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障现象:一辆2003年产POLO1.4手动挡轿车,搭载BCC型发动机,行驶里程20万km。用户反映该车更换拆车件发动机后,发动机怠速不稳,并且经常熄火。
检查分析:维修人员试车,发现该车发动机怠速在1000~1300r/min波动,并且抖动严重,当冷却风扇运转时便会出现熄火现象。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略微提高发动机的转速,便不会出现熄火。
检测发动机控制单元,未见故障码。将转速提高到2000r/min,这样发动机运转较为平稳,然后读取数据流。此时进气压力为25kPa,进气温度为45℃,负荷率为23%,冷却液温度95℃,怠速燃油修正量1%~4%。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运转是正常的,且混合气的燃烧也较为充分。这说明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工作正常,可以排除在拆装发动机过程中出现过人为的失误。
松开加速踏板后,发动机转速迅速降到950r/min,并开始抖动。此时发动机的负荷率增大到30%,接近怠速负荷率上限35%。由于维修人员注意到冷却风扇运转时发动机会熄火,为模拟这一条件,将远光灯打开。打开远光灯后,发动机的负荷率跃升到60%,并且不断升高,当达到80%时熄火。
重新起动发动机,将转速提高到2000r/min,负荷率又回落到23%。查看01—08—55组数据中的3区——怠速自适应值,此时该值已经达到其上限1.5 g/s。以上的试车结果说明,发动机的怠速自适应已调整到了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的内部负荷稍有增加,其输出扭矩便不能应付。这一现象正好说明发动机的内部负荷偏高。
为确定内部负荷偏高的原因,将发电机及水泵的传动胶带脱开后再次观察怠速时的负荷率。这时发现负荷率仍然维持在30%,说明这额外的负荷来自发动机内部。
拆下油底壳,取下连杆瓦检查,发现瓦面上有明显的磨痕(图1)。轴颈在对应磨痕的位置上有明显的锈迹,推测是在发动机搁置期间生成的。由于锈斑使轴瓦的配合间隙变小,造成转动阻力增大,这便是怠速负荷率偏高的原因。
故障排除:清理曲轴轴颈上的锈迹,并对其进行抛光处理。装复后试车,确认故障排除。
回顾总结:该故障的排除过程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是通过数据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很有可能会走弯路。这是由于该车刚拆装过发动机,维修人员自然会把注意力放在电控系统的检查上,而忽略机械部分的问题。
检查分析:维修人员试车,发现该车发动机怠速在1000~1300r/min波动,并且抖动严重,当冷却风扇运转时便会出现熄火现象。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略微提高发动机的转速,便不会出现熄火。
检测发动机控制单元,未见故障码。将转速提高到2000r/min,这样发动机运转较为平稳,然后读取数据流。此时进气压力为25kPa,进气温度为45℃,负荷率为23%,冷却液温度95℃,怠速燃油修正量1%~4%。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运转是正常的,且混合气的燃烧也较为充分。这说明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工作正常,可以排除在拆装发动机过程中出现过人为的失误。
松开加速踏板后,发动机转速迅速降到950r/min,并开始抖动。此时发动机的负荷率增大到30%,接近怠速负荷率上限35%。由于维修人员注意到冷却风扇运转时发动机会熄火,为模拟这一条件,将远光灯打开。打开远光灯后,发动机的负荷率跃升到60%,并且不断升高,当达到80%时熄火。
重新起动发动机,将转速提高到2000r/min,负荷率又回落到23%。查看01—08—55组数据中的3区——怠速自适应值,此时该值已经达到其上限1.5 g/s。以上的试车结果说明,发动机的怠速自适应已调整到了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的内部负荷稍有增加,其输出扭矩便不能应付。这一现象正好说明发动机的内部负荷偏高。
为确定内部负荷偏高的原因,将发电机及水泵的传动胶带脱开后再次观察怠速时的负荷率。这时发现负荷率仍然维持在30%,说明这额外的负荷来自发动机内部。
拆下油底壳,取下连杆瓦检查,发现瓦面上有明显的磨痕(图1)。轴颈在对应磨痕的位置上有明显的锈迹,推测是在发动机搁置期间生成的。由于锈斑使轴瓦的配合间隙变小,造成转动阻力增大,这便是怠速负荷率偏高的原因。
故障排除:清理曲轴轴颈上的锈迹,并对其进行抛光处理。装复后试车,确认故障排除。
回顾总结:该故障的排除过程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是通过数据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很有可能会走弯路。这是由于该车刚拆装过发动机,维修人员自然会把注意力放在电控系统的检查上,而忽略机械部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