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院校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特殊使命,在民族院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还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系统性、规范性不到位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民族院校的特点针对性得提出了构建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而爱国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在民族院校,6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的生长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使得学生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一、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存在的不足
1.学生差异大,教育内容针对性不足。民族院校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民族地区和祖国偏远地区,他们的风俗文化差异大,受教育的程度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还长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本着便于理解、易于接受、乐于共鸣的原则。但就目前来看,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体系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上相对刻板,形式上比较单一,学生接受起来较为被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明显不足。
2.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系统性、规范性不到位。爱国主义是一种理想信念,是爱国言行的思想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是激励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既有对理论的学习,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学习奠定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但理论学习之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明显的缺乏体系,对爱国主义教育定义不清晰,在很多学生活动中、社会实践中往往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但又缺乏明确的界定。特别是民族院校亟需理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的体制机制。
3.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实效性不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越发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往往更侧重于课堂教学,把爱国主义更多的集中在理论学习中,而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形式也相对简单,往往是参观考察,参与活动,这类实践教育学生被动参与,主动性差。一方面,在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中,实践教育环节不足。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导致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相关性差,理论得不到应用也无法通过实践来验证,所以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差。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习理论,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将爱国主义内化为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
二、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1.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爱国主义需要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国情史情教育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育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投身到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建设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和思想教育的重点,让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过程中,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刻领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加强对“三个倡导”的教育,“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着知行统一“爱国情怀”社会良知“义荣归心”求真“审美”向善“立志”慎思“笃行等社会公共精神和个体内心修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要紧紧抓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这个首要任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意识创新才干。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之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感和健全的道德人格。
3.整合课外教育资源,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着力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各民族大学生;注重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开展三热爱教育。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革命根据地、民族地区和改革开放前沿等进行调研和服务,在参与实践中陶冶情感、充实精神、提升素质。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ZZ067)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曹含梅.藏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探析[J].大学教育,2014(1).
[2]崔巧灵.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关键词: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而爱国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在民族院校,6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的生长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使得学生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一、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存在的不足
1.学生差异大,教育内容针对性不足。民族院校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民族地区和祖国偏远地区,他们的风俗文化差异大,受教育的程度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还长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本着便于理解、易于接受、乐于共鸣的原则。但就目前来看,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体系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上相对刻板,形式上比较单一,学生接受起来较为被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明显不足。
2.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系统性、规范性不到位。爱国主义是一种理想信念,是爱国言行的思想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是激励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既有对理论的学习,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学习奠定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但理论学习之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明显的缺乏体系,对爱国主义教育定义不清晰,在很多学生活动中、社会实践中往往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但又缺乏明确的界定。特别是民族院校亟需理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的体制机制。
3.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实效性不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越发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往往更侧重于课堂教学,把爱国主义更多的集中在理论学习中,而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形式也相对简单,往往是参观考察,参与活动,这类实践教育学生被动参与,主动性差。一方面,在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中,实践教育环节不足。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导致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相关性差,理论得不到应用也无法通过实践来验证,所以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差。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习理论,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将爱国主义内化为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
二、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1.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爱国主义需要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国情史情教育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育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投身到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建设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和思想教育的重点,让学生在了解国史国情的过程中,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刻领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加强对“三个倡导”的教育,“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着知行统一“爱国情怀”社会良知“义荣归心”求真“审美”向善“立志”慎思“笃行等社会公共精神和个体内心修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要紧紧抓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这个首要任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意识创新才干。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之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感和健全的道德人格。
3.整合课外教育资源,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着力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各民族大学生;注重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开展三热爱教育。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革命根据地、民族地区和改革开放前沿等进行调研和服务,在参与实践中陶冶情感、充实精神、提升素质。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ZZ067)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曹含梅.藏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探析[J].大学教育,2014(1).
[2]崔巧灵.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