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有没有选择困难症?或者总是在需要决断的问题上感到进退两难?如果你有这种情况,那么,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大脑后台是如何运作的,情绪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大脑在下意识的情况下会做出哪些判断,这样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经济学中有个“理性人”的概念,即无论个人还是群体等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精于计算和判断的,不会感情用事,亦不会盲从,因此在经济活动中“理性人”做出的经济行为都是利己的,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当遇到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像“理性人”那样理性吗?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仅仅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吗?事实好像并非如此,就像20世纪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所说的:“据说人是理性动物,但我一生都在寻找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做出决定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则要复杂得多,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来干扰我们的判断,即使我们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也权衡了各方利弊,但我们还是会猝不及防地受到某一瞬间的情绪、欲望、或者下意识想法的影响,最后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之所以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会出现这种“一念之差”,其实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到大脑神经学、心理学、经济行为学等不同方面,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让我们从这些角度出发,来教你如何尽可能地排除干扰,做出正确的决定。
1. 降低对未来的预期
当我们在做决定或者判断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降低自己对未来的预期,因为未来是完全不可知的。2001年,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他请来一位占星师、一位金融学家和一个4岁的小女孩,给每个人发了5000英镑,让他们自由选择投资哪些股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来对比他们的收益率。
他们3人选择股票的策略完全不同,占星师选股的依据是星象和股票对应的上市公司所成立的日期,金融學家选股则是靠着他专业的金融知识和丰富的相关经验,毫无疑问,4岁的小女孩只能是随便乱选了几只股票。一年之后,怀斯曼教授统计了一下他们账户的收益率,结果令人大跌眼镜,金融学家赔了46.2%,占星师赔了6.2%,只有小女孩获利6.8%。后来这个小女孩还成为了当地的名人,经常被请去参加一些财经类的电视节目。
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论是在金融领域,还是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未来会发生什么都是不可知的,我们无法通过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预判未来的轨迹,因为总会有各种意外接踵而来,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可能让未来发生巨变。
纽约大学特聘教授,知名资本公司创始人纳西姆·塔勒布,将这类意外事件命名为“黑天鹅”,即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能改变一切。就像这个名称的由来,在发现澳大利亚有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就只能是白色的,因此在言谈和写作中用“黑天鹅”来指那些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固有的信念。塔勒布在他的书《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中写道: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喜欢以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预测未来,却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即便是精于算计的专业人士,也难保不被这些随机发生的事情所愚弄。书的最后,塔勒布教授也给出了建议,让我们尽可能地专注于每一个当下,不要总去考虑那些太长远的事情,因为时间会消除很多的随机性,而历史也不是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的,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哪天就会一夜暴富,或是一夜之间就破产。
2. 用战略眼光看待问题
我们不可能全凭自己的意愿去做任何事,在做决定之前,首先要考虑一下其他人对此可能会有什么反应,如果做事全凭个人喜好或只顾自己的利益,很容易就会和别人产生利益冲突。即使是拥有至高权利的国家元首,也不可能随便就下令向他看不顺眼的敌对国发射导弹,因为他很清楚,这么做势必会在两国之间引发一场战争,最后反倒得不偿失。正所谓“给别人留一条后路,就是在给自己留后路”,在做任何决定之前,先替他人着想一下,不要一味地只顾自己,就不至于让局面变得太过难堪。
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打个比方,假如某个城市准备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可以预见的是,大部分市民是会拥护这项制度的,并且按照规定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但肯定也有一部分嫌麻烦的市民会冷眼旁观,依旧我行我素地乱扔垃圾。在这种情况下,市政府会因为这部分怕麻烦的市民而放弃推行这项制度吗?肯定不会,因为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会帮助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需求,不会因为有一部分人反对就放弃去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去妥协,寻求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毕竟生活不可能像下棋或者打牌那样胜负必分,只有一个赢家,其他都是输家,大部分时候,我们都需要权衡各方利益,然后找出一个比较合适的办法。就像博弈论中经常提到的“囚徒困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了监狱,在不能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如果两人都选择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1年;若其中一人选择揭发,另一人保持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可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为不合作要坐牢10年;若两人都选择揭发,因为证据确凿,两人都将坐牢8年。从理性的角度分析,选择不揭发对方是最好的选择,两人只用坐牢一年,但人性往往都是自私的,囚徒因为无法信任对方,所以都倾向于选择揭发对方。从“囚徒困境”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个人最佳选择往往并非是团体最佳选择,因此还是要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3. 合理分配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我们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某些方面,势必会导致我们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影响,最后做出错误的决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在他的书《思考,快与慢》中写道:“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来迅速做出判断,很容易出错;有意识系统2则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较慢,但不容易出错。问题是,在人们的注意力受到过度干扰的状态下,系统2就不愿意工作了,人们也因此更容易相信系统1给出的错误判断。”因为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间屋子,能负荷的电量是有限的,如果在屋里同时使用很多大功率电器,就会让整间屋子的电路都跳闸。
在经济学中有个“理性人”的概念,即无论个人还是群体等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精于计算和判断的,不会感情用事,亦不会盲从,因此在经济活动中“理性人”做出的经济行为都是利己的,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当遇到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像“理性人”那样理性吗?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仅仅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吗?事实好像并非如此,就像20世纪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所说的:“据说人是理性动物,但我一生都在寻找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做出决定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则要复杂得多,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来干扰我们的判断,即使我们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也权衡了各方利弊,但我们还是会猝不及防地受到某一瞬间的情绪、欲望、或者下意识想法的影响,最后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之所以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会出现这种“一念之差”,其实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到大脑神经学、心理学、经济行为学等不同方面,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让我们从这些角度出发,来教你如何尽可能地排除干扰,做出正确的决定。
1. 降低对未来的预期
当我们在做决定或者判断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降低自己对未来的预期,因为未来是完全不可知的。2001年,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他请来一位占星师、一位金融学家和一个4岁的小女孩,给每个人发了5000英镑,让他们自由选择投资哪些股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来对比他们的收益率。
他们3人选择股票的策略完全不同,占星师选股的依据是星象和股票对应的上市公司所成立的日期,金融學家选股则是靠着他专业的金融知识和丰富的相关经验,毫无疑问,4岁的小女孩只能是随便乱选了几只股票。一年之后,怀斯曼教授统计了一下他们账户的收益率,结果令人大跌眼镜,金融学家赔了46.2%,占星师赔了6.2%,只有小女孩获利6.8%。后来这个小女孩还成为了当地的名人,经常被请去参加一些财经类的电视节目。
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论是在金融领域,还是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未来会发生什么都是不可知的,我们无法通过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预判未来的轨迹,因为总会有各种意外接踵而来,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可能让未来发生巨变。
纽约大学特聘教授,知名资本公司创始人纳西姆·塔勒布,将这类意外事件命名为“黑天鹅”,即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能改变一切。就像这个名称的由来,在发现澳大利亚有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就只能是白色的,因此在言谈和写作中用“黑天鹅”来指那些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固有的信念。塔勒布在他的书《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中写道: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喜欢以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预测未来,却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即便是精于算计的专业人士,也难保不被这些随机发生的事情所愚弄。书的最后,塔勒布教授也给出了建议,让我们尽可能地专注于每一个当下,不要总去考虑那些太长远的事情,因为时间会消除很多的随机性,而历史也不是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的,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哪天就会一夜暴富,或是一夜之间就破产。
2. 用战略眼光看待问题
我们不可能全凭自己的意愿去做任何事,在做决定之前,首先要考虑一下其他人对此可能会有什么反应,如果做事全凭个人喜好或只顾自己的利益,很容易就会和别人产生利益冲突。即使是拥有至高权利的国家元首,也不可能随便就下令向他看不顺眼的敌对国发射导弹,因为他很清楚,这么做势必会在两国之间引发一场战争,最后反倒得不偿失。正所谓“给别人留一条后路,就是在给自己留后路”,在做任何决定之前,先替他人着想一下,不要一味地只顾自己,就不至于让局面变得太过难堪。
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打个比方,假如某个城市准备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可以预见的是,大部分市民是会拥护这项制度的,并且按照规定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但肯定也有一部分嫌麻烦的市民会冷眼旁观,依旧我行我素地乱扔垃圾。在这种情况下,市政府会因为这部分怕麻烦的市民而放弃推行这项制度吗?肯定不会,因为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会帮助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需求,不会因为有一部分人反对就放弃去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去妥协,寻求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毕竟生活不可能像下棋或者打牌那样胜负必分,只有一个赢家,其他都是输家,大部分时候,我们都需要权衡各方利益,然后找出一个比较合适的办法。就像博弈论中经常提到的“囚徒困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了监狱,在不能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如果两人都选择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1年;若其中一人选择揭发,另一人保持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可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为不合作要坐牢10年;若两人都选择揭发,因为证据确凿,两人都将坐牢8年。从理性的角度分析,选择不揭发对方是最好的选择,两人只用坐牢一年,但人性往往都是自私的,囚徒因为无法信任对方,所以都倾向于选择揭发对方。从“囚徒困境”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个人最佳选择往往并非是团体最佳选择,因此还是要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3. 合理分配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我们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某些方面,势必会导致我们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影响,最后做出错误的决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在他的书《思考,快与慢》中写道:“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来迅速做出判断,很容易出错;有意识系统2则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较慢,但不容易出错。问题是,在人们的注意力受到过度干扰的状态下,系统2就不愿意工作了,人们也因此更容易相信系统1给出的错误判断。”因为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间屋子,能负荷的电量是有限的,如果在屋里同时使用很多大功率电器,就会让整间屋子的电路都跳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