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在我国未来民法制度中的应有定位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i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惯应通过加工、设计融入我国未来的民法中,而不应该急功近利的一味移植国外法律。在司法实践中,习惯应该作为证明对象看待,由主张援引某习惯的当事人负责举证,当然法院有查证的权力。
  关键词:习惯;民法;地位;体系
  纵观我国法制史,历史上我国并未制定过专门的民法典(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除外),民事方面的立法也非常少,但整个社会仍然有条不紊的运行着,甚至到了清朝中期,西方学者仍然认为,中国社会的有序性明显胜过西方社会。本文试图揭示习惯在我国民事立法、司法中的现实状况,并进而探讨习惯在我国民法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一、习惯作为民法渊源的缘由
  (一)对习惯的界定
  习惯最通常的含义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但是从法学的角度来研究习惯应该更注重的是其对行为的规范意义,因此,从法学的角度而言以下定义更为合理:“习惯是社会生活中,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为人类共同信守的规则。”
  比较习惯与习惯法可知其最大区别在于民众对该习惯规范是否具有“法的确信”,但这一区分标准非常模糊。相反习惯与习惯法在许多方面具有统一性。
  (二)习惯应该作为民法渊源
  习惯与民法典的互补性决定了民法典应该确定习惯作为民法渊源。
  民法典具有成文法無法克服的固有缺陷。首先,民法典具有不合目的性。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仅西藏、新疆、内蒙其中一省较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面积都大,地域导致的差异性明显,而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习惯法,差异性是划分民族的根本标准,只考虑同一性,不顾及差异性,只会导致个体权利被抹杀,与人的目的性不符。其次,民法典具有不周延性,也就是说社会生活千变万化,民法典不可能就所有事情进行规范。再次,民法典具有滞后性。成文法为了保持其稳定性,必然导致法律落后于现实生活,这也是成文法滞后性的原因。最后,民法典具有封闭性,民法典的成文化导致民法典只能就有限的事项进行规范,无法做无限的穷举,由此导致了民法典的封闭性。这些缺陷与成文法典相伴而生,民法典自身永远无法克服。习惯的特征决定了其与民法典并不冲突,反而形成互补。
  基于民法典的固有缺陷及习惯对其缺陷的弥补,我们应该将习惯列为民法渊源。当然将习惯列为民法渊源并不是说所有的习惯都可以作为裁判规则。习惯用作裁判规则与民事法律无异,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当然上层建筑中的其他方面对其也会有所影响。
  二、我国司法实践中习惯的地位
  我国立法未确立习惯的民法渊源地位,但如上文所示,由于民事立法具有不周延性,司法实践中不可避免遇到因民事习惯而产生纠纷并进而依据民事习惯作出裁判的案件。
  另外,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民族团结,我国宪法和许多部门法都规定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很多法律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变通适用,并且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也可以作出变通的规定。
  虽然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司法实践中也有案件以习惯作为裁判规则,但是由于立法上没有统一习惯的法律渊源地位,司法上各地对习惯的认知度存在较大区别。有些地方基层法院对习惯非常重视。因此实际上习惯是获得了民法渊源地位的。我国立法和司法上均为认可其民法渊源地位,或许要归因于我国理论界对习惯的忽视,在法、德两国学者对于习惯是民法渊源之一是一致认可的。
  三、我国未来民法对习惯的应有定位
  (一)未来民法典中习惯的定位
  基于习惯与民法典的互补性,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应该为习惯留下其应有的位置。但首先存在如何表述的问题,上文已经提及将习惯与习惯法统称为习惯,习惯包括获得了“法的确信”的习惯和未获得“法的确信”的习惯,这样符合用语规范,用“习惯法”来统称习惯与习惯法则无法做的这一点。
  (二)确定习惯为民法渊源情形下司法实践中习惯的定位
  在民法典确认习惯为民法渊源之后,则各地方法院有义务以相应的习惯为裁判规则判案,那么各地方法院应该积极收集其管辖区域内的民事习惯论文怎么写。
  从德国民事诉讼法来看,涉及习惯法的第293条在证明责任部分。因此司法实践中,习惯法是作为被证明对象出现的,由援引该项习惯法的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当然对于当事人的举证,法院可以另行查证。法国则区分了习惯和习惯法,习惯法为无需证明的真正的法律规则,由法院查证,当事人无需举证;习惯则由主张习惯的一方举证证明。本人认为德国民事诉讼法的做法更可取,习惯具有地域性,往往为地方习惯,法院对其管辖范围以外的纷繁复杂的地方习惯往往无法知晓,因此由援引的当事人举证更合理,况且德国民事诉讼法赋予了法院另行查证的权力,足以保证习惯的真实性。当然法国法上关于习惯的证据形式值得借鉴,如行会提供的书面证明、人证等。
  另外,即使证明了某习惯的存在,该习惯也并非就一定可以用作裁判规则,该习惯还必须符合民众的利益需求,为民众广泛接受,不违背善良风俗,不与现行民事立法强制性规则相冲突。
  参考文献:
  [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
  [2]罗昶,高其才.《当代中国捐会习惯法与关系——以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镇蒋家丁自然村为对象的考察》.载《现代法学》,2010年第1期,第22—31页.
  [3]谢鸿飞.《论习惯在近现代民法中的地位》.载《法学》,1998年第3期,第29页.
  作者简介:
  付扬(1991.3~ ),男,蒙古族,辽宁北票人,沈阳师范大学,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民商法。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根据中
近年来安徽潜山市不断依据产业扶贫的号召,结合当地的一些优势产业,培植当地的龙头企业,带动各个产业的发展,试图实现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帮助广大企业和农民实现增效增收,产
冬季利用暖棚养猪可提高舍温,即使在寒冷的“三九”天,棚内白天温度也可达18—20℃,夜间在0℃以上,可减少猪的能量散失,加快猪增重,使猪在冬季也能照常育肥长肉。但暖棚养猪生产过
2015年新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明确将行政协议纳入行政受案范围,行政协议案件作出行政审判中的新类型也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行政协议概念、特点的分析,对行政协议的类型进行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摘 要:制贩假币犯罪是金融类犯罪的一种重要形式,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是必须严厉打击的一种犯罪。本文将提出多种有效手段,侦破此类案件。  关键词:制贩假币犯罪;侦查方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发展,假币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涉案金额逐步上升,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假币犯罪案件是指行为人实施伪造、变造货币的行为,或对伪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的一部分具有较好发展基础条件的乡村进行了建设。“智慧乡村
新年伊始,全国上下,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都在思考新的改革、新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自然更多地是思考教育,研究课程改革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可以听到方方面面关于这场基础教育改
农业机械的使用具有十分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同时由于使用环境复杂、使用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使得农业机械的故障类型多样化,分析农业机械的常见故障类型,并做好相应的解决
摘 要:员额制检察官是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实现检察业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凡是入额的检察官都要承担相应更重的办案任务和更多的办案责任,这对于员额检察官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因此,在工作模式上,员额检察官也面临着如何办案、如何多办案、如何办好案等一系列的问题,故有必要对员额检察官适应改革后的检察工作新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利于员额检察官开展工作。  关键词:入额;检察
建筑施工测量作为工程施工的基础性工作,对工程质量的行成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原则、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