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资料在语文教学的使用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对于部分教师来说,要么是被动的,要么是目的单一的。在走上教学岗位后,笔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发现使用影视资料,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和心得。
首先,影视资料是实现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情感价值观目标往往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往往方法不够丰富,很多情况下我们流于形式,叫学生谈的时候,经常是一些假大空的一些情感,而不是真心、从学生心底流出来的东西。记得上《背影》这篇课文时,父子之情在这篇文章表现特别浓,要让学生体会这点,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很多都不屑,甚至有学生在别人发言之时笑出来,这是教学失败的体现。后来我用多媒体给他们播放了影视资料——《于丹讲〈论语〉之孝道》,不仅体会父子之情,而且拓展到对孝的理解,把传统思想“孝道”上升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上去,看完后学生谈论时不再肤浅,不再老谈别人,而是更多反思自己的行为,体会父母的行为。甚至后来写作文时,经常有学生引用里面的内容,我知道这节课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里去了。
其次,语文文本毕竟是文字的形式,由于时空的限制,有些声、色、形等方面的东西无法直接的感受,影视资料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比如上《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简单的文本对学生一点具体的感觉都没有,苏州园林的别致,幽雅;故宫的大气,磅礴。这些学生不可能感受到。这时影视资料就很好解决这个问题。还记得上《云南的歌会》,如果光讲文本,太枯燥,最多让学生唱几句民歌感受一下她的风韵,但要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民歌艺术这一教学目标可能实现不了,更不要说让他们喜爱了。那么老电影《刘三姐》可以派上用场。看惯大片的学生津津有味的看着声色之美交织的画面与情节,非常认真陶醉。这既让学生对传统艺术有直观感受,也扩大他们的审美视野。有同学说,我从不知民歌居然这样美。
《隆中对》是篇较为枯燥的文章,对于一个普通老师,也是篇較为难上的课文。上起来,学生兴趣不大,效果不太好。如果是名家来讲,效果会不会不一样呢?《易中天品三国之隆中对》是最恰当的资料。首先易中天老师他的高瞻远瞩,讲《隆中对》特别轻松,能深入浅出。其次他丰富活泼幽默的语言让学生轻松愉悦。还有他的旁征博引,独特解读,时刻吸引着学生,引发他们极大的兴趣。我想,用名家的解读在这里不失为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有人可能会说,老师可以先看,再模仿易中天老师来讲课。其实也行,不过易中天老师的幽默语言不太好模仿,另外三国战图不太好画,还有,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大家风采,也是对学生学习途径的引导。所以,影视资料可以直接作为讲课方式。
利用名家的讲座,还可以为学生总结内容。在初三年级,随着诗歌的学习和积累,老师有必要给学生总结一些诗歌种类的特点,一般的老师在这方面不一定有足够的功底,于是借助名家的现有资源无疑是最好的。如我想给学生总结“离别”一类题材的诗歌的特点时,采用莫砺锋教授的《诗歌唐朝之》的视频资料。名家的讲解有条理,有概括性,令学生受益颇多。
恰当使用影视资源,会收到许多教学效果,除了以上的具体的经验外,我还经常有一些感动。记得在看完《于丹讲〈论语〉之孝道》时,有同学在一旁落泪。有同学谈到:“孝顺、孝敬”,“顺”者为孝;“敬”者为孝。处于判逆期的中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着实很难得。再比如在看《刘三姐》时,有同学在评价民歌之美时说到:民歌之所以美,不仅在其曲调上,更在于那样的山水之中有那样的淳朴之人,唱出真情实感,才会有天籁之音。我觉得这讲得非常有独到这处。是啊!现在舞台上的民歌那么多,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背景、歌手、音色已不是原生态了,没有那种纯美之音。我觉得如果不是这样的影视资料,学生恐怕领悟不到这样的美和这样的美学道理吧!
当然使用影视资料还有一些注意的事项,第一,选材很重要,因为使用哪段资料,都有明确目标,教师首先就要预测会有什么效果,再进行筛选,如果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不如不用。第二,看影视资料,不代表老师可以不备课,相反,需要花更多时间去准备。要查找资料,教师要预览资料,这都可能花很多精力和时间,还有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认知。第三,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这种方式,使用频率不可太大,因为这种方式是需要较多时间的,怎么使用完全是个巧字,需要教师自己体会和把握。还有问题就不再赘述。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总结,只是本人拙见。相信有更多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经验。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首先,影视资料是实现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情感价值观目标往往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往往方法不够丰富,很多情况下我们流于形式,叫学生谈的时候,经常是一些假大空的一些情感,而不是真心、从学生心底流出来的东西。记得上《背影》这篇课文时,父子之情在这篇文章表现特别浓,要让学生体会这点,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很多都不屑,甚至有学生在别人发言之时笑出来,这是教学失败的体现。后来我用多媒体给他们播放了影视资料——《于丹讲〈论语〉之孝道》,不仅体会父子之情,而且拓展到对孝的理解,把传统思想“孝道”上升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上去,看完后学生谈论时不再肤浅,不再老谈别人,而是更多反思自己的行为,体会父母的行为。甚至后来写作文时,经常有学生引用里面的内容,我知道这节课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里去了。
其次,语文文本毕竟是文字的形式,由于时空的限制,有些声、色、形等方面的东西无法直接的感受,影视资料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比如上《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简单的文本对学生一点具体的感觉都没有,苏州园林的别致,幽雅;故宫的大气,磅礴。这些学生不可能感受到。这时影视资料就很好解决这个问题。还记得上《云南的歌会》,如果光讲文本,太枯燥,最多让学生唱几句民歌感受一下她的风韵,但要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民歌艺术这一教学目标可能实现不了,更不要说让他们喜爱了。那么老电影《刘三姐》可以派上用场。看惯大片的学生津津有味的看着声色之美交织的画面与情节,非常认真陶醉。这既让学生对传统艺术有直观感受,也扩大他们的审美视野。有同学说,我从不知民歌居然这样美。
《隆中对》是篇较为枯燥的文章,对于一个普通老师,也是篇較为难上的课文。上起来,学生兴趣不大,效果不太好。如果是名家来讲,效果会不会不一样呢?《易中天品三国之隆中对》是最恰当的资料。首先易中天老师他的高瞻远瞩,讲《隆中对》特别轻松,能深入浅出。其次他丰富活泼幽默的语言让学生轻松愉悦。还有他的旁征博引,独特解读,时刻吸引着学生,引发他们极大的兴趣。我想,用名家的解读在这里不失为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有人可能会说,老师可以先看,再模仿易中天老师来讲课。其实也行,不过易中天老师的幽默语言不太好模仿,另外三国战图不太好画,还有,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大家风采,也是对学生学习途径的引导。所以,影视资料可以直接作为讲课方式。
利用名家的讲座,还可以为学生总结内容。在初三年级,随着诗歌的学习和积累,老师有必要给学生总结一些诗歌种类的特点,一般的老师在这方面不一定有足够的功底,于是借助名家的现有资源无疑是最好的。如我想给学生总结“离别”一类题材的诗歌的特点时,采用莫砺锋教授的《诗歌唐朝之》的视频资料。名家的讲解有条理,有概括性,令学生受益颇多。
恰当使用影视资源,会收到许多教学效果,除了以上的具体的经验外,我还经常有一些感动。记得在看完《于丹讲〈论语〉之孝道》时,有同学在一旁落泪。有同学谈到:“孝顺、孝敬”,“顺”者为孝;“敬”者为孝。处于判逆期的中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着实很难得。再比如在看《刘三姐》时,有同学在评价民歌之美时说到:民歌之所以美,不仅在其曲调上,更在于那样的山水之中有那样的淳朴之人,唱出真情实感,才会有天籁之音。我觉得这讲得非常有独到这处。是啊!现在舞台上的民歌那么多,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背景、歌手、音色已不是原生态了,没有那种纯美之音。我觉得如果不是这样的影视资料,学生恐怕领悟不到这样的美和这样的美学道理吧!
当然使用影视资料还有一些注意的事项,第一,选材很重要,因为使用哪段资料,都有明确目标,教师首先就要预测会有什么效果,再进行筛选,如果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不如不用。第二,看影视资料,不代表老师可以不备课,相反,需要花更多时间去准备。要查找资料,教师要预览资料,这都可能花很多精力和时间,还有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认知。第三,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这种方式,使用频率不可太大,因为这种方式是需要较多时间的,怎么使用完全是个巧字,需要教师自己体会和把握。还有问题就不再赘述。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总结,只是本人拙见。相信有更多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经验。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