,还有一张破得发黑的饭桌,连转身的空间都没有,我只好坐在了床沿上。我刚在床沿上坐定,兴亮也跟着走了进来,但他马上又退了出去,对七老爷说,老家伙,兴凯哥我给你领来了,我走了。说着只将那提茶叶在屋里一放,提着那箱酒就走。我急忙说,兴亮,还有酒呢,这是我特地给七老爷的。
他却嘻嘻地笑着说,哥,这酒高级着呢,老家伙喝了可惜了,还是归俺吧。说着提在手里,大摇大摆地走了。
我惊得瞪大了眼,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又来望七老爷。七老爷原本一张笑纹灿灿的脸,悠地暗淡下来,叹口气说,家门不幸啊,出了这么个不孝子孙!
我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抬起眼时,就见七老爷已经张罗着给我沏茶了。十五年前重修族谱时,我与老人家就喜欢边喝大叶茶边聊天。我没有阻挡,任他忙活。一会儿,一壶茶就沏好了,他两手颤颤地给我倒上一碗说,兴凯,来,喝茶!
我忙接过,喝了一小口。
七老爷端起另一只碗,也喝了一小口,高兴地说,没想到,你会来得这么快。
我说,您不知道,我从小就想看看咱们家的祖坟地呢。
七老爷叹口气说,兴凯,在咱们彭家,就你还没有忘记咱们的祖先。这个世道啊,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啊。
想起刚才兴亮的所为,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喝着老人家泡的茶,半天之后我才开了腔,说,七老爷,您怎么住到这里来了啊?
七老爷叹口气说,你六叔成家了,老宅子让他占了,我就只好搬出来了。
我说,您这么大年纪,住在这里多不方便啊?
他说,不方便也得受活着啊,村里的老人,都这样呢。
我说,兴亮兄弟说的老年房,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房子啊?
七老爷说,是啊,人老了,就不值钱了,就被儿孙赶出门了,只有到这样的地方来了。
我说,可是,做子女的,应该孝敬老人,应该让老人住最好的房子才是啊?
七老爺摇着头,叹口气,说,现如今,谁还提孝敬老人这事啊?人老了狗都不如呢!老人说着不吭声了,昏黄的眼里有泪花在闪动。
十五年前重修族谱,以及同七老爷相识,我对我们家族的历史有了不少了解,他们靠的是勤劳种田和刻苦读书,才使家族一天天走向辉煌。在长达六百余年的历史中,不仅出过许多官员,也出过数以百计的孝贤之人。那些为官者,大都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造富一方,留下千古芳名;那些孝子与先贤们,孝敬双亲、友善乡邻,同样被世人所传诵,有不少人的事迹都写进了县志。在族谱中立传的先人也有数十名之多。可是,当历史到了现在,竟然礼坏乐崩,为官者,非腐即贪;为农者,不思进取;为商者,见利忘义;孝贤德淑之人,族中更是鲜见。
喝着大叶茶,我们都陷入沉思,许久之后,七老爷开了腔,兴凯,咱不提这些了。世道变了,咱就只好认了。快,喝足茶,咱看祖坟去。再不去,哪天下场大雨,这辈子怕就没有见着的机会了。
我点头说,嗯。我说着,将碗里的残茶喝干,道,七老爷,咱们走。
他同样将碗里的残茶喝干,站起来说,走!
我们祖孙二人出了小草屋,沿着一条疙疙瘩瘩的小路朝河边走去。
其实,一进彭家宅村,我就看到了那座大水库,原来白茫茫的泱泱大水,今年果然小了不少,离大坝远些的地方,库底几乎全都祼露出来,又现出当年的浅浅河道。河道弯弯,有些地方甚至断流。七老爷虽然已过八十,看上去老态龙钟,脚步还敏捷,特别是一提起先人创造的辉煌,他就分外有精神,他拄着拐杖一边走着,一边向我讲着先人们的事迹,不一会儿就来到水库边。终于要看到我们家的祖坟了,终于要见到先人长眠的地方了,我有些激动,心不由怦然而跳。
只是,当七老爷将我带到祖坟地所在的位置时,我有些失望,六十多年的水下岁月,这里早没有了墓地的痕迹,那些参天大树不见了踪影,那些高大的坟头全被河水夷为平地,只有那些墓碑无法被冲走,还残留在那儿,不过也都让浪涛给推倒了,有的还被拦腰折断,横七竖八地倒在那儿,有许多还半陷在污泥中。不过,从那些倒掉的墓碑上,还是能看出当年的规模和辉煌。
我大步走向一块距我最近的墓碑,蹲下身子仔细去看上面的碑文。
七老爷跟过来,对我说,这就是你曾祖父的碑,他是拔贡出身,官授九品。
他接着又指着另一块石碑说,这是你高祖的碑,他虽然没有功名,却是德高望重的乡绅,是乡饮大宾。
他一面给我讲解着,一面引着我在那些墓碑中走来走去,如数家珍地向我指点着、介绍着。我感慨地对七老爷说,当年,如果不修这座大水库该多好啊。
七老爷却没有认同我的话,他叹了口气说,若是没有这座大水库,文化大革命一来,这些坟可能早就给毁了。
七老爷说得有道理。文革时我虽然还小,但是,那时候发生的种种事情还是知道些的。我说,塞翁失马,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是啊。七老爷说,自从祖坟露出水来,我三天两头就过来看看。只是,每当看到这些墓碑东倒西歪地丢在这里,一下雨还会重新泡到水库中,我心里就不好受。 我说,七老爷,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七老爷抬眼望着河对面,对我说,你知道河那边王家的祖坟地是怎么处理的吗?
河对面王家的祖坟地,六十多年前也被大水淹在库底了。
我问七老爷,人家是怎么处理的?
七老爷说,三十年前,水库曾干过一回,人家王家在那时就把祖坟迁到了山里。
我在一怔的同时,明白了七老爷的话。七老爷的意思是趁着水还没有来,我们后人应该给这些祖坟搬迁。只是,当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我的心却沉了下来。当年重修族谱,每人拿十元钱,大家都不肯掏腰包,如果迁坟,动用的资金自然非是重修族谱可比的,六百余座坟,整体搬迁出库底,那可不是一个小工程,就我们家族现在的状况,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见七老爷一脸痛苦的样子,我只有无奈地叹了口气。半天之后,我安慰老人道,您已为家族尽力了,有些事,你不能办到,也是无可奈何啊!
七老爷说,是啊,我这把老骨头,还不知有几天活头,已经管不了许多了。
七老爷接着又说,可是,我不甘心啊。特别是看到咱们族里的人都一天不如一天,我心里难受啊。
我说,有些事,非是我们所左右的啊。
七老爷说,兴凯,你知道吗,河那边的王家,早些年破落了,吃喝嫖赌、吸大烟,只好跑来给咱们彭家扛活。可是,自从三十年前迁了坟,人家又兴旺发达起来了,这些年,单是大学生就出了二十多个,省里市里县里都有干部,可是咱们村呢,不但连个中专生都没有,还出了些小偷、贪官、流氓、地痞、骗子、杀人犯。俺寻思,为啥咱们彭家会变成这样呢?就是祖坟泡在水里坏了风水啊!
聽七老爷这么说,我怔住了。我是唯物论者,自然不信什么风水,但是对族人的堕落与衰败,也无法找到解释的理由。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叹了一口气。
离开祖坟地,我没有在七老爷家逗留就返回了县城。七老爷拄着拐杖,一直将我送到村口。我坐在一辆中巴车里,隔着窗子去望他,车走出老远了,还看见他站在路边目送着我,腊月里的冷风刮了过来,吹动他头上枯草样的白发。
到了沂水县城,我去看望了三叔。堂弟兴明的事情过去十多年了,虽然没有再得到提拔,公职还是保留着,三叔的精神好了许多,不过,看上去他苍老了不少,七十岁的人了,似乎比七老爷还显老迈。我没有告诉他祖坟地露出水底的事,也没有告诉他我的老家之行,更没有向他提及祖坟的搬迁,我知道他老人家已没有能力操扯了。我只同他聊了些家常,等到第二天天亮,告辞回蒙阴。
回到蒙阴家中的我,继续写我的小说。过了春节不久,小说终于杀青,交到了出版社。在下一部作品创作前,我有一段创作间歇期,一时没有什么事情可干,我忽然就想起露出库底的祖坟,我就决定再回老家一次,一是看看七老爷,二是看看那些祖坟。快过清明了,我想给祖先们燃几刀纸、烧几炷香,以示我这个后辈没有忘却他们。
应该感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用了两个多小时,我顺利地来到彭家宅老家。清明时节,天还是干旱,那水库里的水看上去越发少。我在村头下了车,举步朝七老爷住的那座小草屋走。穿过村巷,当我快要走近那座小草屋时,不由怔住了,我发现那小草屋竟然不见了,远远看去,只有一堆乱石头戳在那儿。我惊讶得不得了,才三个月的光景,小草屋怎么就塌了呢?屋塌了,七老爷到哪去住了?是否受到伤害?我正在心里划魂,看见不远处有个人在挖地,便急忙走过去打问。
那人打量我一眼道,你是他什么人?
我说,我和他是本家,管他叫七老爷
那人再次打量我一眼道,哦,你是兴凯。那年修族谱,我见过你呢。
我才知道,那人也是彭家宅的同宗之人,按辈份,我得叫他叔。
我说,叔,七老爷的小屋怎么塌了呢?
那本家叔叹息一声说,过了年正月里,咱们的祖坟让人盗了,咱们的谦祖,瑶祖,还有九世祖的墓给人挖了,骨头扔得满地都是。你七老爷受不了这个打击,自己去那里挖了个坑,喝了药死在坑里了。
我站在那里呆若木鸡。我瞪大眼睛,怎么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不知道是怎么离开那位本家叔的,又是怎么来到水库边的祖坟地的,当我站在那一片祼露出水面的残碑中时,我看到那儿果然隆起一座新坟,我知道,那是七老爷。我站在那里,久久没有动,眼中慢慢流下一串泪。许久之后,我才掏出带来的供品,摆在那儿准备祭奠。刚将带来的纸与香点燃,有人向我急匆匆地走来,远远地喊道,兴凯哥!
我认出来,是七老爷的孙子兴亮。想起这个不孝子孙,我没有说话。我想看看他找我干什么。他还是像年前见到我时那样一脸亢奋,走到我近前,热情地说,兴凯哥,你来了,怎么不回家呢?怎么直接到坟地里来的啊?
我冷冷地说,七老爷走了,我还回家干什么!
他说,老家伙死了,有我啊,咱兄弟得好好喝一气呢。
我还是冷冷地说,我不会喝酒!我说着,见那纸与香已烧得差不多了,掉头就走,他却上前一步拦住了我,道,兴凯哥,你是作家,见过世面,我有个物件你给看看成不成?
我一怔道,什么物件?
他转转眼珠,一脸神秘的样子说,老物。他说着就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打开袋子,从里面取出一只陶制的小壶,还有一个玉质的烟嘴递过来。我虽然对古物不太懂,但是我本能地知道,这些都是随葬品。我不由脱口叫道,这些东西你是哪来的?
他有些鬼祟地四下一望,压低了声音说,你别管是哪来的,你给看看值多少钱?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东西来自何处,心不由一颤,浑身似被一股透彻骨髓的寒气所袭击。我拿眼瞪着他,正要继续追问,但是,话还没有说出口,我又恐惧地闭上了嘴巴。我怕在我的追问下,他会将实情说出来,因为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半天之后,我做出的选择就是什么话也没有说,匆匆地走掉了。
责任编辑/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