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被称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对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高三年级是高中阶段的关键时期,历史学科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比较注重讲和练,而忽视阅读和阅读能力的训练。学生负担沉重、学习效率不高、成绩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培养与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对提高解题能力和效率就显得尤其显得重要。
一、阅读在学习中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认为历史教学不需要进行针对性历史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是语文课的事,学生只要认识字就会阅读。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没有认识到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阅读,它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即借助视觉感官,通过思考来理解文字、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是我们获取知识、掌握信息的最基本途径之一。阅读最主要的载体是语言,通过阅读可以无形中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对阅读内容的概括提炼和浓缩。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实验证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
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我们高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由于学习时间、教材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得十分简练,过于强调知识性,不够生动有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可读性,满足不了高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教学也是以本为本的话,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阅读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当今,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特别强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新的教学大纲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搜集、查阅和分析资料。历史研究性学习所进行的收集资料、寻找史实论据和理论依据等工作,都离不开阅读。因而加强历史课外阅读也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学生阅读方面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对历史的阅读大多数还是局限于对教材的诵读和记忆,阅读量和阅读方法都有待提高。我认为,现阶段高中学生在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量少,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窄、知识储备量小。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学
科的学习,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2.具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历史教学中,不少历史教师为了教学方便,一贯采用“讲—听—默—练”的教学手段。人是轻松了,但学生应有的历史学习思考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在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便成了教师和学生的梦魇,大多数历史文科生成了人们眼中没有思辨能力的书呆子。
3.阅读训练过于急功近利,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结果导致学生不仅不会爱上阅读反而会讨厌阅读,尤其在历史方面的阅读,这样离教育目的就越来越远了。记得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三、阅读能力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阅读的分类方法有很多,这里仅从阅读材料的种类和历史阅读能力来划分:按历史阅读的材料分为历史课本、历史档案、历史著作、历史评论等的阅读;按历史阅读能力来划分为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整理能力。接下来我以历史阅读的材料分类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四、对历史课本的阅读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历史课本即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材料,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依据,所以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材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途径之一。这主要应在讲解前用大概5—10分钟时间完成。阅读教材要做到带着问题去读教材,教师要明确阅读的任务,设置疑问。学生要带问题阅读,切忌走马观花、漫无目的。要做到“四读”,即一读前言,二读正文,三读插图、地图,四读注释。其中最关键的是读正文,做到“读”、“思”、“划”共举,眼、手、脑并用。
阅读教材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了解教材内容的全貌,大致了解本节或者本章内容在本章或者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点;第三,了解设问所揭示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初步找出或得出正确答案,并明确自身学习上的障碍,以备教师讲解时做重点突破;第四,锻炼和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自学能力。
五、对历史史料的阅读训练主要是培养历史知识的整理能力
包括对历史有效信息的发现和提取、对历史信息的概括归纳、对历史信息的加工表达。历史档案、历史著作、历史评论在高中阶段学生没有时间去读原著,但是历史学科的材料解析题会大量引用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做历史材料分析题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加以训练。
读:带问阅读、审清题意。读题是解题基础。阅读材料时,学生除了要读懂材料的中心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对于有多则材料的题型,阅读时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读题不仅要认真地阅读材料,而且要认真地审读设问,在读懂了材料后,就可以读设问了。对于一些较难懂的材料,也可以先读懂一个大致梗概、轮廓后再读设问,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样阅读材料就有的放矢了。
阅读时学生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出处、注释、出自何人之口,图片、图表、图示一定要先读标题。这些内容往往能提供一些背景知识、提示,好比行路时看路标一样,不可视而不见。
思:建立联系、找准中心。读完或读懂了材料后,这时就要根据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比如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子,或者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就是我们阅读材料所要找的中心内容。根据这些中心内容,建立与教材的联系,查找相关的知识储备,为后一环节答题做铺垫。
答:按问作答、直奔主题。必须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要紧扣题意回归教材,语言精炼准确、逻辑严密,对问题作出准确的说明,严密的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并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要避免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死抠课本,希望从课本中能够找到现成语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一种是信马由缰、漫天飞舞,不懂得紧扣题意回归教材,在作答时根本不管课本里的知识点,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得要领,答非所问,或者虽与所问有联系,但只是沾沾边而已,不能抓住实质,有如瞎子摸象。这两种现象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原因,既有读题、思考环节不到位的原因,又有答题没有养成按问作答,直奔主题的习惯。
六、课外阅读训练指导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综合阅读能力
很多人认为高三学习尤其是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禁绝一切课外阅读。其实,只要引导得当,完全不必视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为洪水猛兽,相反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研究认为历史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奥秘的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巩固和深化课堂学习内容;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益;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力等好处。
课外阅读要注意对学生阅读量的把握和阅读内容范围的把握。课外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不需要背负太多的目的性,阅读量不要过大,以免影响正常复习。要做到休闲性、兴趣性、主动性的统一,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沉浸到历史的氛围里。
首先,教师推荐的读物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太学术化;形式要多样化、通俗化;紧密联系学生的所生活的时代、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如可以向学生推荐经典史学名著如《史记》、《左传》等;热门畅销书:如《易中天品三国》;专门史如人物传记、口述历史等;历史纪录片的整理文稿如《大国崛起》;电视节目及其文稿如凤凰大讲堂、历史解读、百家讲坛。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不能漫无目的地随意推荐。最后,教师要提出阅读的规范和要求,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阅读是历史学习也是其他各科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加以重视。教师应认真探讨总结阅读能力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圆满完成高三历史学习复习任务、提高学生历史高考成绩,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快乐、汲取智慧。
参考文献:
[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林崇德主编.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王雄.理解·阅读·解题·反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10).
一、阅读在学习中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认为历史教学不需要进行针对性历史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是语文课的事,学生只要认识字就会阅读。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没有认识到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阅读,它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即借助视觉感官,通过思考来理解文字、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是我们获取知识、掌握信息的最基本途径之一。阅读最主要的载体是语言,通过阅读可以无形中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对阅读内容的概括提炼和浓缩。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实验证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
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我们高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由于学习时间、教材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得十分简练,过于强调知识性,不够生动有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可读性,满足不了高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教学也是以本为本的话,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阅读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当今,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特别强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新的教学大纲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搜集、查阅和分析资料。历史研究性学习所进行的收集资料、寻找史实论据和理论依据等工作,都离不开阅读。因而加强历史课外阅读也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学生阅读方面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对历史的阅读大多数还是局限于对教材的诵读和记忆,阅读量和阅读方法都有待提高。我认为,现阶段高中学生在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量少,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窄、知识储备量小。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学
科的学习,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2.具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历史教学中,不少历史教师为了教学方便,一贯采用“讲—听—默—练”的教学手段。人是轻松了,但学生应有的历史学习思考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在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便成了教师和学生的梦魇,大多数历史文科生成了人们眼中没有思辨能力的书呆子。
3.阅读训练过于急功近利,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结果导致学生不仅不会爱上阅读反而会讨厌阅读,尤其在历史方面的阅读,这样离教育目的就越来越远了。记得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三、阅读能力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阅读的分类方法有很多,这里仅从阅读材料的种类和历史阅读能力来划分:按历史阅读的材料分为历史课本、历史档案、历史著作、历史评论等的阅读;按历史阅读能力来划分为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整理能力。接下来我以历史阅读的材料分类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四、对历史课本的阅读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历史课本即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材料,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依据,所以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材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途径之一。这主要应在讲解前用大概5—10分钟时间完成。阅读教材要做到带着问题去读教材,教师要明确阅读的任务,设置疑问。学生要带问题阅读,切忌走马观花、漫无目的。要做到“四读”,即一读前言,二读正文,三读插图、地图,四读注释。其中最关键的是读正文,做到“读”、“思”、“划”共举,眼、手、脑并用。
阅读教材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了解教材内容的全貌,大致了解本节或者本章内容在本章或者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点;第三,了解设问所揭示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初步找出或得出正确答案,并明确自身学习上的障碍,以备教师讲解时做重点突破;第四,锻炼和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自学能力。
五、对历史史料的阅读训练主要是培养历史知识的整理能力
包括对历史有效信息的发现和提取、对历史信息的概括归纳、对历史信息的加工表达。历史档案、历史著作、历史评论在高中阶段学生没有时间去读原著,但是历史学科的材料解析题会大量引用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做历史材料分析题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加以训练。
读:带问阅读、审清题意。读题是解题基础。阅读材料时,学生除了要读懂材料的中心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对于有多则材料的题型,阅读时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读题不仅要认真地阅读材料,而且要认真地审读设问,在读懂了材料后,就可以读设问了。对于一些较难懂的材料,也可以先读懂一个大致梗概、轮廓后再读设问,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这样阅读材料就有的放矢了。
阅读时学生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出处、注释、出自何人之口,图片、图表、图示一定要先读标题。这些内容往往能提供一些背景知识、提示,好比行路时看路标一样,不可视而不见。
思:建立联系、找准中心。读完或读懂了材料后,这时就要根据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比如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子,或者一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就是我们阅读材料所要找的中心内容。根据这些中心内容,建立与教材的联系,查找相关的知识储备,为后一环节答题做铺垫。
答:按问作答、直奔主题。必须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要紧扣题意回归教材,语言精炼准确、逻辑严密,对问题作出准确的说明,严密的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并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要避免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死抠课本,希望从课本中能够找到现成语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一种是信马由缰、漫天飞舞,不懂得紧扣题意回归教材,在作答时根本不管课本里的知识点,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得要领,答非所问,或者虽与所问有联系,但只是沾沾边而已,不能抓住实质,有如瞎子摸象。这两种现象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原因,既有读题、思考环节不到位的原因,又有答题没有养成按问作答,直奔主题的习惯。
六、课外阅读训练指导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综合阅读能力
很多人认为高三学习尤其是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禁绝一切课外阅读。其实,只要引导得当,完全不必视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为洪水猛兽,相反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研究认为历史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奥秘的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巩固和深化课堂学习内容;加强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益;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力等好处。
课外阅读要注意对学生阅读量的把握和阅读内容范围的把握。课外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不需要背负太多的目的性,阅读量不要过大,以免影响正常复习。要做到休闲性、兴趣性、主动性的统一,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沉浸到历史的氛围里。
首先,教师推荐的读物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太学术化;形式要多样化、通俗化;紧密联系学生的所生活的时代、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如可以向学生推荐经典史学名著如《史记》、《左传》等;热门畅销书:如《易中天品三国》;专门史如人物传记、口述历史等;历史纪录片的整理文稿如《大国崛起》;电视节目及其文稿如凤凰大讲堂、历史解读、百家讲坛。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不能漫无目的地随意推荐。最后,教师要提出阅读的规范和要求,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阅读是历史学习也是其他各科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加以重视。教师应认真探讨总结阅读能力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圆满完成高三历史学习复习任务、提高学生历史高考成绩,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快乐、汲取智慧。
参考文献:
[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林崇德主编.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王雄.理解·阅读·解题·反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10).