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运用钻石理论框架,对影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钻石理论 农业 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钻石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通过分析美国、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的上百种产业后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取决于4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此外,机会和政府在促进产业发展中也起着辅助作用。这6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体系。
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并没有出现当初所担心的冲击和动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2424.4亿元,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314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农产品出口品种由过去的900多种发展到1300多种,市场扩大到209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尽管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增长较快,但农产品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份额则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且土地和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农业整体上国际竞争力较弱。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钻石理论”出发,提出了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思路。
二、影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分析
1.要素条件分析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从初级生产要素看,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由于人口众多,使淡水、耕地、草地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8%、32%、24%,且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质退化、酸雨盐碱化、固体污染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从高级生产要素看,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发展战略,使投入农业的资金严重短缺,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交通、电力、信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质量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人力资本的供给也严重不足。据统计,在目前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者占9.15%,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4.49%,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4.9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9.15%,大专文化程度者占1.4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年,而发达国家在12年以上,农业人力素质较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虽然有众多的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高科技园等,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但因农业研究与开发的市场性差,使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与生产使用之间相互脱节,不能有效达成技术供求的均衡,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因科技含量低、品质差遭受技术壁垒的限制。
2.国内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力水平也随之提升,低档的初级农产品需求弹性趋于下降,对农产品的消费正逐步倾向于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然而,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较小、农村居民及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缓慢,对优质农产品的消费出现了“钱多者不消费、钱少者消费不起”的双重错位现象,在不同的收入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消费断层。同时,由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畅,增加了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成本。另外,企业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宣传不够,使消费者对这些高档农产品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再加上市场上一些不法商贩弄虚作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使消费者对其质量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拒绝购买。根据“钻石”理论,挑剔的客户将会加速企业间的竞争,刺激企业不断改进、升级产品,由于我国高档、优质农产品市场消费落后,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因此,未能对农产品高精深加工形成强大的创新压力,产业升级较慢。
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分析
农业上游产业(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物资产业)以及下游产业(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加工)都是农产品的支持性产业。然而,我国农用生产资料市场不够发达,供应商之间缺乏有效竞争,不能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还时常发生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现象。而农产品加工业在技术、规模、资金、营销等方面都缺乏竞争力,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规模小、加工档次低、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销售受农村中介购销组织规模的影响,获取和掌握信息的渠道有限,运输设备和运输技术都相对落后,同时,由于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交通不便,增加了其物流成本。而承担着七成以上农产品流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差、装备水平低、经营秩序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加重了市场参与者的负担。农业与相关联产业之间的分割使其享受不到相关联产业内相互合作的“提升效应”以及产业集群产生的效应,不利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分析
首先,我国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缺乏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劳动效益。据统计,我国每个农户耕地仅为0.55公顷,这种超小规模格局使得农户家庭在进行生产要素配置时倾向于以活劳动替代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投入,造成活劳动相对于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过剩,导致劳动力的生产弹性系数为负值,劳动力的廉价优势成为成本构成不合理的劣势。而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的每个家庭或农场却拥有数十或上百公顷,这就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无法同美国、加拿大、欧盟等耕地资源丰富并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的国家和地区相抗衡。其次,分散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全国仅有4000万农户参加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占全国农户的22.6%,而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农场主和农业企业参加合作社的比率在80%以上。大部分农户只能单枪匹马地进入市场,但由于他们势单力薄,无力抵御因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且往往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导致利益流失。最后,农户分散经营普遍缺乏长远发展战略,他们只考虑短期利益,缺乏对市场长远发展的预测和长远竞争优势的投资,在生产决策上彼此模仿,结果造成产品雷同,市场价格大起大落,难以持续和谐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运用“钻石理论”分析发现,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各关键因素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竞争优势,各要素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某些要素优势被其他要素劣势抵消,没有形成各要素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运动。因此,要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从“钻石理论”的内层和外层同时入手,使各要素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构建起我国农业发展的“钻石”体系。
1.不断改进生产要素条件
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都是公共物品,因此,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方面要切实加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环境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基础教育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改善环境质量。其次,高级生产要素是促进农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因此,让农民获得必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增加知识积累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为此,既要求政府加大农业教育培训的投资,扩展农业教育投资的渠道,提高供给能力;同时也要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资格准入制度和绿色证书制度,强化农业从业者对农业生产经营技能的主动需求,形成“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相结合的农业人力资本积累机制,有效增加农业人力资本存量,最终不断提高农业人力素质。另外,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挖掘内需,以高质量农产品的内需市场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影响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要以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疫标准为参照,建立国内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质量、安全标准,以激励生产者引入新良种、新技术、新的管理和营销观念,提高产品质量和形象。要加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使国民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以此提高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通过高质量需求的扩大和结构升级,带动生产者和加工企业调整农产品结构,通过技术创新,着重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出口前景好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3.努力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为农业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物资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使其为农业发展提供质量更好、价格更优的种子、化肥等上游产品;同时,要建立先进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以先进的种苗、生物技术、实验示范手段来支持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作为农业调整的一个主要方面,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重点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骨干、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网络体系;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在搞活国有流通渠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民组织。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同业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成本、流通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微观主体
依靠政府补贴和保护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必然依靠竞争主体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练就内功,增长其内在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业需借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来构建竞争主体。为此,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培育主导产业、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利益分配机制,这对减轻分散农户走向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业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社会水平,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5.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及加工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在保持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将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作为长期不变的战略任务;持续不断地增加对农业教育、科研、开发等诸多高级要素的投入;充分利用中国WTO框架下的“绿箱”、“黄箱”政策空间建立起适应中国农产品出口发展要求的支持与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罗 峦 曹 炜:基于“钻石”理论的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5
[3]刘学忠 崔茂森: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农村经济,2006.7
[4]朱广其 赵家凤: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J].宏观经济管理,2007.5
[关键词] 钻石理论 农业 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钻石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通过分析美国、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的上百种产业后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取决于4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此外,机会和政府在促进产业发展中也起着辅助作用。这6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体系。
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并没有出现当初所担心的冲击和动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2424.4亿元,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314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农产品出口品种由过去的900多种发展到1300多种,市场扩大到209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尽管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增长较快,但农产品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份额则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且土地和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农业整体上国际竞争力较弱。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钻石理论”出发,提出了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思路。
二、影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分析
1.要素条件分析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从初级生产要素看,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由于人口众多,使淡水、耕地、草地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8%、32%、24%,且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质退化、酸雨盐碱化、固体污染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从高级生产要素看,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发展战略,使投入农业的资金严重短缺,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交通、电力、信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质量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人力资本的供给也严重不足。据统计,在目前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者占9.15%,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4.49%,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4.9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9.15%,大专文化程度者占1.4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年,而发达国家在12年以上,农业人力素质较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虽然有众多的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高科技园等,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但因农业研究与开发的市场性差,使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与生产使用之间相互脱节,不能有效达成技术供求的均衡,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因科技含量低、品质差遭受技术壁垒的限制。
2.国内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力水平也随之提升,低档的初级农产品需求弹性趋于下降,对农产品的消费正逐步倾向于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然而,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较小、农村居民及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缓慢,对优质农产品的消费出现了“钱多者不消费、钱少者消费不起”的双重错位现象,在不同的收入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消费断层。同时,由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畅,增加了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成本。另外,企业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宣传不够,使消费者对这些高档农产品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再加上市场上一些不法商贩弄虚作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使消费者对其质量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拒绝购买。根据“钻石”理论,挑剔的客户将会加速企业间的竞争,刺激企业不断改进、升级产品,由于我国高档、优质农产品市场消费落后,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因此,未能对农产品高精深加工形成强大的创新压力,产业升级较慢。
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分析
农业上游产业(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物资产业)以及下游产业(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加工)都是农产品的支持性产业。然而,我国农用生产资料市场不够发达,供应商之间缺乏有效竞争,不能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还时常发生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现象。而农产品加工业在技术、规模、资金、营销等方面都缺乏竞争力,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规模小、加工档次低、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销售受农村中介购销组织规模的影响,获取和掌握信息的渠道有限,运输设备和运输技术都相对落后,同时,由于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交通不便,增加了其物流成本。而承担着七成以上农产品流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差、装备水平低、经营秩序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加重了市场参与者的负担。农业与相关联产业之间的分割使其享受不到相关联产业内相互合作的“提升效应”以及产业集群产生的效应,不利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分析
首先,我国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主要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缺乏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劳动效益。据统计,我国每个农户耕地仅为0.55公顷,这种超小规模格局使得农户家庭在进行生产要素配置时倾向于以活劳动替代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投入,造成活劳动相对于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过剩,导致劳动力的生产弹性系数为负值,劳动力的廉价优势成为成本构成不合理的劣势。而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的每个家庭或农场却拥有数十或上百公顷,这就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无法同美国、加拿大、欧盟等耕地资源丰富并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的国家和地区相抗衡。其次,分散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全国仅有4000万农户参加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占全国农户的22.6%,而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农场主和农业企业参加合作社的比率在80%以上。大部分农户只能单枪匹马地进入市场,但由于他们势单力薄,无力抵御因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风险,且往往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导致利益流失。最后,农户分散经营普遍缺乏长远发展战略,他们只考虑短期利益,缺乏对市场长远发展的预测和长远竞争优势的投资,在生产决策上彼此模仿,结果造成产品雷同,市场价格大起大落,难以持续和谐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运用“钻石理论”分析发现,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各关键因素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竞争优势,各要素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某些要素优势被其他要素劣势抵消,没有形成各要素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运动。因此,要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从“钻石理论”的内层和外层同时入手,使各要素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构建起我国农业发展的“钻石”体系。
1.不断改进生产要素条件
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都是公共物品,因此,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方面要切实加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环境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基础教育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改善环境质量。其次,高级生产要素是促进农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因此,让农民获得必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增加知识积累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为此,既要求政府加大农业教育培训的投资,扩展农业教育投资的渠道,提高供给能力;同时也要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资格准入制度和绿色证书制度,强化农业从业者对农业生产经营技能的主动需求,形成“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相结合的农业人力资本积累机制,有效增加农业人力资本存量,最终不断提高农业人力素质。另外,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挖掘内需,以高质量农产品的内需市场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影响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要以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疫标准为参照,建立国内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质量、安全标准,以激励生产者引入新良种、新技术、新的管理和营销观念,提高产品质量和形象。要加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使国民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以此提高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通过高质量需求的扩大和结构升级,带动生产者和加工企业调整农产品结构,通过技术创新,着重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出口前景好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3.努力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为农业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物资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使其为农业发展提供质量更好、价格更优的种子、化肥等上游产品;同时,要建立先进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以先进的种苗、生物技术、实验示范手段来支持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作为农业调整的一个主要方面,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重点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骨干、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网络体系;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在搞活国有流通渠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民组织。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同业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成本、流通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微观主体
依靠政府补贴和保护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必然依靠竞争主体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练就内功,增长其内在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业需借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来构建竞争主体。为此,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培育主导产业、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利益分配机制,这对减轻分散农户走向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业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社会水平,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5.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及加工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在保持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将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作为长期不变的战略任务;持续不断地增加对农业教育、科研、开发等诸多高级要素的投入;充分利用中国WTO框架下的“绿箱”、“黄箱”政策空间建立起适应中国农产品出口发展要求的支持与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罗 峦 曹 炜:基于“钻石”理论的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5
[3]刘学忠 崔茂森: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农村经济,2006.7
[4]朱广其 赵家凤: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J].宏观经济管理,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