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业余体校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就是挖掘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所以除必要的文化学习外,体育训练是学生的主要功课。但是,县级业余体校作为我国多级训练网络中最基层的组织单位,塔基过于粗大、成材率偏低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学生在体校毕业后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面对现状,许多学校提出了“读训并重”的教育方针,一方面重视学生训练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大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力度。然而,对体校学生成长的全面关怀中,仍有一个方面仍未得到关注,这便是体校的体育课,本文就此作了探讨。
关键词: 县级业余体校 课时设置 训练周期 教材选择 教学形式
人们普遍认为,体校的学生每天都在运动训练,不是天天都在上体育课吗?而事实上,两者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组织形式、教学评价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别。例如:训练课采取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中提高某些项目运动成绩,训练形式往往比较单一、枯燥乏味,评价也往往比较极端,更注重运动成绩。而体育课则不同,教学形式有趣,练习手段丰富,教学目标多样,评价多元,注重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两者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因此,笔者认为在业余体校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体育课是对专业训练和文化学习的一种有益补充。那么,在业余体校如何开设体育课呢?笔者认为相对于普通学校,业余体校的体育课需要在课时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形式方面做出适应性变化。既不破坏体校的办学性质,又顾全学生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一、课时设置与训练周期有机结合
表 体育课时设置
县级业余体校一般设4~9年级,六个年级,按照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4~9年级课时设置要求,每周必须安排三节体育课,而在业余体校的训练制度中往往每天晨训一个小时,晚训两个小时,如果在训练周期内每周再安排三节体育课,则对学生训练质量必定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根据体校的特点进行灵活安排。首先,用体育课替代训练调整周期。在各个训练周期之间一般都会安排一个调整周期,这一周期常常安排一些小运动量训练,达到放松和休整的目的。经过改革后,把这一周期替换成上体育课(见上表),借助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技术学习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为扩大后阶段训练效益奠定基础。其次,根据训练周期安排体育课时。按照国家每周三节体育课的课时规定,那么,一个学期大约五十节体育课,在调整周期中每次调整课安排两节体育课替代,这样,如果一个调整周期是三天,那个调整周期就有六节体育课,如果有五天,那么,就有十节体育课,这为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提供了必要的课时保证。
二、教材选择兼顾课程标准与体校特点
体育课时得到妥善解决之后就涉及教什么。体校项目设置琳琅满目,但是,高专业化让许多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也往往局限于自身的专项范围,例如,练体操的不知道排球怎么打,练篮球的不知道足球怎么踢,这种现状显然违背了体育课程的目标,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例如,一个练田径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除了跑,什么都不会,体校的训练使其成了跑步的机器。所以,体育课就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一方面体校要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标准接轨。由于许多学生将来要进入高中学习,即回归普通学校教育体系。这就需要学生在体校阶段的学习能够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奠定基础,即考虑学习的连贯性和发展性,所以,体校应该根据普通学校的课程标准构建教材内容。另一方面体校具有自身的资源优势,例如,场地器材、师资力量,所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从而个性化的教材内容应是体校体育课的一大特点。例如,游泳,在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少有学校具备教学场地,但是,游泳技能却是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对于学生的安全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体校既有场地又有教练,所以,在教材的构建中体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出发构建教材内容。
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富有个性
行政班教学是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由于业余体校班级规模较小,本身属于小班化配置,因此以行政班教学对于体校而言是比较好的形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笔者认为业余体校可以采取B型授课和同伴辅导。所谓B型授课是指在一个学年中,由于教学单元的变化,教师也发生变化的授课方式。例如,一个学期中共安排篮球、排球、足球三个运动项目的学习,那么,在体育课教学时这三个项目的教学分别由体校的篮球教练、排球教练和足球教练担任,充分发挥体校教练的专业特长,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这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同伴辅导则是充分发挥体校学生各自的专业优势,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例如,一个班上往往有不同专项的学生,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那么,在学习乒乓球单元时,乒乓球专项的学生就帮助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辅导——纠错、辅导和评价,在进行排球学习时就由排球专项的学生担任,这样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专项训练。
业余体校开设体育课并不是哗众取宠,也并非画蛇添足,其对于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是其他学科和训练所无法取代的,其体现的是对于学生成长的责任和关怀。
关键词: 县级业余体校 课时设置 训练周期 教材选择 教学形式
人们普遍认为,体校的学生每天都在运动训练,不是天天都在上体育课吗?而事实上,两者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组织形式、教学评价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别。例如:训练课采取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中提高某些项目运动成绩,训练形式往往比较单一、枯燥乏味,评价也往往比较极端,更注重运动成绩。而体育课则不同,教学形式有趣,练习手段丰富,教学目标多样,评价多元,注重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两者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因此,笔者认为在业余体校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体育课是对专业训练和文化学习的一种有益补充。那么,在业余体校如何开设体育课呢?笔者认为相对于普通学校,业余体校的体育课需要在课时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形式方面做出适应性变化。既不破坏体校的办学性质,又顾全学生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一、课时设置与训练周期有机结合
表 体育课时设置
县级业余体校一般设4~9年级,六个年级,按照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4~9年级课时设置要求,每周必须安排三节体育课,而在业余体校的训练制度中往往每天晨训一个小时,晚训两个小时,如果在训练周期内每周再安排三节体育课,则对学生训练质量必定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根据体校的特点进行灵活安排。首先,用体育课替代训练调整周期。在各个训练周期之间一般都会安排一个调整周期,这一周期常常安排一些小运动量训练,达到放松和休整的目的。经过改革后,把这一周期替换成上体育课(见上表),借助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技术学习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为扩大后阶段训练效益奠定基础。其次,根据训练周期安排体育课时。按照国家每周三节体育课的课时规定,那么,一个学期大约五十节体育课,在调整周期中每次调整课安排两节体育课替代,这样,如果一个调整周期是三天,那个调整周期就有六节体育课,如果有五天,那么,就有十节体育课,这为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提供了必要的课时保证。
二、教材选择兼顾课程标准与体校特点
体育课时得到妥善解决之后就涉及教什么。体校项目设置琳琅满目,但是,高专业化让许多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也往往局限于自身的专项范围,例如,练体操的不知道排球怎么打,练篮球的不知道足球怎么踢,这种现状显然违背了体育课程的目标,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例如,一个练田径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除了跑,什么都不会,体校的训练使其成了跑步的机器。所以,体育课就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一方面体校要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标准接轨。由于许多学生将来要进入高中学习,即回归普通学校教育体系。这就需要学生在体校阶段的学习能够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奠定基础,即考虑学习的连贯性和发展性,所以,体校应该根据普通学校的课程标准构建教材内容。另一方面体校具有自身的资源优势,例如,场地器材、师资力量,所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从而个性化的教材内容应是体校体育课的一大特点。例如,游泳,在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少有学校具备教学场地,但是,游泳技能却是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对于学生的安全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体校既有场地又有教练,所以,在教材的构建中体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出发构建教材内容。
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富有个性
行政班教学是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由于业余体校班级规模较小,本身属于小班化配置,因此以行政班教学对于体校而言是比较好的形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笔者认为业余体校可以采取B型授课和同伴辅导。所谓B型授课是指在一个学年中,由于教学单元的变化,教师也发生变化的授课方式。例如,一个学期中共安排篮球、排球、足球三个运动项目的学习,那么,在体育课教学时这三个项目的教学分别由体校的篮球教练、排球教练和足球教练担任,充分发挥体校教练的专业特长,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这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同伴辅导则是充分发挥体校学生各自的专业优势,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例如,一个班上往往有不同专项的学生,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那么,在学习乒乓球单元时,乒乓球专项的学生就帮助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辅导——纠错、辅导和评价,在进行排球学习时就由排球专项的学生担任,这样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专项训练。
业余体校开设体育课并不是哗众取宠,也并非画蛇添足,其对于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是其他学科和训练所无法取代的,其体现的是对于学生成长的责任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