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分析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名著之一,集中体现了我国语言艺术的极高成就,其精炼简约的语言也构建起了《红楼梦》唯美的文学艺术境界。在《红楼梦》当中,最具女性之美的是林黛玉,她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主要的女性人物,体现出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下面笔者以林黛玉的语言为例,来比对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性,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出古文的音律之美、简约之美、意境之美,以及现代文的平实质朴之美。
  一、林黛玉的语言特色
  1.古文与现代文的对比
  林黛玉是贾府老太太的外孙女,她出身高贵,自幼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与其大舅母的对话当中,林黛玉笑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从中体现出了林黛玉的知书达理、尊敬长辈的谦恭委婉。这句话用现代文来说,就是“舅妈关心我,留我用餐,本来是不应该走的”。运用现代文来表述,却难以体现出作为晚辈对于长辈的尊敬,似乎从语境当中,体现出了一种平辈相待的交往礼节。
  从古文与现代文的对比中可发现,古文能够使用精炼简约的语言来叙事,并具有语言的含蓄之美。但是,这样的语言通常是古代接受过教育的人们才能讲述出的。古代普通的劳动人民是说不出这样的话语的。而现代文非常直白地进行表述,相对于古文的简炼用词而言,现代文想要讲述清楚一件事,就必须运用到许多字词。而与古文的“艰涩难懂”不同,现代文能够更便于人们掌握与理解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是古文难以企及之处。
  2.诗词语言描写的区别
  《红楼梦》中有很多诗词,充分体现出了小说中诗词作者厚重的文学功底,同时也是《红楼梦》文学价值的具体体现。在小说当中,诗词是人物个性与特点的集中体现,是人物的心灵独白,彰显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是“言为心声”的展现。在小说当中,林黛玉的诗词多为“伤春悲秋”之作,充分体现出了林黛玉“多愁多病的身”这一人物特点。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最为伤感、成就最高的是《葬花辭》,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思与抗争。如果以现代文来描写,就是“在一整年当中,有风雨如同刀剑一样地逼迫人”。这样的描写,仅仅只能是描述一种内心的观感。却不像诗词当中有悲愤之情,有战斗檄文的效果。而在诗词的最后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借花喻己,是对落花飘零与自我将逝的表述,在身世飘零当中,将伤感与悲伤表述得淋漓尽致。如果是用现代文来描写,就是“时光匆匆流逝,容颜易老。在落花飘零之际,人已逝去,却两两不能相知。”这在意境方面,就会显得削弱了许多。同时,也难以有效地体现出诗歌作者内心的悲痛与无奈之情。
  在小说创作当中,古文与现代文具有许多差异性。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在表现形式方面,古文与现代文两种文体都各有优势与不足,因此,如能相互借鉴、完美融合,就能够较好地增强小说的文学艺术性。
  二、高中语文课程当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名著,有一些内容也被选入到语文教材当中,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当中,有黛玉回答贾母的场景描写,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在此处,古文能够传神地描写出林黛玉刚进入贾府时的“谦虚谨慎”,较好地体现出她“寄人篱下”的心境。寥寥数语,就将其内心深处交织在一起的自尊心、自卑感展现了出来。而同样的话语,如果是用现代文来表述,即为“没有读过,仅仅是学习了一年时间,学会了写一些字”。这样直白的表述,是难以将林黛玉来到陌生环境当中的那种小心翼翼的心情,以及她内心当中兼具自尊与自卑复杂的情感,细致入微地描写与传递出来的。因此,这也是古文与现代文在人物心理描写当中所具有的差异性,古文能够体现出人物每一种细腻、微小的心理活动,能够传神地彰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而现代文是从平实与质朴当中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所思所想。
  可以说,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古文与现代文各有所长。因此,也同样存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文章语言运用的合理性与优美性。
  总之,在《红楼梦》当中,语言艺术较之于历代文学作品都有突破与创新,是明清小说当中的艺术瑰宝。《红楼梦》的语言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创作当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融合。在小说当中,林黛玉的语言作为整部小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了精炼简约、清新自然、生动有趣的特点,是《红楼梦》整部小说语言的代表。而现代文具有平实质朴之美,便于人们理解与掌握。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在写作当中,将古文与现代文进行融合,必然会较好地彰显出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有效提升学生习作的文学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463000)
其他文献
名著名篇阅读题是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部分的一大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名著名篇阅读的备考效率,首先得了解“名著名篇阅读题”的命题规律。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名著名篇阅读”的命题呈现出几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选材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近五年,《考试说明》上列出的名著篇目全部考查过,体现了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中《红楼梦》连续五年出现在简答题中,另有一道简答题取自《呐喊》或《边城》,体现了重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论语》中有一段记载孔子与其四位弟子的对话场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期刊
高中学生在学习宋词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是对于作品中一些典故不够了解,第二是无法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厚情感,第三是在整体感知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笔者认为,应当对教学方法進行灵活处理,如采取对比教学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趣,读出情感,增强深度认知。  一、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  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再加上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认知,教师需要安排更为恰当的引导方法,以便带领学生真正进入到课
期刊
《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是我国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尤其在书法和文学方面堪称双绝,流传千古,历久弥远。除了文学和书法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和价值,文章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特别是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作者理性的思想光辉遥接千古,发人深省。通过对《兰亭集序》的深入解读,阐释文章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蕴,能启迪我们不断去感悟、学习和研究,并赋予我们更多的生命思考和价值追寻。  王羲之,东晋
期刊
议论文写作常常需要一定的概念界定,即对核心词语进行阐释。概念界定的好处有二,一是通过界定概念来圈定具体的写作范围,做到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目标明确,对症下药;二是通过概念界定亮出见解,进一步强化审题,不偏颇、不背离。然而,在现实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概念界定不清,有些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一、概念界定混乱  所谓概念界定混乱是指在概念界定的时候,缺少必要的逻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模块,要求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中,通过“月是故乡明”专题的学习,学生重温了亘古不变的乡土情怀,在与老舍、韩少功等大家的亲密对话后,学生或多或少获得了对家园的体味与认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乡土情怀”这一永恒
期刊
在叙事写人类文章中,许多学生习惯以概念性词语表达内心感受。比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写一段文字,以表达知晓考试成绩前后的情形。学生习作片断如下:  我正埋头看书,忽然原本安静的教室里出现一阵骚动,抬头一看,老师来分发试卷了。我如坐针毡,紧张极了,等了好久,终于拿到了试卷,一看,一个醒目的红色数字赫然映入眼帘:又很差!我很难过地把试卷放在了一边。  我们看到,学生用“紧张极了”“很难过”等词语来表达得知分
期刊
一、选中教学切入点,化繁为简  師:从题目看,课文写的内容是……  生齐:木叶。  师:文章选自《唐诗综论》,“说”的是木叶,而且“说”得专业,预习课文时是不是觉得不好理解?(生点头)  师:那就让我们化繁为简,一步步走进文本。哪位同学先说说文中“木叶”的字面意思?  生:树叶。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树叶,为什么在文中称木叶了?它们是同一个事物吗?  生:好像不是,又好像是。(生笑)  师:感
期刊
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苦功夫,因为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影响师生的自我效能感。然而,教学设计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不仅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要立足于学情,遵循教学的可接受性和最优化原则,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现有的心智发展水平,最终达到导教和促学的目的。  讲完了《逍遥游》这篇课文,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
期刊
诗词教学不在于给学生讲授了多少首诗歌,而在于唤醒、激励学生自觉自愿地亲近诗歌,从这些精美的作品中感受人间的至情至性。通过李仁甫老师的《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进而探究中学古诗词课的教学方式,从而寻觅到诗词教学的津梁,帮助学生找到并徜徉于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至美境界。  “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