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9年,省委组织部、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送教下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工作。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使我们充分认识什么是一个现代的农民: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一个职业化的农民。可见“送教下乡”不仅满足了农民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为中专教育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开辟了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送教下乡;涉农教育;农民
送教下乡本着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职业农民”为重要目标,使职教中心能够发挥其办学优势和专业特长,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我们本着“三个有利”的原则,抓住农业快速发展这一契机,明确并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工作,使之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有利于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与稳定;有利于加强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
1.严格管理,扎实有效开展工作
1.1统一认识,周密部署
根据省市有关“送教下乡”工作的会议精神要求,可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大家一致认为,“送教下乡”有三大益处:一是能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打破职业学校僵化的办学体制,促进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二是使最渴望学习农业技术的农民,能够接受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的理念;三是为招生工作提供又一条新的途径。
1.2科学布点,严格招生
根据各地农业产业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点。在招生方面,我们按照省“送教下乡”工作实施方案对招生对象的要求,严把招生质量关。
1.3课程设置规范合理
结合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可设置了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村经济管理三个专业。课程内容本着“一按照二结合”的原则进行设置,一是按照省“送教下乡”教学管理文件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指导精神,规范设置课程,开足开全课程;二是结合产业特点,灵活机动地设置专业课程。三是结合农民需要,因地因时开设课程,适时进行实践指导。
1.4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把教学班办在农村,把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上课形式多样,力求实效,采用室内讲授、田间示范、疑难解答和观看录像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实际;教学时间地点尽量满足农民需要。
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可以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的聘用我们采用“专兼并用,土洋结合”的办法。 对于校内专业教师,我们不但能够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优势,还注重对他们专业的培养。要让他们向有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农业技术员和农村专业带头人学习,提高自身的指导实践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让他们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各种活动。
1.6积极进行教材研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
针对产业特点,自主研发校本教材15种,让学生能够“学得懂,用得上”,为新农村建设与农民致富搭建交流的平台,插上科技的翅膀。
1.7加强常规管理,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可以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向每个学生印发了手册,内容包括,各级政府关于“送教下乡”的文件、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学制年限、课程设置、学分修取、毕业要求、奖惩办法、学年工作安排等17项内容。各教学点张贴教学管理办法、听课制度、住宿制度等,让学生对“送教下乡”工作的各个环节清楚明白,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习本领、提高素质、快速致富”。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各教学点的各项管理制度按要求统一上墙;把每位学生的到位情况与其成绩挂钩,每个教室都有点名薄和教学日志。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相关人员认真填写好学生的考勤表、教学日志、授课情况调查表。教务处制定了各学年的工作安排,制定了第一、二学年各教学点的课程表。根据上级下发的教学计划,制定了种植、养殖、经济管理三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成立了公共课教研室、种植业教研室、养殖业教研室和经济管理专业教研室的教研组织机构。
2.本着对农民有意义的活动原则
2.1更新思想观念,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思想武装农民的头脑
送教下乡不光是讲技术、讲知识,我们把“送教下乡”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外地农村发展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使他们能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刀耕火种的落后农作方式,努力成为适应时代需求,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的“职业化农民”,变单一种地为科学种田,科学管理,自主加工,自行经营的“农村个体老板”,把自己创造的原材料加工成精、细、高质产品,创造更高的效益。其次,组織集体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合作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产教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结合教学、生产和“三农”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及生产实践活动。在开展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针对不同地域的产业特点,结合生产实际和实践教学安排,及时带领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种植养殖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深入到教学点所在乡镇,根据不同农作物、经济林果,以及奶牛、绒山羊容易在不同季节出现的病害、虫害、菌害,进行技术性教学指导和服务,使他们能够及时防治,将病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工作的系统性和时效性。
2.3积极扶持农村产业实体,打造特色本土农业产品
对农村产业实体进行管理方面和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绿色蔬菜基地和葡萄教学点,可经常深入其中,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做到科学管理,良性运行,不断壮大,效率渐增,创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产品。
2.4以点带面,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送教下乡”工作的可深入开展,农业产业链建设全面拉开,使得农村经济步入良性、高效发展的快车道。典型的引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让农民看到 “送教下乡”所带来的巨大的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认识到“送教下乡”为他们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进而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关键词】送教下乡;涉农教育;农民
送教下乡本着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化“职业农民”为重要目标,使职教中心能够发挥其办学优势和专业特长,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我们本着“三个有利”的原则,抓住农业快速发展这一契机,明确并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工作,使之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有利于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与稳定;有利于加强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
1.严格管理,扎实有效开展工作
1.1统一认识,周密部署
根据省市有关“送教下乡”工作的会议精神要求,可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大家一致认为,“送教下乡”有三大益处:一是能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打破职业学校僵化的办学体制,促进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二是使最渴望学习农业技术的农民,能够接受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的理念;三是为招生工作提供又一条新的途径。
1.2科学布点,严格招生
根据各地农业产业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点。在招生方面,我们按照省“送教下乡”工作实施方案对招生对象的要求,严把招生质量关。
1.3课程设置规范合理
结合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可设置了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村经济管理三个专业。课程内容本着“一按照二结合”的原则进行设置,一是按照省“送教下乡”教学管理文件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指导精神,规范设置课程,开足开全课程;二是结合产业特点,灵活机动地设置专业课程。三是结合农民需要,因地因时开设课程,适时进行实践指导。
1.4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把教学班办在农村,把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上课形式多样,力求实效,采用室内讲授、田间示范、疑难解答和观看录像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实际;教学时间地点尽量满足农民需要。
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可以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的聘用我们采用“专兼并用,土洋结合”的办法。 对于校内专业教师,我们不但能够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优势,还注重对他们专业的培养。要让他们向有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农业技术员和农村专业带头人学习,提高自身的指导实践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让他们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各种活动。
1.6积极进行教材研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
针对产业特点,自主研发校本教材15种,让学生能够“学得懂,用得上”,为新农村建设与农民致富搭建交流的平台,插上科技的翅膀。
1.7加强常规管理,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可以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向每个学生印发了手册,内容包括,各级政府关于“送教下乡”的文件、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工作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学制年限、课程设置、学分修取、毕业要求、奖惩办法、学年工作安排等17项内容。各教学点张贴教学管理办法、听课制度、住宿制度等,让学生对“送教下乡”工作的各个环节清楚明白,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习本领、提高素质、快速致富”。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各教学点的各项管理制度按要求统一上墙;把每位学生的到位情况与其成绩挂钩,每个教室都有点名薄和教学日志。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相关人员认真填写好学生的考勤表、教学日志、授课情况调查表。教务处制定了各学年的工作安排,制定了第一、二学年各教学点的课程表。根据上级下发的教学计划,制定了种植、养殖、经济管理三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成立了公共课教研室、种植业教研室、养殖业教研室和经济管理专业教研室的教研组织机构。
2.本着对农民有意义的活动原则
2.1更新思想观念,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思想武装农民的头脑
送教下乡不光是讲技术、讲知识,我们把“送教下乡”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外地农村发展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使他们能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刀耕火种的落后农作方式,努力成为适应时代需求,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的“职业化农民”,变单一种地为科学种田,科学管理,自主加工,自行经营的“农村个体老板”,把自己创造的原材料加工成精、细、高质产品,创造更高的效益。其次,组織集体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合作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产教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结合教学、生产和“三农”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及生产实践活动。在开展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针对不同地域的产业特点,结合生产实际和实践教学安排,及时带领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种植养殖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深入到教学点所在乡镇,根据不同农作物、经济林果,以及奶牛、绒山羊容易在不同季节出现的病害、虫害、菌害,进行技术性教学指导和服务,使他们能够及时防治,将病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工作的系统性和时效性。
2.3积极扶持农村产业实体,打造特色本土农业产品
对农村产业实体进行管理方面和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绿色蔬菜基地和葡萄教学点,可经常深入其中,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做到科学管理,良性运行,不断壮大,效率渐增,创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产品。
2.4以点带面,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送教下乡”工作的可深入开展,农业产业链建设全面拉开,使得农村经济步入良性、高效发展的快车道。典型的引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让农民看到 “送教下乡”所带来的巨大的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认识到“送教下乡”为他们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进而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