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令我难舍难弃的并非漓江烟雨、独秀山峰,牵住我的是一根扯不断的情丝,这情丝的另一端连接着龙胜县南郊的龙胜古镇,古镇安静平和的柔软时光弥补了我远离城市喧嚣的失落。
广西桂林素以“青罗碧玉色色珠”而闻名天下,美丽的景色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令我难舍难弃的却并非漓江烟雨、独秀山峰,牵住我的是一根扯不断的情丝,这情丝的另一端连接着龙胜县南郊的龙胜古镇,古镇安静平和的柔软时光弥补了我远离城市喧嚣的失落。无论是古老的房屋、幽静的石板街,还是客栈里少数民族女子的对歌,都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惊喜。
市井画卷中透出繁华往昔
也许人类自古以来就喜临水而居,这使得龙胜古镇从始源上便与水有着不离不弃的牵绊。桑江干流穿过龙胜古城蜿蜒向南,而龙胜古镇自然而然得天独厚桑江水的滋润了。小镇把我们穿越到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中,青石板铺就的石板街早已被千年的沧桑磨亮了,进入小镇,挡住视线的是那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商业楼,游走在古巷间,穿梭于小镇民居之中,古色古香而又富有民族气息的的竹楼自然让你有一种怀古的情愫,总是想让你从它的每一个细节里捕捉一些前人不曾所获之感……
龙胜古镇是少数民族的天下,街上到处看到女人,当然少数民族男子也不少,只是他们大多穿着汉族服装。这里主要聚居着瑶族,苗族、侗族、壮族、汉族,五个民族,人口基本差不多,还有少部分彝族、回族等几个民族。各民族相融相聚,使得古镇的民族文化璀璨夺目。
漫步小镇,一排排青砖小楼呈东西走向临街而建,古老的建筑以其特殊的韵味写满了那一份从未被世人遗忘的沧桑,好像每一个细节都向游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清晨,大红灯笼下闪烁着透过云层的霞光,展示着龙胜人仿古恋今的和谐。古镇百货店最多,商品琳琅满目,大多经营民族服饰和手工饰品。导游告诉我们,古镇已有500多年历史,有些房屋至今还保持着数百年前的模样,阳光下的小镇显得格外夺目,尤其魅惑。我们随意敲门走进去,发觉是一家茶馆,雅致的环境里衬托着柔和的光,几位客人正在品着香茗,袅袅热气从杯中腾腾而出,清雅的环境使得繁华都市的情调在这里消失殆尽,透过窗棂凝视着古镇,所有的烦恼似乎随着流水的痕迹渐渐远去。
养在深闺的绝美瑶寨
龙胜古镇周围的寨子很多,出古镇往南,一路上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妇女三两成群,赤裸双足,脚下踩着尖砺的石子,轻松敏捷,若无其事。公路边清澈的涧水哗哗流淌,山坡上翠林掩映着瑶家村寨。
路上一级级笨重的石阶,不知要几代人才能铺就。我不禁赞叹山腰里的水稻田,田埂用石板垒筑,汩汩山泉滋润着禾穗,高山上的水稻这般茁壮,丝毫不亚于我们的江南。
“你们是哪来的客哟?快到我家坐!”一阵听起来十分别扭却热情响亮的“汉话”传来,村口走出一位矮个、盘发赤脚的瑶家妇女,我们随着她登上了依坡而筑的木楼。楼分三层:坡下一楼是牛栏、猪舍、羊圈,二楼堂屋建在畜栏上,楼板开一个方洞,牲口料由洞口倒下。与堂屋相联的房间、两个厨房(人、畜分开)地基建在山坡地上。三楼须爬九十度的木梯,楼上面积很大,放些粗笨的农具、杂物,一家人就睡在楼板上。据房主人讲,快出阁的大姑娘才有床板、被褥、蚊帐。这里女子一般十八九岁就成家。已婚妇女盘头发戴布帕,未嫁姑娘梳辫子剪刘海。她们的收入主要靠油茶籽和自家种的木材。
看得出,女主人很会收拾家里,她招呼我们坐下,然后利索地烧起了油茶。厨房正中架着一只深口铁锅,没有灶台也没有烟囱,丈把长的树干直接往火里伸,使得屋子里烟味很大,熏得呛人。
桌上放着几个破旧的陶罐,想必是油盐酱醋了。女主人端出了一碗碗喷香的油茶,我们边喝茶边与她聊天。当我们提出与她合影,她高兴得立即去梳理又扁又大的发髻,她的头发有两尺长,另外还要夹缠两把过去剪下的长发。女主人穿着彩绣衣,千针万线绣出了千姿百态的花形图案,色彩艳丽、做工结实。她告诉我们她出嫁前一年可绣成一件,有了孩子两三年才绣一件。真难想象身居陋室劳作粗苦的女子竟有这般巧手。据她告诉我们这几年公路修经山脚下,不少外国游客上山来,一件上衣可卖一百美元,褶裙卖二百美元。从她毫不扭捏胆怯的表情,让我们感觉到了昔日愚昧落后之地正在孕育和积聚着摆脱贫困的力量。
阿妹“送春”
龙胜古镇周围大部分是瑶族寨子。每年四月初八,四面八方各个村寨的瑶家姑娘邀上朋友,来到风景幽美的山林里搞野餐,也就是送春迎夏活动。
我专程赶往那里想参加活动,没想到十分好客的瑶族姑娘竟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我,说阿妹自己的节目,不欢迎男的参加。幸亏我们居住在那家的女主人上前劝说,她们才答应我参加,但一个快嘴利舌的阿妹立即代表大家提出了一个条件:“看活动可以,但不准插嘴乱说话。”对这“法外施仁”的附加条件,我只得点头答应。
参加“送春”的姑娘,要求必须带几样食品,这些食品必须事先在家里煮熟或者是在火中煨烤一下就可以吃的。此外,还要带上花生、板栗、锥栗、肉食品和各种土特食品。做父母兄嫂的对姑娘“送春”必须大力支持,但有一条,不动手帮助制作食品。因此,阿妹们为准备“送春”,就得花一番心计。因为花蛋、花糍粑、花糖在斗牛时先要由姐妹们欣赏评论一番,谁的花样玲珑精巧,新奇美观,就会受到称赞、推崇。很多瑶家姑娘心灵手巧,织花边、头巾、绣荷包常能别出心裁,花样翻新,显然与“送春”时制作“三花”食品有一定关系。
那天,我随二十多个身穿节日盛装的阿妹,来到离寨子三里远的一片树林里,片片绿荫,阿妹们说笑打闹,追逐嬉戏。姑娘们在一株古老的白楠树下坐下,展览带来的“三花”食品,接着玩一个叫“画眉跳圈”的游戏:她们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剩下的当评判。每组选一棵树为中心,大家手拉手,单腿跳着绕树旋转,最先跳完五圈的为赢。输的一方选一个阿妹扮兔子,赢的一方选一个阿妹当盘王,继续玩“盘王打猎”的游戏,这其实是一场舞蹈,双方巧妙变换着队形,一方护着“兔子”,一方拥着“盘王”,踏着舞步在林中追逐。正当她们准备对歌的时候,一个阿妹突然喊了一声:“季秋!”喊声刚落,二十多个阿妹高兴得你推我搡,边笑边嚷:“好哇,抓住一个了!”只见一个二十出头的瑶家后生从一株水青榈树后走到姑娘们面前,装出一副老实样子,等候发落。
历来阿妹“送春”是不允许小伙子偷窥的。只要姑娘们发现了偷看的小伙子,并能叫出他的名字,就得乖乖地接受处罚,为她们捡柴、烧烤、找野果、采摘山花。当然一旦被姑娘们发现了,你可千万不能逃跑,否则偷看姑娘的隐私的罪名就会被戴上,那样传出去,不但会受到大家耻笑,甚至连对象也难找。尽管如此,每次“送春”,都会发生小伙子被捉的事,一旦被抓,小伙子都很乐于听从指挥,仿佛不是在受罚,而是在尽十分愉快的义务。或许没有这些偷看的小伙子,阿妹们参加“送春”的兴致还没有这么高哩!
(编辑 朱晓婷)
广西桂林素以“青罗碧玉色色珠”而闻名天下,美丽的景色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令我难舍难弃的却并非漓江烟雨、独秀山峰,牵住我的是一根扯不断的情丝,这情丝的另一端连接着龙胜县南郊的龙胜古镇,古镇安静平和的柔软时光弥补了我远离城市喧嚣的失落。无论是古老的房屋、幽静的石板街,还是客栈里少数民族女子的对歌,都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惊喜。
市井画卷中透出繁华往昔
也许人类自古以来就喜临水而居,这使得龙胜古镇从始源上便与水有着不离不弃的牵绊。桑江干流穿过龙胜古城蜿蜒向南,而龙胜古镇自然而然得天独厚桑江水的滋润了。小镇把我们穿越到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中,青石板铺就的石板街早已被千年的沧桑磨亮了,进入小镇,挡住视线的是那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商业楼,游走在古巷间,穿梭于小镇民居之中,古色古香而又富有民族气息的的竹楼自然让你有一种怀古的情愫,总是想让你从它的每一个细节里捕捉一些前人不曾所获之感……
龙胜古镇是少数民族的天下,街上到处看到女人,当然少数民族男子也不少,只是他们大多穿着汉族服装。这里主要聚居着瑶族,苗族、侗族、壮族、汉族,五个民族,人口基本差不多,还有少部分彝族、回族等几个民族。各民族相融相聚,使得古镇的民族文化璀璨夺目。
漫步小镇,一排排青砖小楼呈东西走向临街而建,古老的建筑以其特殊的韵味写满了那一份从未被世人遗忘的沧桑,好像每一个细节都向游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清晨,大红灯笼下闪烁着透过云层的霞光,展示着龙胜人仿古恋今的和谐。古镇百货店最多,商品琳琅满目,大多经营民族服饰和手工饰品。导游告诉我们,古镇已有500多年历史,有些房屋至今还保持着数百年前的模样,阳光下的小镇显得格外夺目,尤其魅惑。我们随意敲门走进去,发觉是一家茶馆,雅致的环境里衬托着柔和的光,几位客人正在品着香茗,袅袅热气从杯中腾腾而出,清雅的环境使得繁华都市的情调在这里消失殆尽,透过窗棂凝视着古镇,所有的烦恼似乎随着流水的痕迹渐渐远去。
养在深闺的绝美瑶寨
龙胜古镇周围的寨子很多,出古镇往南,一路上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妇女三两成群,赤裸双足,脚下踩着尖砺的石子,轻松敏捷,若无其事。公路边清澈的涧水哗哗流淌,山坡上翠林掩映着瑶家村寨。
路上一级级笨重的石阶,不知要几代人才能铺就。我不禁赞叹山腰里的水稻田,田埂用石板垒筑,汩汩山泉滋润着禾穗,高山上的水稻这般茁壮,丝毫不亚于我们的江南。
“你们是哪来的客哟?快到我家坐!”一阵听起来十分别扭却热情响亮的“汉话”传来,村口走出一位矮个、盘发赤脚的瑶家妇女,我们随着她登上了依坡而筑的木楼。楼分三层:坡下一楼是牛栏、猪舍、羊圈,二楼堂屋建在畜栏上,楼板开一个方洞,牲口料由洞口倒下。与堂屋相联的房间、两个厨房(人、畜分开)地基建在山坡地上。三楼须爬九十度的木梯,楼上面积很大,放些粗笨的农具、杂物,一家人就睡在楼板上。据房主人讲,快出阁的大姑娘才有床板、被褥、蚊帐。这里女子一般十八九岁就成家。已婚妇女盘头发戴布帕,未嫁姑娘梳辫子剪刘海。她们的收入主要靠油茶籽和自家种的木材。
看得出,女主人很会收拾家里,她招呼我们坐下,然后利索地烧起了油茶。厨房正中架着一只深口铁锅,没有灶台也没有烟囱,丈把长的树干直接往火里伸,使得屋子里烟味很大,熏得呛人。
桌上放着几个破旧的陶罐,想必是油盐酱醋了。女主人端出了一碗碗喷香的油茶,我们边喝茶边与她聊天。当我们提出与她合影,她高兴得立即去梳理又扁又大的发髻,她的头发有两尺长,另外还要夹缠两把过去剪下的长发。女主人穿着彩绣衣,千针万线绣出了千姿百态的花形图案,色彩艳丽、做工结实。她告诉我们她出嫁前一年可绣成一件,有了孩子两三年才绣一件。真难想象身居陋室劳作粗苦的女子竟有这般巧手。据她告诉我们这几年公路修经山脚下,不少外国游客上山来,一件上衣可卖一百美元,褶裙卖二百美元。从她毫不扭捏胆怯的表情,让我们感觉到了昔日愚昧落后之地正在孕育和积聚着摆脱贫困的力量。
阿妹“送春”
龙胜古镇周围大部分是瑶族寨子。每年四月初八,四面八方各个村寨的瑶家姑娘邀上朋友,来到风景幽美的山林里搞野餐,也就是送春迎夏活动。
我专程赶往那里想参加活动,没想到十分好客的瑶族姑娘竟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我,说阿妹自己的节目,不欢迎男的参加。幸亏我们居住在那家的女主人上前劝说,她们才答应我参加,但一个快嘴利舌的阿妹立即代表大家提出了一个条件:“看活动可以,但不准插嘴乱说话。”对这“法外施仁”的附加条件,我只得点头答应。
参加“送春”的姑娘,要求必须带几样食品,这些食品必须事先在家里煮熟或者是在火中煨烤一下就可以吃的。此外,还要带上花生、板栗、锥栗、肉食品和各种土特食品。做父母兄嫂的对姑娘“送春”必须大力支持,但有一条,不动手帮助制作食品。因此,阿妹们为准备“送春”,就得花一番心计。因为花蛋、花糍粑、花糖在斗牛时先要由姐妹们欣赏评论一番,谁的花样玲珑精巧,新奇美观,就会受到称赞、推崇。很多瑶家姑娘心灵手巧,织花边、头巾、绣荷包常能别出心裁,花样翻新,显然与“送春”时制作“三花”食品有一定关系。
那天,我随二十多个身穿节日盛装的阿妹,来到离寨子三里远的一片树林里,片片绿荫,阿妹们说笑打闹,追逐嬉戏。姑娘们在一株古老的白楠树下坐下,展览带来的“三花”食品,接着玩一个叫“画眉跳圈”的游戏:她们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剩下的当评判。每组选一棵树为中心,大家手拉手,单腿跳着绕树旋转,最先跳完五圈的为赢。输的一方选一个阿妹扮兔子,赢的一方选一个阿妹当盘王,继续玩“盘王打猎”的游戏,这其实是一场舞蹈,双方巧妙变换着队形,一方护着“兔子”,一方拥着“盘王”,踏着舞步在林中追逐。正当她们准备对歌的时候,一个阿妹突然喊了一声:“季秋!”喊声刚落,二十多个阿妹高兴得你推我搡,边笑边嚷:“好哇,抓住一个了!”只见一个二十出头的瑶家后生从一株水青榈树后走到姑娘们面前,装出一副老实样子,等候发落。
历来阿妹“送春”是不允许小伙子偷窥的。只要姑娘们发现了偷看的小伙子,并能叫出他的名字,就得乖乖地接受处罚,为她们捡柴、烧烤、找野果、采摘山花。当然一旦被姑娘们发现了,你可千万不能逃跑,否则偷看姑娘的隐私的罪名就会被戴上,那样传出去,不但会受到大家耻笑,甚至连对象也难找。尽管如此,每次“送春”,都会发生小伙子被捉的事,一旦被抓,小伙子都很乐于听从指挥,仿佛不是在受罚,而是在尽十分愉快的义务。或许没有这些偷看的小伙子,阿妹们参加“送春”的兴致还没有这么高哩!
(编辑 朱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