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复一年,每逢岁晚年初各大机构的分析师都要给投资者交出一门必做的功课:对新一年股市的走势作出前瞻与预测。令人尴尬的是:这一本来讲求严谨、意义非凡的举措在近年的受关注度与被尊敬度竟似“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甚而在颇大范围内沦为被股民围观取笑的娱乐活动;据传首都某大券商研究所的掌门曾自嘲爆出“证券分析的本质是娱乐业”的惊人之语。其潜台词是:预测分析的不靠谱已成为笑柄。
之所以出现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实在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这些头顶各式各样华丽光环的分析师们的集体误判跑调跑得太过分了。谨以刚刚过去的2010年为例:一位好事的朋友曾经不厌其烦地收集了去年年初约20多家大型券商对于沪指点位的年内预测——逾八成判断其高点将在4000点以上!实际情况如何这里就毋须多说了。更使人难以释怀的是2007年底,被当年大牛市的烈焰烧得发昏的基金经理与券商报告纷纷放眼来年将登上8000点甚至10000点,谁也没料到10个月之后会有惨至1664点的一劫!
如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深圳一项关于100种职业按受尊重的程度排名的调查中股评家不幸与三陪女包尾一样,证券分析师的声誉亦被打入底层。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预测成为浮云?这里姑且试着探一究竟。
首先第一条是这些人尽管多出身名门、学历颇高、智商料亦不低,却普遍缺乏征战股市的实战经验。偏偏我们的制度又规定证券分析咨询人员严禁炒股。试问未经过炮火洗礼的人,如何能指挥作战?走麦城也就在意料之中了。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大意):国民党中还能打仗的,是只读过几天黄埔军校的那些人,而不是后来中央陆军大学的科班毕业生;因为前者是从战场打出来的。炒股票的道理,何尝又不是这样?可惜现在招证券分析师,只看文凭与头衔,看是否喝过洋墨水,而不问喝过多少A股市场的牛奶与熊奶。以为书读得越多就代表越懂得炒作,这实在是股市预测的一大忽悠。
在这个忽悠的后面,蕴含着另一个更大的忽悠——把股指走势视为宏观经济趋势的衍生物,甚至在两者之间划上等号。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中国A股二十来年的历史对此的回答是一个大大的否字。不错,作为虚拟经济的股市的确派生自实体经济,却绝对不是实体经济亦步亦趋的附庸,而是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也因此它的走势与宏观经济的走向虽然在总体上,从长期看趋于一致,但在阶段上在一定时间内却经常不呈同步,甚至可能背驰。假如这种不同步仅仅只是短期或局部存在倒也罢了,要命的是其时间之长往往超乎想象!有数字为证:最近十年GDP增长了2.8倍,而上证指数的涨幅不到4成;此期间实体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沪深股市却已几经牛熊。可见若将宏观经济走向作为股市走势预测的决定依据的话,难免犯南辕北辙的错误。这样说可能有伤那些满腹经纶的经济学家的自尊心。但倘使那些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几多炒股经验的经济学家们连属于他们本分的CPI都测不准的话(2010年有多少名家从年初到年底做了CPI已然见顶的错判?),又怎能指望他们对股指的顶底作出靠谱的预测?不客气的说一句:现时A股预测领域中还轮不上他们有多少话语权。
同样地,估值的忽悠也是上述众多失准的预测的硬伤之一。估值在预测体系中当然很重要,但并非唯一的因素。只有在将估值置于股票与资金供求相对平衡或资金供给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时,估值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是2010年高估值股鸡犬升天而低估值股欲振乏力给估值派们留下的深刻教训。从表面上看,估值决定论者在预测时忽视了供求,但实质上他们与前述的宏观经济决定论者一样,忽视的是股价运动的规律!须知股市是有自己独特的规律的,这是因为股市不仅仅是实体经济的反映,更是一个受参与主体心理支配的博弈场所——一个博弈的系统!假如证券分析师们能有一点哲学的头脑,以辩证的思维来观察股市,就不会犯如97年底一样的以为大升之后还会再升的幼稚的错误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实在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这些头顶各式各样华丽光环的分析师们的集体误判跑调跑得太过分了。谨以刚刚过去的2010年为例:一位好事的朋友曾经不厌其烦地收集了去年年初约20多家大型券商对于沪指点位的年内预测——逾八成判断其高点将在4000点以上!实际情况如何这里就毋须多说了。更使人难以释怀的是2007年底,被当年大牛市的烈焰烧得发昏的基金经理与券商报告纷纷放眼来年将登上8000点甚至10000点,谁也没料到10个月之后会有惨至1664点的一劫!
如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深圳一项关于100种职业按受尊重的程度排名的调查中股评家不幸与三陪女包尾一样,证券分析师的声誉亦被打入底层。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预测成为浮云?这里姑且试着探一究竟。
首先第一条是这些人尽管多出身名门、学历颇高、智商料亦不低,却普遍缺乏征战股市的实战经验。偏偏我们的制度又规定证券分析咨询人员严禁炒股。试问未经过炮火洗礼的人,如何能指挥作战?走麦城也就在意料之中了。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大意):国民党中还能打仗的,是只读过几天黄埔军校的那些人,而不是后来中央陆军大学的科班毕业生;因为前者是从战场打出来的。炒股票的道理,何尝又不是这样?可惜现在招证券分析师,只看文凭与头衔,看是否喝过洋墨水,而不问喝过多少A股市场的牛奶与熊奶。以为书读得越多就代表越懂得炒作,这实在是股市预测的一大忽悠。
在这个忽悠的后面,蕴含着另一个更大的忽悠——把股指走势视为宏观经济趋势的衍生物,甚至在两者之间划上等号。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中国A股二十来年的历史对此的回答是一个大大的否字。不错,作为虚拟经济的股市的确派生自实体经济,却绝对不是实体经济亦步亦趋的附庸,而是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也因此它的走势与宏观经济的走向虽然在总体上,从长期看趋于一致,但在阶段上在一定时间内却经常不呈同步,甚至可能背驰。假如这种不同步仅仅只是短期或局部存在倒也罢了,要命的是其时间之长往往超乎想象!有数字为证:最近十年GDP增长了2.8倍,而上证指数的涨幅不到4成;此期间实体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沪深股市却已几经牛熊。可见若将宏观经济走向作为股市走势预测的决定依据的话,难免犯南辕北辙的错误。这样说可能有伤那些满腹经纶的经济学家的自尊心。但倘使那些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几多炒股经验的经济学家们连属于他们本分的CPI都测不准的话(2010年有多少名家从年初到年底做了CPI已然见顶的错判?),又怎能指望他们对股指的顶底作出靠谱的预测?不客气的说一句:现时A股预测领域中还轮不上他们有多少话语权。
同样地,估值的忽悠也是上述众多失准的预测的硬伤之一。估值在预测体系中当然很重要,但并非唯一的因素。只有在将估值置于股票与资金供求相对平衡或资金供给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时,估值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是2010年高估值股鸡犬升天而低估值股欲振乏力给估值派们留下的深刻教训。从表面上看,估值决定论者在预测时忽视了供求,但实质上他们与前述的宏观经济决定论者一样,忽视的是股价运动的规律!须知股市是有自己独特的规律的,这是因为股市不仅仅是实体经济的反映,更是一个受参与主体心理支配的博弈场所——一个博弈的系统!假如证券分析师们能有一点哲学的头脑,以辩证的思维来观察股市,就不会犯如97年底一样的以为大升之后还会再升的幼稚的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