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从新课标出发如何贯彻落实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当前在课堂教学这一舞台上,都侧重于教师是编剧、导演、监制统于一身,学生是演员,泾渭分明。《标准》中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问题”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是始终把问题作为学生发展的载体,基于问题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目标的最终体现。
  一、指导学生学会质疑,进行有效预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强调“经历与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并且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粗略理解,尝试横向、纵向发现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
  1、以问题发现作为预习目标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明确提出“我明白了什么?”、“我不明白什么?”“我还想到了什么问题?”三个预习导向,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有目的地进行预习。指向性预习使学生除了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解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在听课时引起重视之外,还通过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这一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诱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习不会只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
  2、指导学生学会提问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想问、敢问,并不等于学生会问、善问。在研究初期,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没有章法,有的浅显幼稚,不得要领;有的甚至与知识点没多大关系,要使学生能问到点子上,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会学生提问的“窍门”,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教会发现问题的方法:①从知识的成因上找。新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者因什么需要而产生的;②从知识的内容上找。新知识阐述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有什么规律;③从研究知识的方法上找。研究新知识,要做怎样的准备;通过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还有其他方法吗;研究时要注意什么,研究的关键是什么;④从知识的结论上找。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什么结论,具有怎样的特征,新旧知识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怎样归纳整理,会有怎样的发展;⑤从知识的应用上找。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出现,有怎样的应用。
  (2)教会提出问题的方法:①追问。沿着知识的脉络,刨根问底,不断问为什么,溯本追源;②反面或侧面提问。根据新知识呈现的规律或现象,可以从侧面旁敲侧击,也可以从反方向进行假设,提出问题;③对比联系。某些类似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问题;④联系生活实际。探究知识点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中现象提出问题;⑤利用认知冲突。发生认知冲突时,利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趁势提出问题。
  (3)探讨所提问题的价值。好的数学问题对于数学的研究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哪些问题提得好、有价值,哪些不着边际、没有道理,学生应了解有价值问题所具备的一些特征,这就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在关键时给予指导。匈菲尔德提出了五条审美原则,作为衡量一个问题对其数学课程是否有用的标准,那么对于小学生,可以更加明确、直白地指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应具有恰当的探索空间,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贴近生活的,并且可以进一步拓展的。
  二、动态预设,优化教学设计
  1、围绕“学生问题”进行教学预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同化知识,才能构建新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的问题有效结合,学生通过“问题”干预教师的预设,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标准》的核心理念。
  2、设计开放性问题,促进生成
  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给学生形成了较大认知空间;开放性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进而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这样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3、因“意外生成”调整教学预设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尽管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会让教师意想不到。
  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利用机智把意外生成精彩,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打造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感到课堂是学习的乐园。
其他文献
一、做有“心”的班主任  1、责任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级。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我认为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要有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负责的责任心。 责任重于泰山,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时刻放在心上,我们就应该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  2、爱心是温暖学生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教育学生更是如此。爱心来自于教师对职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学习过程 优化  國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
<正>微课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教学模式,也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改革与创新的空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
摘 要:我们在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日常行为观察发现,这些孩子由于肢体的残疾,智力的残疾,他们除了在学习上很吃力,跟不上同龄人以外。  关键词:随班就读 心理教育  一、4名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  1.沈某,男,1996年10月29日出生,家住文雅村3社。家中有爷爷、奶奶,年龄都已经80多岁。妈妈也有40多岁,小学未毕业,神经有些问题,在家务农。父亲40多岁,小学文化,在外打工。沈某是中重度智障学生,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