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的高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知识、思维、能力要求都很高,学习中的数学概念更抽象,数学思想方法应用更广泛,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大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教学效率;提高
一、提高认识,呼唤求知
我们经常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所独有的功能。针对学生“恐数学症”,通过身边的实例,为学生树立一些通过努力而学好数学的榜样,教育学生只要有刻苦钻研、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精神,就能把数学学得很好。有位陈某学生,刚进入高一时数学成绩不好,但作业非常认真,找她谈心时,她觉得自己不是学好数学的料。上课时,我表扬她认真学习的态度,课后我还找些华罗庚、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故事和一些高考状元的事迹给她读,激发了她的求知欲。从此,她学好数学的信心树立起来了,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的意志逐渐增强了。
二、激发热情,培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人的智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心理情感的驱动。在开学初,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宣传《中国名校巡礼》,介绍清华、北大等名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上课时,应有饱满的教学激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知识所为,从而感染学生,课堂上看不到“怠学生”,使学生处于忘我境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其次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在讲指数时,开始是这样引入的。师:若一张纸厚是0.1毫米,把它对折50次,这时这叠纸厚有多少米?生:有5米。师:大家说对不对?(学生议论)生:有10层楼高!师:远不止这么高(学生惊愕)。生:10000米!师:还不止,但到底有多厚,我们学习过指数运算就可回答这个问题了。于是,学生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了“指数”的学习。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运用语言、实验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偶发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深刻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以“严格要求”换“良好习惯”
教师上课不东拉西扯,教学语言严谨、简洁、逻辑性强、坚定自信,讲解例题板书工整,做到身正为范。有些学生不爱动脑筋,听课易走神,教者要经常提问,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如有学生连续几次被提问,他都说不会,我也发急。又一次问他“我刚才提的是什么问题”,他仍回答:不会。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这时他显得有些紧张,我却让他坐下,课后找他谈心,指出他身上所存在的毛病,希望他能迅速改掉,不要再闹出笑话。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有了较大的进步;还有学生不想独立完成作业,我们首先对自己提出要求:每堂课原则上师生双边活动不超过35分钟,留下10分钟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开始时真不易,一来观念难以改变,总认为高中数学任务重、时间紧,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难以挤出这十分钟,二来有些学生磨磨蹭蹭,两三分钟才抄好一个题目,这样的态度和速度根本达不到预期目标,于是,一方面不要求抄题目,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下课时间一到所有学生必须交作业本,没有做好的作业本放在一边,课后留下来接着做,仍是在教师督促下各人独立完成,学生没有依赖性了,同时还可以现场指导后进生。经过两周时间的磨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及时地完成作业。也有些学生为了赶速度,胡做一通,我对作业要求很高,凡是批改过程中,被红笔点过的,都要求订正或提醒注意。针对大部分学生课后不看数学课本的习惯,经常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给教师讲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开始有些学生连上节课的课题都搞不清,所说出的知识点也只能是零星的一点点,不全面、更谈不上系统了,特别是课文中所渗透的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就更说不清道不明了。我们要求学生课后看书时,学生仍认为数学书没有什么可看的。实质上这是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差的具体表现。于是,我们经常利用课堂时间,选择适合阅读的内容进行指导阅读:(1)限定内容和时间;(2)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的提问;(3)由全体学生和教师补充提问;(4)师生讨论解决具有普遍性或典型性的问题;(5)进行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归纳、复述等,最后教师还要强调重点、突出难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和检查,有些学生说:现在才找到学数学的“感觉”,学生良好的习惯在逐渐养成。
数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科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解题,不断地解决难题来提高水平、培养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嘉。课堂互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王介花。高中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张敏霞。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6)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223002)]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教学效率;提高
一、提高认识,呼唤求知
我们经常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所独有的功能。针对学生“恐数学症”,通过身边的实例,为学生树立一些通过努力而学好数学的榜样,教育学生只要有刻苦钻研、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精神,就能把数学学得很好。有位陈某学生,刚进入高一时数学成绩不好,但作业非常认真,找她谈心时,她觉得自己不是学好数学的料。上课时,我表扬她认真学习的态度,课后我还找些华罗庚、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故事和一些高考状元的事迹给她读,激发了她的求知欲。从此,她学好数学的信心树立起来了,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的意志逐渐增强了。
二、激发热情,培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人的智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心理情感的驱动。在开学初,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宣传《中国名校巡礼》,介绍清华、北大等名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上课时,应有饱满的教学激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知识所为,从而感染学生,课堂上看不到“怠学生”,使学生处于忘我境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其次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在讲指数时,开始是这样引入的。师:若一张纸厚是0.1毫米,把它对折50次,这时这叠纸厚有多少米?生:有5米。师:大家说对不对?(学生议论)生:有10层楼高!师:远不止这么高(学生惊愕)。生:10000米!师:还不止,但到底有多厚,我们学习过指数运算就可回答这个问题了。于是,学生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了“指数”的学习。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运用语言、实验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偶发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深刻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以“严格要求”换“良好习惯”
教师上课不东拉西扯,教学语言严谨、简洁、逻辑性强、坚定自信,讲解例题板书工整,做到身正为范。有些学生不爱动脑筋,听课易走神,教者要经常提问,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如有学生连续几次被提问,他都说不会,我也发急。又一次问他“我刚才提的是什么问题”,他仍回答:不会。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这时他显得有些紧张,我却让他坐下,课后找他谈心,指出他身上所存在的毛病,希望他能迅速改掉,不要再闹出笑话。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有了较大的进步;还有学生不想独立完成作业,我们首先对自己提出要求:每堂课原则上师生双边活动不超过35分钟,留下10分钟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开始时真不易,一来观念难以改变,总认为高中数学任务重、时间紧,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难以挤出这十分钟,二来有些学生磨磨蹭蹭,两三分钟才抄好一个题目,这样的态度和速度根本达不到预期目标,于是,一方面不要求抄题目,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下课时间一到所有学生必须交作业本,没有做好的作业本放在一边,课后留下来接着做,仍是在教师督促下各人独立完成,学生没有依赖性了,同时还可以现场指导后进生。经过两周时间的磨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及时地完成作业。也有些学生为了赶速度,胡做一通,我对作业要求很高,凡是批改过程中,被红笔点过的,都要求订正或提醒注意。针对大部分学生课后不看数学课本的习惯,经常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给教师讲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开始有些学生连上节课的课题都搞不清,所说出的知识点也只能是零星的一点点,不全面、更谈不上系统了,特别是课文中所渗透的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就更说不清道不明了。我们要求学生课后看书时,学生仍认为数学书没有什么可看的。实质上这是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差的具体表现。于是,我们经常利用课堂时间,选择适合阅读的内容进行指导阅读:(1)限定内容和时间;(2)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的提问;(3)由全体学生和教师补充提问;(4)师生讨论解决具有普遍性或典型性的问题;(5)进行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归纳、复述等,最后教师还要强调重点、突出难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和检查,有些学生说:现在才找到学数学的“感觉”,学生良好的习惯在逐渐养成。
数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科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解题,不断地解决难题来提高水平、培养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嘉。课堂互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王介花。高中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张敏霞。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6)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2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